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建新  尹晓科 《人民长江》2009,40(19):12-14
洞庭湖区湿地的生态环境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致使湿地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目前,洞庭湖区湿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湖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珍稀物种濒危;泥沙淤积严重,湖泊萎缩,洪水水位升高,调蓄功能下降;水文环境趋于恶化,洪涝灾害日益频繁;血吸虫病盛行,疫区面积有扩展趋势;湿地生态质量下降,功能衰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切实做好洞庭湖水质监测工作,保护湖区湿地水环境;实施退田还湖和生态防护工程,减少泥沙淤积,确保湖泊蓄洪、分洪功能;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强化生态保护的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对湿地保护的立法;优化湖区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建立跨区域生态管理模式等对策,以期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并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湿地生态监测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提出了“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上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洞庭湖湿地生态监测仍然处于低层次,缺乏协调性、整体性,满足不了需要。因此,必须形成一套先进的湿地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以推动洞庭湖区全面的生态保护工作。研究内容包括湿地生态监测网络现状分析、优先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网点布设、技术手段以及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  相似文献   

3.
大庆湖泡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需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有所改善所需的水资源总量.本文在分析大庆湖泡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了大庆湖泡湿地的补水目标,对大庆湖泡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预测,并采用水面生态效益法、水体自身存在的需水量法和最小水位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核定.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区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初步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媛  刘学文 《人民长江》2008,39(23):105-107
洞庭湖是我国面积第二、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在调节长江洪水径流、保护物种基因或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湖泊萎缩、过度捕捞、湖水污染等原因导致洞庭湖调节江湖洪水能力下降、湖内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入侵加剧,湖泊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状况也令人担忧。从洞庭湖区围垦淤积、水质变化趋势、水生态变化情况等方面对湖区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同时频繁的洪涝灾害给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分析了洞庭湖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了洞庭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蓄滞洪区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建设期和运行期,建设期的影响表现在为局部性、短期性,运行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正面影响。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科学利用洪水资源,促进湖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近年来湖区所设置的水质站搜集、整理的全湖水监资料,对洞庭湖水质进行了评价。作者认为,洞庭湖区水质现状尚好,但对有机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趋势要引起特别注意,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针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存在的生态不稳定问题,利用调查资料和相关数据,在GIS支持下,通过模糊物元模型对湿地生态环境弹性度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了湿地生态稳定度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湿地存在的生态不稳定问题,为后续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同抚地区的生态弹性度最大,说明该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程度较高、植被情况良好,沼泽湿地保护措施得当,生态系统在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比较强,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但对于安邦河和倭肯4河两个地区,弹性度比较低,虽处于较稳定状态,但已接近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安邦河地区生态弹性度最低。说明如再对安邦河地区进行盲目开发,那么生态系统将遭到进一步破坏,其后果将很难挽回,故应注重湿地生态。  相似文献   

8.
洮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存在的问题及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洮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和资料搜集,分析了洮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保护恢复流域生态环境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9.
曹夏飞  刘家栋 《人民长江》2011,42(21):70-73
洞庭湖是长江洪水的天然调蓄场所,不仅承接湘、资、沅、澧四水水沙,还纳入由荆江三口分泄的长江水沙,经湖泊调蓄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形成了复杂的江湖关系,需要加强流域统一管理。通过分析洞庭湖区自然、经济状况及湖区湿地情况,结合1998年大水后湖区的治理情况及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江湖关系的新变化,深入分析湖区湿地生态环境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探讨如何在新一轮洞庭湖综合治理过程中,科学处理湖区综合治理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关系。提出了洞庭湖统一管理措施,以便有效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与资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白城市芦苇湿地现状功能及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进行分析,阐述了芦苇湿地在人类生存中调节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湿地产品,人类休闲度假娱乐场所等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了白城市芦苇湿地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洞庭湖是我国第2大淡水湖,洞庭湖区既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水产等生产基地,也是调蓄长江洪水的重要场所.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1998年大水后的防洪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区的防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状况等都发生较大变化.为了构建健康洞庭、和谐洞庭,支撑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开展洞庭湖区综合规划.基于对洞庭湖面临的新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一些认识与思路,供讨论.  相似文献   

12.
退田还湖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光贵 《人民长江》2002,33(5):39-41
在分析退田还湖工程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就工程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预测,获得了退田还湖能扩大洞庭湖行蓄洪能力,改善湖区局部气候和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血吸虫病流行控制的有利结论。工程实施以后,洞庭湖行洪能力将增加10%以上,在特大洪水年,蓄洪垸和单退垸高水还可扩大湖面面积1343km^2,加上现有天然湖泊面积2625km^2,可达3968km^2 ,接近新中国成立初期天然湖面积。同时指出了不仅工程和移民集镇建设占压部分土地,破坏地表植被,产生水土流失,而且可能会因环境基础设施的缺乏或建设滞后,乡镇工业“三废”,居民生活污水与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带来安置区局部水质和土壤污染风险,并提出了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三峡水库运行以来洞庭湖区的水文条件变化和影响,利用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对三口水沙、城陵矶水位变化与湖泊萎缩、三口河系水源不确定性及洞庭湖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三峡水库及其上游梯级水库调节下,清水下泄及径流过程的进一步坦化,出现了洪水在城陵矶附近进一步集中、三口河系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水源缺失的不利影响;未来水情趋势下三口仅松滋口具备不断流条件,洞庭湖主要以西、南、东洞庭湖内深水河道转化为河流形态。为缓解这些变化的影响,可通过湖区防洪工程体系提质改造和区域再划分,以适应城陵矶附近防洪蓄洪的水情变化;通过稳流拓浚,维持三口河系中下游水源条件,以改善该区域水资源水环境;通过城陵矶出口控制调节水位,以维护洞庭湖湖泊水域条件,保障湖泊湿地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洞庭湖区水环境变化对三峡蓄水等因素的响应过程,总结各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三峡大坝建成运行后洞庭湖区主要污染物仍是总氮、总磷,湖区水质由贫-中营养过渡到轻度富营养,水质进一步恶化;三峡蓄水改变了原有湖区水文节律及底床冲淤状况,导致湖区水质指标变化;荆江河段与四水流域排污量增大,对湖区水质影响效应逐渐增强;湖区湿地出露时间提前,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目前各学者对水质评价指标各有不同、评价结果迥异,对水环境治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建立考虑三峡工程影响下合理的湖区水质预测预报机制已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为预测湖区水质的变化趋势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湿地资源利用中的环境地球化学问题及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湿地作为中国重要的湖泊湿地,受区域和流域内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地理条件、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内环境地球化学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洪涝灾害频繁、水体污染严重、土壤退化明显、酸雨危害加剧等方面.这些一方面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另一方面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了保护洞庭湖区的湿地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必须进行有效的湿地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作出合理的分类评价,治理湿地污染,在此基础上进行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三峡工程承担的防洪任务,从长江流域与洞庭湖水系洪水特性,城陵矶附近地区防洪标准及防洪补偿调度方式,分析提出了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库容的释放条件。在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年份,因需要三峡水库长时间拦蓄洪水,动用较多防洪库容,水库将长期处于较高水位运行状态。如洞庭湖水系不发生大洪水,三峡水库对城陵矶地区防洪补偿库容就可释放。除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年份外,7月中旬后,洞庭湖水系一般不会发生大洪水,加上洞庭湖自身具有较大的调节洪水能力,防洪安全有保障,8月1日之后有条件逐步抬升三峡水库水位至155 m运行,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也可减轻三峡水库蓄水期间蓄水对湖区水位的影响,保障湖区供水安全。研究结果对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湖区最低生态水位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洞庭湖湖区最低生态水位,针对洞庭湖湖区复杂、不同湖区差异较大的问题,基于城陵矶、鹿角、南嘴、小河嘴和杨柳潭5个水文站1953—2013年的水文资料,采用天然水位资料法、年保证率法、最低年平均水位法、生态水位法、湖泊形态分析法及最小空间需求法,分别对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最低生态水位进行了计算,并与前人关于洞庭湖生态水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最低生态水位分别为22.62 m、27.19 m和28.11 m,相应的湖面面积分别为373.85 km~2、406.88 km~2和142.19 km~2,从保护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角度看,确定的最低水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荆江与洞庭湖汇流区演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荆江与洞庭湖汇流区的水沙过程变化及河道演变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江湖关系的调整变化、洞庭湖人工围垦和泥沙淤积、江湖汇流区下游河道变化以及上游来水来沙变化等。可供江、 湖治理和三峡枢纽下游河道可能发生的演变及工程措施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和评价洞庭湖重金属污染现状,选取洞庭湖区及不同入湖水系共24个采样点分别研究表层水及底泥中重金属的浓度水平,采样点的布设覆盖了整个湖区及湖区的入水、出水水系,在空间上保证了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完整性。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同时对湖区重金属进行了Pearson相关关系分析,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洞庭湖区的重金属污染现状。结果表明:湖区内监测点位Cr,Cd,Pb,Cu,As,Hg的平均值分别为地球化学背景值的2. 0,10,2. 2,2. 3,6. 6倍;洞庭湖底泥中不同种类的重金属Igeo表现为Cd Hg Pb Cu Cr As,湖区内Itot(综合地累积指数)值表现为东洞庭(君山)南洞庭(万子湖)西洞庭(目平湖);各重金属潜在风险程度表现为Cd Hg As Cu Pb Cr,Cd和Hg的生态风险贡献率之和为87. 78%;湖区内的RI值在25. 32~222. 40之间,平均值128. 49,与2013年相比RI值显著降低,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蓄水期洞庭湖区水文情势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庭湖湖区的水文情势变化直接影响到区域洪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安全维护,意义重大。基于实测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前后洞庭湖区水文情势变化,受三口分流量减少和来水偏枯等综合因素影响,2003~2016年8~11月洞庭湖入、出湖水量较1981~2002年分别减少26%和23. 7%,湖区水位下降0. 76~1. 27 m。建立了长江与洞庭湖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模拟计算了三峡水库蓄水期初设调度方案、优化调度方案和规程调度方案下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区的水文过程,3种方案对应的城陵矶站蓄水期多年旬平均流量分别减少1 220,928,900 m~3/s,湖区鹿角站蓄水期多年旬平均水位分别降低1. 47,1. 23,1. 20 m。实际调度流量减小812 m~3/s,水位降低1. 14 m,表明实际调度最优。从不同调度方案比较来看,实际调度提前了起蓄时间,减缓了对洞庭湖区水文情势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