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由于历史、自然和人为等因素,与其他流域相比,淮河流域的防汛有以下几个特点: ——过渡地带复杂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淮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在我国各大江河中,淮河流域受洪水威胁的耕地和人口均高于其他流域。 ——历史上黄河长期南泛夺淮,既加重了淮河水旱灾害,也加大了治淮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淮河流域平原河道长,低洼易涝面积广,跨省河道多,再加上诸多水事矛盾使得防汛工作变得相当复杂。 ——行蓄洪区多,人口密度高,行蓄洪矛盾大,实施洪水调度难度大。  相似文献   

2.
《水利水电技术》2004,35(6):41-41
淮河水利委员会在蚌埠市主持召开了《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评审会.会议由曹为民总工主持,钱敏主任、汪斌副主任在会上做了发言,会议听取了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建设规划大纲》的汇报以及淮委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关于《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方案(修订本)工作大纲》、《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移民安置规划工作大纲》的汇报,进行了认真讨论,形成了专家评审意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行蓄洪区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流域的防洪安全.为切实解决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群众生活生产和防洪中出…  相似文献   

3.
根据1949~2007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洪涝成灾和农业生产变化情况。采用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变幅比法,直观表达了洪涝灾害对流域及全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反映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急需加强建设防洪、除涝、灌溉、供水等骨干工程、增强抵御洪涝灾害能力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生态系统因人为干扰造成原有湿地大量消失,导致流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受季节性洪水影响,人水争地矛盾尖锐。为了重现流域湿地曾星罗棋布的原生态景观,本文提出将淮河人工修建的行蓄洪区部分恢复为湿地,以实现防洪减灾、洪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划分淮河行蓄洪区演化阶段基础上,基于实地调研、入户访谈和相关统计数据,以干流21个行蓄洪区之一的濛洼蓄洪区为例,论证了行蓄洪区湿地恢复的驱动力,旨在为建立淮河流域人水和谐的洪水管理新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玲  齐克 《治淮》2008,(4):38-39
淮河流域现有行蓄洪区28处及洪泽湖周边滞洪圩区,这些行蓄洪区既是蓄滞洪水的场所、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区内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基地,因此,如何处理好防洪与行蓄洪区发展的矛盾,使行蓄洪区受洪涝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淮河防洪减灾中需要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现有行蓄洪区28个,居住165万多人.行蓄洪区是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御历次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结合工程措施,通过移民建镇等方式,有计划地将行蓄洪区内部分居民迁移到区外居住,这既是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的需要,也是区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据统计,近十年来国家共投入经费79262万元,安置移民48362人.为保证行蓄洪区外迁人口能移得出、留得住,必须制定合理的人口迁安经费补助标准.本文通过对长江流域及三峡库区移民补助标准调查分析后,结合淮河流域实际及国家相关…  相似文献   

7.
胡瑾  王林 《治淮》2011,(12):13-14
我国淮河流域由于天气系统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汛期降雨大、来水急;中下游地势平缓,洪水下泄速度慢,下游地势又有所抬升,形成"两头翘"的格局.如果用加筑干流大坝的方式防洪,则会抬高干流水位,容易导致众多支流排泄困难,造成更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利用干流和部分支流两岸一连串的湖泊洼地作为行蓄洪区,是蓄滞洪水的有效方法.由于淮河流域有着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行蓄洪区成为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已经拥有现代的工程技术手段和长期积累的治洪经验,但仍然不能放弃使用行蓄洪区.行蓄洪区与修建水库拦蓄洪水、加固江河堤防、利用河道排泄洪水一起,共同构成淮河防洪工程体系,在分蓄洪水、削减洪峰,保障重点地区、大中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线防洪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现状,按照有利于适时适量运用、流域防洪安全及区内居民及财产安全的要求,探讨行蓄洪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策,认为应从加强行蓄洪区经济社会管理,完善防洪安全建设工程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等措施入手,以实现淮河行蓄洪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流域性洪水,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启动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对沿淮行蓄洪区实施应急调度,取得了防御洪水的胜利。本文介绍了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现状和2007年行蓄洪区调度情况。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青弋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给当地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并制约该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分析青弋江流域防洪薄弱环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流域水情、工情,提出了加大对陈村水库的洪水调度、提高堤防抗洪能力、增设非常溢洪道和行蓄洪区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洪泽湖地区进入梅汛期后多阵雨,局部暴雨,受洪泽湖及行洪河道高水顶托影响,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内涝水外排困难,常遇洪涝灾害。为了科学合理地分析暴雨内涝导致的洪涝风险,建立了一、二维耦合的水动力学模型,并基于Web GIS技术,构建了B/S架构的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暴雨内涝预报预警系统。系统可实时在线滚动显示雨量及关注点水位,进行实时或模拟超标洪水预警,对于保障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防洪安全,加强淮河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淮河中游易涝洼地涝灾特性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中游实际发生的洪涝灾害,从分布范围、发生频率、淹没水深、持续时间、洪灾与涝灾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涝水及涝灾特性,并且从降雨、自然地理、土壤条件、洪涝关系、滞涝区面积、排水体系、管理等方面对淮河中游地区致涝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归纳了涝灾成因,旨在为淮河流域易涝洼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我国蓄滞洪区规划与建设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传河  沈福新 《中国水利》2010,(20):40-44,64
蓄滞洪区是我国江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滞后,严重影响了蓄滞洪区作用的有效发挥。为切实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和各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的编制,为全面推进和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强化蓄滞洪区管理奠定了基础。回顾了我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历程,在梳理蓄滞洪区建设管理相关问题与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蓄滞洪区规划与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根据白马湖圈圩现状和退圩还湖规划标准、目标、建设规模,提出白马湖退圩还湖4个方案,通过各方案水位—库容曲线、入湖流量过程设计、出湖流量过程计算,并进行调洪演算,分析不同方案的防洪滞涝效果,提出了淮安市白马湖近期退圩还湖建议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5.
淮河流域未来情景描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气候过渡带,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洪、涝、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在分析现有防洪减灾策略存在的不足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综合整治防洪策略,协调人口和经济发展与流域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蓄滞洪区功能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以及新的管理思路,描绘了处于困境的淮河流域和蓄滞洪区发展的未来情景.  相似文献   

16.
2003年6月淮河流域相继出现3次较大洪峰,对淮河中下游造成极大威胁,淮河流域遭遇了199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面对形势严峻的洪水压力,相关部门根据汛情的发展情况采取了科学的洪水调度方法,最终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渍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遥感技术中心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加拿大Radarsat星载雷达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对淮河水情进行实时监测,在短时间内对淹没区与内涝区的灾情进行了快速评估,为决策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李君廷 《江淮水利科技》2022,17(5):13-16,39
蓄洪区是流域防洪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总结和分析蓄洪区的历史演变及运用情况,对于管理调度蓄洪区,取得最佳调度效果,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对城西湖蓄洪区的形成、基本概况、历史演变过程等进行了梳理,回顾了近百年来围绕城西湖淮河低洼地而采取的不同工程措施以及城西湖蓄洪区历次运用情况,分析了城西湖蓄洪区在淮河防汛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运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完善城西湖蓄洪区防洪保安能力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措施,并对进一步加强蓄洪区建设管理及提高蓄洪区调度运用的及时性、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淮干中游分布着16个行洪区,堤内有堤。建立具有良好模拟精度和较高计算效率的洪水模拟模型是科学管理淮河流域洪水的难点和关键。基于MIKE11软件,以行洪时间和蓄洪量不变为原则,把行洪区概化为一维河道;提出了在缺少行洪区实测地形资料的情况下,利用行洪区水位-库容关系曲线概化行洪区河道断面的方法;针对行洪区各口门的不同控制方式,采用相应的概化方法并设置合理的控制参数,模拟洪水在主河道与多个行洪区之间的转换过程;采用2007年和2003年实测洪水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能快速模拟行洪区进退洪过程及其调度规则。模型可服务于淮河中游洪水的科学安排与实时决策,其建模思路对闸坝众多的复杂河道洪水演进模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1194年黄河决口,主流在淮阴夺淮,淮河入海受阻,造成淮河流域洪、涝、旱灾害频繁。淮河来水留滞洼地,形成洪泽湖,成为淮河下游调洪、调蓄水库。1949年江苏开始治理淮河,取得1954年淮河大洪水防汛胜利,但淮河下游的洪水出路仍未妥善解决。1959年开始江水北调工程,补充淮水不足,水资源供应有了改善,淮河下游地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已开始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淮河下游江苏段既作为水资源调出区,又作为调入区,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该区的可用水资源,将导致淮河下游流域水不安全。河湖分离的目的是要降低淮河行洪水位,使中游淮北平原涝水能自排入淮河,新建低水行洪入海的淮河不仅工程量巨大,还因上、中游已建水库留滞了60%~70%的平均年径流量,致使入海的平均地面径流量将难以维持入海感潮河段不被淤狭,使河水位抬高,中游淮北平原涝水仍将无法自排入淮河,而且导致失去洪泽湖水源,已建的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水道等不再能分泄淮河洪水和利用洪水资源。建议采用机械抽排,有把握解决淮北平原排涝入淮河,且投资少、风险小、见效益快。  相似文献   

20.
以淮河流域中下游结合部的洪泽湖周边滞洪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紧耦合技术,将一维和二维水动力模型进行耦合,基于松耦合技术,将气候模型与水文模型、水文模型与水动力模型进行耦合,实现了流域、河网、蓄滞洪区和湖泊复杂系统气候-水文-水动力单向耦合,并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复杂河网地区水流演进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构建的气候-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对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洪水演进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和适应性;气候变化导致未来淮河流域洪水量级增加,加大了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洪水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