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珠江河口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洪水落潮期间蕉门口自然分流流态和分流点位置,以此为依据拟定了蕉门河口整治方案。通过对整治方案效果及不利影响论证分析,优选得出凫洲水道进口落急分流整治效果较明显,同时还研究提出了整治配套措施。结论表明,凫洲水道进口落急分流整治方案结合配套疏浚措施在不增加上游行洪压力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对蕉门口~伶仃洋治理方针的一些看法,并从分析改变蕉门口分流的各项水力因素着手,提出了调整蕉门延伸段和凫洲水道分流比的基本方法及初步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3.
钟德馨 《人民珠江》1989,(2):44-48,43
一、问题的提出伶仃洋的治理焦点是如何保持虎门口潮流的大进大出及减少蕉门的泥沙进入伶仃水道,以维护伶仃航道的畅通并延长伶仃洋的寿命。对此,不同单位和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治理方案。如修建思贤滘及南华水闸,以减少西江的泥沙进入伶仃洋;堵塞凫洲水道(只留500米宽作为通航之用),使蕉门的水沙主要通过原主槽下泄;在上横沥西口沿岸修建丁坝群,以限制进入上、下横沥的分流等等。笔者也发表一些看法。供商榷。  相似文献   

4.
在收集蕉门河口近年来的水文、泥沙、地形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水文观测、资料分析、模型试验等手段,系统分析了蕉门河口当前的水文、地形、水流条件、泥沙淤积等情势变化,研究了蕉门河口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控制凫洲水道和蕉门延伸段的分流比、分流咀位置、岸线走向等方面提出了蕉门河口今后的治理思路,可为今后蕉门河口整治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虎门水域洪季大潮的水沙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4年洪季大、中潮期间,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P)和传统观测方法对珠江口虎门水域水流、悬沙浓度及底质粒度进行了现场多点同步观测。本文基于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该地区水流、泥沙运动特点及河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虎门口潮汐水流的特点有利于保持伶仃洋交椅湾和东滩的缓慢淤积速度;洪季凫洲水道的水流过程对虎门深槽影响较小,上游来沙易于通过虎门口向外输移,但对鸡抱沙围垦区东北角有冲刷影响,同时对舢板洲一侧有淤积压力。  相似文献   

6.
珠江河口治理开发规划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珠江河口的基本情况珠江河口由八大口门所组成。东面四门分别是虎门、蕉门。洪奇沥和横门,同注入伶仃洋;西面四门中的磨刀门和鸡啼门注入三灶岛与横琴岛之间的海域;虎跳门和崖门注入黄茅海。珠江河口的前缘东起香港九龙黑咀,西至台山县鹅尾尖,大陆岸线长450多公里。口外散落在30米水深线以内的大中小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伶仃洋是珠江流域八门入海中东四门的总汇,洋面辽阔,是一个南北向漏斗状海湾。湾内外有几列东西向的大小岛屿束窄洋面,使伶仃洋成为潮汐通道。它是广州港和黄埔港的出海水道。珠江流域上中游带来的河流输沙量逐步充填在河口内外,伶仃洋的淤积研究也就联系到珠江河口治理问题。笔者根据《人民珠江》的资料以及1978、1979年珠江河口伶仃洋水文调查工作的成果,在输沙淤积问题上,提出下列三点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8.
通过珠江河口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不同地形条件下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径流输运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床下切导致蕉门、虎门的潮汐动力加强,分流比减小,而磨刀门的分流比则有所增加。由于河床容积的增加,主要河道余流流速均有所减少,但由于北江干流分流比的下降,其余流流速减小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夏季水沙通量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一、三维水动力与泥沙耦合模型,计算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夏季水沙通量,构建其收支模式,并分析水沙迁移路径与泥沙沉积特征。研究表明,西江为最主要的水沙输入源,磨刀门为最主要的水沙输出口门,蕉门次之。夏季泥沙以淤积为主,上游汇入的泥沙,有39.4%沉积于河网区,其余60.6%经八大口门输入珠江口后,有59.5%发生沉积,另外1.1%输入外海。河网区的水沙输送由径流控制,而河口区则由径流、潮汐、季风等因素控制。河网区各区域的沉积特点因动力条件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规律,大量泥沙在西江干流、虎门水道淤积。珠江口中以内伶仃洋与磨刀门海域的沉积量最大,泥沙在西滩周边和磨刀门海域快速沉积,其中磨刀门海域淤积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0.
珠江河口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珠江流域存在的河口淤积、河口区水道冲淤严重、浅海区淤积和水质污染等问题,根据地理环境和水沙条件,分为三部分即东部的伶仃洋及东四口门、中部的磨刀门和西部的黄茅海及啼门开展了不治理规划工作。经过近20年系统的规划妆显成效,取得了增强河口防洪、防潮能力,改善航运条件,滩余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珠江河口整治和资源开发等效益。为了进一步实施珠江河口防洪、防潮能力,改善划、充分发挥河口的综合功能,近期的工作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一、三维水动力与泥沙耦合模型,计算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夏季水沙通量,构建其收支模式,并分析水沙迁移路径与泥沙沉积特征。研究表明,西江为最主要的水沙输入源,磨刀门为最主要的水沙输出口门,蕉门次之。夏季泥沙以淤积为主,上游汇入的泥沙,有39.4%沉积于河网区,其余60.6%经八大口门输入珠江口后,有59.5%发生沉积,另外1.1%输入外海。河网区的水沙输送由径流控制,而河口区的由径流、潮汐、季风等因素控制。河网区各区域的沉积特点因动力条件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规律,大量泥沙在西江干流、虎门水道淤积。珠江口中以内伶仃洋与磨刀门海域的沉积量最大,泥沙在西滩周边和磨刀门海域快速沉积,其中磨刀门海域淤积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2.
前言珠江八口门出海分为东西两片,西片是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东片是虎门、蕉门、洪奇沥和横门。东四门向伶仃洋宣泄珠江60%的洪水、50%的年径流,年平均排泄泥沙3,000多万吨,平均每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珠江河口磨刀门水沙动力的基础上,介绍了横琴新区南部围填海工程总体规划方案。采用珠江河口整体物理模型,通过清水、浑水定床试验,研究了横琴围垦规划方案对磨刀门河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划方案实施后,工程附近的水动力分布将有大幅调整,磨刀门水道涨、落潮量及分流比减少;洪湾水道分流增加,径流动力相应增强;十字门水道及口外湾口水域水动力均减弱。围垦规划方案实施后,磨刀门口外的深槽由双汊变为单汊,拦门沙位置下移,与无工程相比,工程后磨刀门及十字门出口10 a累积淤积厚度有所增;主要浅滩发展速度呈增大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建议对远期规划的岸线走向和线型作适当优化,以减小工程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技术来观察伶仃洋,可以在瞬间获得大面积的地表或地表浅层信息,其时间上的同步或准同步性克服了以前由直接观测点或线推证到面的局限性,为伶仃洋和珠江三角洲东四口门规划治理研究和局部工程治理监测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通过遥感技术获得的技术图片和数据,分析伶仃洋两槽三滩动力-地形结构、复杂的径流、潮流、沿岸流动力机制及其泥沙主要来源,提出东西部动力区具有相对分界线的新观点,并论证大喇叭和小喇叭规划治理方案;验证评价蕉门治理和鸡抱沙围垦工程、洪奇门治理和围垦工程、横门治理和围垦工程.  相似文献   

15.
这次研讨会主要讨论了磨刀门口门治理规划及伶仃洋东四门的规划方案。珠江流域规划对河口三角洲有哪些要求,三角洲规划与流域规划之间的关系;从三角洲本身来看,各口门的规划与三角洲规划之间的关系。希望对这些能有更明确的说明。譬如就航运来说,今后珠江航运的发展对于备条水道、各个口门有哪些要求。当前的规划整治工作要尽可能结合长远的规划。  相似文献   

16.
蕉门口发育演变及其对南沙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历史地图对比分析方法,探讨蕉门的发育演变规律及其趋势;通过分析水文同步观测资料及海底表层沉积物粒度资料,了解南沙港区泥沙分布及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蕉门演变对南沙港环境泥沙的影响。分析认为,蕉门分流河口发育为一主一支的格局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这一格局对南沙建港是有利的,应加以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7.
伶仃洋河口近年潮位变化分析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伶仃洋河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年最高、最低潮位变化规律,得出高潮位抬升与口门港口、航道建设大幅度开挖、大规模采砂等致河口纳潮容积增大有关,低潮位抬升与口门地区滩涂围垦致口门水道泄洪路径延长、河口泄洪断面缩窄等有关。了解和掌握伶仃洋河口近年潮位变化,对河口防洪、综合治理及管理等有着重要意义,对掌握河口未来变化趋势、适应河口变化调整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珠江河网与河口一、二维水沙嵌套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三级联合解法和“节点含沙量控制法”,建立了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一维非恒定流水沙数学模型,伶仃洋平面二维水沙模型采用了正交曲线坐标下DSI和ADI法。通过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4个交接面的水位、流量和输沙量等物理量的相互传递,在每一迭代步内进行河网一维与伶仃洋二维水沙模型的嵌套计算。利用2001年2月枯季和2003年7月洪季实测的水文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无论在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交接断面以及伶仃洋区均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该模型可用来模拟珠江三角洲河网和伶仃洋的水沙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伶仃洋西岸浅滩建港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伶仃洋西岸建港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伶仃洋西滩因受蕉门、洪奇沥和横门等径流水道影响,水浅滩宽,沙多流散,建港条件很差.通过对当地水沙特性和岸滩演变的分析,认为"弱流少沙"环境是在伶仃洋西滩建深水港的关键条件,如位于蕉门口外龙穴岛东侧的广州港南沙港区,利用其北端礁群掩护,避免了涨落潮主流直接过境,近岸水域流弱沙少,即使在零米高滩上开挖深水港池,回淤也并不太严重.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码头建设往下游延伸,已建港区"弱流少沙"环境进一步改善,港池回淤亦趋减轻.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影响下磨刀门河口的泥沙输运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磨刀门河口的自然演变进程深刻叠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河口的地貌演变、水动力特征和泥沙输移沉积、底床冲淤趋势等发生显著变化.对围垦滩涂和修建治洪导堤两个主要人为治理措施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整治前的磨刀门河口深槽水流散漫、泥沙漫滩沉积的状况得到改变,治理后河口的干支水道格局明确,水沙归槽输运,其中磨刀门水道因河槽束水束沙,径流输运显著,河槽呈现冲刷、延长的趋势;洪湾水道和白龙河水道亦河槽断面窄化、深化;磨刀门河口呈现出向外海延伸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