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3年1月11日下午,长江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和长江科学考察工作会议在院三楼大会议室如期召开,各专业所负责人、各观测实验站站长和副站长、野外科学观测科研人员及科研计划处代表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长江树学院副总工程师、黟外科学观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平主持,长江科学院院长郭熙灵、副院长兼野外科学观测中心主任陈进、院副总工程师程展林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正2011年12月8~12日,郭熙灵院长一行6人赴贵州省、四川省考察了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承建的贵州省乌江流域龙里监测站、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毕节监测站、四川省岷江流域宜宾监测站3个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监测重点站。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为落实长江科学院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规划中的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点)建设专项规划,进一步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防治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网建设。通过考察,郭熙灵院长对野外监测站点的建设和监测工作表示  相似文献   

3.
2013年5月15日上午,长江科学院(简称长科院)在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了金沙江科学考察汇报会,总结科考的成果和经验。陈进副院长主持会议,郭熙灵院长、林绍忠副院长、卢金友副院长等院领导出席了会议。院副总工、职能部门负责人、院属单位负责人、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金沙江科学考察队员等参加了汇报会。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在《长江科学院院报》上的论文为基础,概述了近30 a来紧密结合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长江河道治理方略等方面开展的有关长江河流泥沙、河道治理及河流模拟研究的主要工作成果。可见,30 a来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在长江泥沙运动基本规律、河流动力学的学科交叉发展、河流物理模型基础理论、河流数学模型基本方法以及典型河段治理工程经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为长江河道治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并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还需更进一步探索长江流域宏观泥沙问题、深入研究长江流域细观泥沙问题、突出长江河道与湖泊的综合治理等,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更大范围和更高目标的治江事业。  相似文献   

5.
2013年6月14日,由长江科学院(简称长科院)野外科学观测中心组织,长科院流域水环境所、河流研究所、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和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组成的怒江、澜沧江查勘组、圆满完成各项查勘工作后安全返汉。此次查勘的主要目的是对怒江、澜沧江水环境、水生态、地质环境、冰川等现状进行查勘,为长科院西南河流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站点布设提供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严鹏局长一行到长江科学院开展科技交流。长江科学院院长郭熙灵与严鹏局长一行座谈,副院长陈进主持了座谈会,双方就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文水生态监测规划、江源科学考察等工作交换了意见。郭熙灵对严鹏局长一行表示欢迎。他说,2010年以来长江科学院与青海省水文局通过江源科学考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非常愿意在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中,发挥我院优势,提供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持,采取"共建、共测、共享"方式积极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文水生态监测工作。同时,希望青海省水文局继续支持我  相似文献   

7.
声音     
<正>"江源地区打个喷嚏,长江流域的生态就会感冒。这就是江源地区对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性。"——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党委书记吴志广从2012年开始,长江科学院连续七年对江源地区进行了8次科学考察,对该地区的水资源、水生态、河道河势、冰川雪线、水土保持、人类活动影响等多个领域进行科学考察。2019年,长江科学院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12月28日,长江科学院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洪晓峰博士和袁喆博士赴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进行座谈交流。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何晓波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该单位目前在高寒地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带领参观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介绍了该实验室在多圈层相互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气候与环境演变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长江科学院袁喆博士介绍了目前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江源区水循环演变规律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鄂竟平主任亲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检查冬季冰期输水工作,并到长江科学院位于河北岗头隧洞冰情观测站询问了解冰情监测情况,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建设管理局局长张忠义等一行陪同。长江科学院水力学研究所总工程师段文刚向鄂竟平主任汇报了本冬冰情特点、观测断面布设和观测内容等。针对前期华北地区多年罕见的寒潮袭击,中线局部渠段形成冰塞体,各级领导极为重视,长江科学院院长郭熙灵要求加大冰情观测力度及资料积累,将成果纳入院野外科学观测站,时刻关注了解现场冰情并转达对现场工作人员的问候。项目组通过观测及时建议加密拦冰索,现  相似文献   

10.
为查清水利单位的数量及分布、从业人员数量及结构、资产规模及信息化程度等信息,为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水利行业公共服务能力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在国务院普查办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普查办的统一组织下,长江科学院负责并完成了长江流域片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工作。从普查对象和范围、普查内容及数据提取方式、主要成果汇总等方面,对普查工作进行了阐述。以水利事业单位的具体指标分析为例,揭示了普查数据所反映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财务状况、科研水平等能力建设情况,基于该成果,可以较为真实、准确把握对于总体把握长江流域片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1.
 全面介绍了长江科学院2012年对长江和澜沧江源区的河道形态、水文、泥沙、水资源变化及开发利用情况、水土流失现状及成因、水环境水生态状况及地质地貌等开展科学考察的全过程;着重论述了此次科学考察的目的、意义、任务和内容、组织形式;总结了高原上开展大型科学考察在专业及人员遴选、考察方案及技术准备、考察路线选择、身体条件准备、后勤保障等方面以及考察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不足,提出的诸多建议可为今后开展类似科学考察借鉴。  相似文献   

12.
简要地回顾了长江科学院土力学与工程专业60年来成长、发展、成熟的历程;介绍了土工研究所从事的主要工程研究项目及为长江治理和开发以及我国土工工程建设所作的贡献;叙述和评价了土工研究所在学术研究上的主要领域和成就,以及在土力学学科发展方面的贡献,最后对长科院士工专业的特点和研究风格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解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制定水土保持政策与规划及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系统总结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发展历程、基础理论重点与亮点及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科研平台建设等取得的成果。但总体来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还比较薄弱,理论研究还落后于水土保持实践。通过明确今后的研究重点,即土壤侵蚀动力学机制及其过程、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及其适用性、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机理及其技术研发、重大生态治理工程生态过程及其效应评价,对于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成立40 a来,围绕水资源保护科技进步服务于水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在水资源保护领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基于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科技发展历程及取得的主要科技创新成果的整理,简要分析了水资源保护科技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科研的各个发展阶段,以及对长江水质的监测系统、长江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长江污染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和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展望了未来水资源保护的科技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河流生态修复的国际经验及对长江大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进长江大保护,针对长江流域河流生态修复的需求,梳理了美国杜瓦米什河、欧洲莱茵河和德国德莱萨姆河等河流生态修复的实践做法:重视立法和标准化建设,严格制度管理,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全民参与等;分析了长江大保护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不完善,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不足,工作机制和监管体系不完善,修复工作难点较多且科研能力薄弱,社会力量参与长江生态修复的主体意识不强;提出了长江流域开展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建议:健全法规、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创新技术、立体宣传。  相似文献   

16.
长江大保护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是实施长江大保护重要机制。在总结流域生态补偿科学研究现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长江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对策。分析表明:流域各地方及上下游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时空关系及互馈机制、自然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动态核算与时空转换关系、市场化多元利益补偿模式等是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而且需要针对我国及长江流域自然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科学问题与管理问题结合,才能有效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长江大保护和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金沙江科学考察的几个问题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长江科学院组织多专业学者对金沙江全程进行了科学考察。根据金沙江上游和下游综合考察及典型照片,对金沙江气候、地质环境、河道地貌特点和水电站建设及人类活动影响等进行了初步分析。针对金沙江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同时提出了未来科学考察需要研究的问题,为未来金沙江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长江源之一当曲地处三江源保护的核心区,由于海拔高、沼泽成片和水系复杂,很难深入其中进行科学观测和研究,至今仍然是科研的空白区,对其在江源的定位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对过去几十年当曲科学考察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根据2014年长江科学院当曲综合科学考察成果,对其在长江源区中的定位、水系、地貌和沼泽湿地等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研究,澄清了当曲水系定位中的一些问题,并对当曲流域上下游划分和当曲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进 《人民长江》2015,46(19):58-61
长江水利科研是在治水治江重大需求驱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与重大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科技难题密切相关。从科研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支撑体系、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回顾了长江水利科研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讨论随着治水治江需求的变化和科研手段的进步,治水治江科研对象、科研方法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对于水利科研带来的影响。最后,根据目前长江水利科研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及新要求,提出未来水利科技发展方向,即在解决流域综合管理能力、流域水资源保护及水利工程体系运行和管理中的关键科技问题中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在水环境监测技术、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大型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初步形成了水资源保护的监管体系、监测监控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工程体系,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总体状况不断改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局部水污染问题还很突出、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科学研究支撑不够、能力建设滞后、监管监控手段乏力、距离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甚远。为此,提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思路:应基于大保护,系统开展保护与发展的策略、政策和保障机制、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工程体系及新技术引进和应用等方面。供关注流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的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