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李君廷 《治淮》2000,(6):12-13
一、概述 城西湖退水闸为淮河中游城西湖蓄洪区的退水控制工程,具有退水、倒进洪、排涝、抗旱等多项功能,四季运行较频繁。该闸将与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联合调度运用,实现对淮河中游超标准洪水的控制。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一闸群组合,将有多座水闸计110扇闸门,实现计算机集中控制和电视监控,对将来的工  相似文献   

2.
武杰  张亦军 《治淮》2001,(7):32-33
城西湖退水闸工程位于安徽省霍邱县临淮岗,闸址上距王截流34km,下距正阳关31km,是城西湖蓄洪区的必要组成建筑物,是一个具有退水、倒进洪、排涝、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的水利工程。退水闸设计退水流量2000m~3/s,,设计倒进洪、排涝、灌溉流量分别为1400m~3/s、900m~3/s、100m~3/s。采用深浅孔结合胸  相似文献   

3.
《治淮》2020,(1)
正一、临淮岗工程概况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以下简称临淮岗工程)是淮河中游最大的水利枢纽,是控制淮河干流洪水的关键工程和提高淮河中游防洪标准的战略工程。临淮岗工程由8.54km主坝、8.41km南副坝、60.56km北副坝,52座副坝穿坝建筑物,姜唐湖进洪闸、49孔浅孔闸、12孔深孔闸、临淮岗船闸、城西湖船闸及14.39km上下游引河等组成。  相似文献   

4.
正一、工程概况城西湖进洪闸位于淮河中游右岸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王截流乡境内,是淮河中游城西湖蓄洪区的进洪控制工程。其主要作用是在淮河遭遇特大洪水时,开闸分洪入湖,削减淮干洪峰流量,确保淮北大堤安全,为蚌埠、淮南等重要工矿城市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城西湖闸1971年10月兴建,1972年7月建成交付使用。闸身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共36孔,每孔净宽10m,闸身总  相似文献   

5.
《治淮》2019,(2)
正一、临淮岗工程简介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以下简称临淮岗工程)是淮河中游最大的综合性枢纽工程,主要包括主坝、南北副坝及穿坝建筑物、城西湖船闸、临淮岗船闸、深孔闸、浅孔闸、姜唐湖进洪闸、上下游引河等。工程主体位于淮河王家坝和正阳关之间,跨霍邱、颍上、阜南三县,集水面积4.22万km~2。工程于2001年12月2日正式开工,2007年6月20日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运行。建成以来,临淮岗工程的运用为淮河两岸提供了防洪、  相似文献   

6.
李君廷 《江淮水利科技》2022,17(5):13-16,39
蓄洪区是流域防洪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总结和分析蓄洪区的历史演变及运用情况,对于管理调度蓄洪区,取得最佳调度效果,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对城西湖蓄洪区的形成、基本概况、历史演变过程等进行了梳理,回顾了近百年来围绕城西湖淮河低洼地而采取的不同工程措施以及城西湖蓄洪区历次运用情况,分析了城西湖蓄洪区在淮河防汛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运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完善城西湖蓄洪区防洪保安能力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措施,并对进一步加强蓄洪区建设管理及提高蓄洪区调度运用的及时性、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6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率组分别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察看了淮河干流堤防和圩区、蒙洼和城西湖蓄洪区、临淮岗水利枢纽、洪泽湖大堤、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和沂沭泗水系部分防洪  相似文献   

8.
《治淮》2019,(12)
<正>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控制淮河上中游洪水的战略性工程。淮河发生设计标准洪水时,在行蓄洪区充分发挥作用以后,预报临淮岗坝前水位将超28.41m或城西湖蓄水位超27.5m时,启用临淮岗库区内的地付段、谷河洼、陈族湾大港口、临王段蓄洪,控制临淮岗坝前水位不超过28.41m。淮河的水情时空变化大,持续时间长、洪水总量大,临淮岗库区圩区在控制点水位达到控制值时同时启用经济损失和  相似文献   

9.
张忍  张诵彦 《治淮》2022,(2):45-47
一、工程概况 蒙洼蓄洪区位于安徽省阜南县境内,淮河干流洪河口以下至颍上县南照集之间,南临淮河,北临蒙河分洪道,由淮河左堤、蒙河分洪道右堤、王家坝进洪闸和曹台子退水闸构成蓄洪圈堤.  相似文献   

10.
治淮重点项目,淮河中游最大蓄洪区城西湖退堤工程,经过工程建设者五年多的艰苦奋战,目前基本建成。该工程分上、中下  相似文献   

11.
《治淮》2010,(5)
<正>一、工程概况氵蒙洼蓄洪区位于安徽省阜南县境内淮河干流洪河口以下至颍上县南照集之间,于1951~1953年建成,南临淮河,北临氵蒙河分洪道,由淮河左堤、氵蒙河分洪道右堤以及王家坝进洪闸、曹台子退水闸构成,圈堤长  相似文献   

12.
1954年型洪水淮河中游防洪工程联合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淮河中游洪河口至浮山段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采用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水动力数学模型,在现状工况条件下,对1954年型洪水进行了调度模拟分析,研究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行蓄洪区与分洪河道等防洪工程联合调度运用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对于1954年型洪水,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全部启用,不启用临淮岗工程,蚌埠以上大部分河段水位超保证水位,蚌埠以下河段水位低于保证水位.启用临淮岗工程,可以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减少行洪区启用数量,减少行蓄洪区淹没面积,同时也增加了上游蓄洪区和部分河段的淹没水深和高水位历时.综合全河段分析,启用临淮岗工程,干流大部分河段水位较低,行蓄洪区淹没面积减少,防洪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3.
西汝泽  高月霞 《治淮》2004,(9):15-17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治淮骨干工程,淮河干流上的大型水利枢纽,总投资22.67亿元.它与淮河上游的山区水库、中游的行蓄洪区、淮北大堤以及茨淮新河、淮洪新河构成淮河中游多层次的综合防洪体系.当淮河上中游发生大洪水时,启用临淮岗工程可有效控制洪水泄量,以保证正阳关水位26.4m,流量不超过10000m3/s,从而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从4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其防洪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4.
夏广义 《治淮》1999,(6):10-11
一、安全建设的成就 蒙洼蓄洪区位于安徽省阜南县境内,淮河干流洪河口至南照集之间,南临淮河,北抵蒙河分洪道,汛期四面临水。蓄洪区总面积181km~2,耕地18万亩,居住人口14.8万人,分属阜南县5个乡镇和国营阜蒙农场。 蒙洼蓄洪区是淮河中游21个行蓄洪区之一,是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蒙洼蓄洪区自50年代建成以来,共有10年12次蓄洪,共拦蓄水量59亿m~3,为削减淮河洪峰,保护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蓄洪区面积大,人口多,防洪标准低,仅为4年一遇,给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15.
《治淮》2007,(12):F0004-F0004
城西湖蓄洪区蓄洪量29.5亿m3,蓄洪大堤全长40.06km,是淮河流域最大的蓄洪区。2001年11月28日,淮委以淮委规计[2001]506号文对安徽省淮河干流城西湖蓄洪大堤加固工程修  相似文献   

16.
孟建川  王蓓 《治淮》1999,(2):8-9
临淮岗工程是淮河中游防洪体系中的战略性骨干工程,其主要任务为防御大洪水,提高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下淮北地区及沿淮城镇的防洪标准,效益巨大。 一、工程概况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正阳关以上25km处,集水面积42160km~2。工程由主坝、南北副坝、浅孔闸、2座深孔闸、姜唐湖进洪闸、船闸及上下游引河等工程组成。为保证工程正常发挥效益,还安排了上游淹没影响区的防洪保安、通信和排灌设施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7.
汪绪武 《治淮》2005,(1):30-32
一、工程简介 临淮岗工程是治淮的战略性骨干项目.主体工程位于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上25公里,地处安徽省霍邱县与颍上县交界处.兴建临淮岗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当淮河上中游发生5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配合现有工程控制洪水,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确保淮北大堤和沿淮重要工矿城市安全.工程批复总投资为22.67亿元,建设工期5年.  相似文献   

18.
于世发  王云耸 《治淮》2010,(5):38-40
一、工程概况 漾洼蓄洪区位于安徽省阜南县境内淮河干流洪河口以下至颍上县南照集之间,于1951~1953年建成,南临淮河,北临漾河分洪道,由淮河左堤、漾河分洪道右堤以及王家坝进洪闸、曹台子退水闸构成,圈堤长94.3km,其中淮堤长50.5km,漾堤长43.8km。  相似文献   

19.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控制淮河干流洪水的关键工程和提高淮河中游防洪标准的战略工程,主要任务是防御淮河大洪水,运用机率低。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状,根据淮河洪水特性,通过水文气象预报,利用临淮岗工程控制运用灵活的特点,优化工程调度,科学利用深孔闸和浅孔闸过流能力,在保障防洪安全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利用洪水资源,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紧缺是制约沿淮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淮河流域缺水的现状,针对淮河流域城西湖蓄洪区内的蓄水区,研究城西湖蓄洪区在汛期引淮蓄水,实现洪水资源利用。文章运用Mike21对城西湖蓄水区整个汛期的蓄水过程进行动态的河网数值模拟,指出城西湖蓄洪区在汛期末宜采取短期集中的引淮方式。将Mike21数值模拟与洪水预报结合起来,利于提前做好防洪调度,充分的挖掘洪水资源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