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水电开发速度很快,较好的电源站点在20年内将开发殆尽,会影响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因此水利水电要与其他资源一道和谐相处、共谋发展。水利水电的蓄能运行是在电网中利用非峰荷剩余电能抽水蓄能,以供峰荷时再次发电或供水灌溉,形成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资源的相互转换、相互支持、以丰补歉、循环再生利用,必将在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各项建设进展神速,估计在不长的时间内,较好的水资源站点将开发殆尽,会影响水资源的持续开发。本文提出:(1)水利水电要与其他资源一道和谐相处、共谋发展,抽水蓄能作为水利水电的补充,在电网中形成了新的循环链,即利用电网中非峰荷剩余电能抽水,可供峰荷时再次发电或供水灌溉,故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资源是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支持,以丰补欠,循环再生利用,在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中作用很大;(2)我国水利水电的开发特点和前景;(3)在开发各河流上中下游的同时还应重视入海口附近水域和上游河源段的开发利用。从以上新理念出发,我国水利水电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海河流域由于经济发展,水资源(包括水电在内)供求矛盾日趋严重。由于流域内水利水电资源缺乏,且其开发条件又相对不利,如今好的点子已开发迨尽,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似已进入步履艰难地步。在此情况下要特别重视各种型式的水利水电开发,在继续搞好水利水电工程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同时,搞好跨流域引水,跨地区送电,并积极利用流域内电网中的低谷电能以发展抽水、抽水蓄能和混合式抽水蓄能,以促进本流域水利水电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存续的根本自然资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主要依靠地下水资源来满足,研究水资源的属性,对于保护水资源和合理开发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可通过在同环境条件下利用同位素测量方式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属性探测的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资源水利”取代“工程水利”是中国水利发展的趋势,它是从我国经济社会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而确立的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一种新思路。资源水利的核心是水资源配置,其发展方向是“环境水利”,即要走一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和潜在的非人类资源分享对象构成危害的新的发展道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追求公平、效率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齐齐哈尔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有多年的历史,经济正快速发展,水资源利用量逐年增加。通过对地表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措施,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曾惠盛 《水利科技》1999,(B12):31-33
该文针对龙海市水资源分布现状,提出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几项措施。文章从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水运、开发淡水养殖、加强地下水开发、满足城乡生活用水等方面论述如何更好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树立科学发展观 合理开发岷江水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岷江是成都平原和都江堰灌区的主要水源。随着川西平原和成都市杜会经济的发展,岷江作为该地区的唯一水源,急需合理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因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是促进川西平原和成都市杜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岷江水资源开发现状和川西平原未来经济杜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岷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周银贵  田谷 《治淮》2007,(5):41-42
过去,作为电力系统用电大户的水利行业,只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忽视了节约电力能源问题的研究,水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造成电能大量的浪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治水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工程水利的传统思路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于是资源水利的思路应运而生,采取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配置,实施节电、降低能耗的一系列举措。采用科学调度、泵站改造、灌区改造、用水定额等节能增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模式,有效地节约了电力能源,推进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建设,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和中下游的航运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建设既为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稳定河势河床,开发水能资源,发展水运与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抓紧研究三峡工程投入运用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适时修订《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则》。  相似文献   

11.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资源总量偏少,其分布与人口、耕地等资源又不相协调,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一定难度,尽管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很大进展,但在一些地区仍面临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的双重威胁。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用水量的增加将是必然趋势,为此,水资源问题将是“十五”乃至今后几十年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课题。1水资源开发情况与问题1.1水资源开发已有相当规模 多年来,通过新建供水工程,调整用水结构等,据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到1997年全国用水总…  相似文献   

12.
丽水市地处浙南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97mm,水电资源丰富。据1983年水资源普查,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28.7万kW,可开发水电资源24.18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6.4亿kW·h。到1994年止全市已开发小水电站36座,装机18415kW,正在开发10座装机44855kW,共计装机63270kW,占可开发水电资源的26.17%。 丽水市小水电自60年代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为丽水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提供了6亿kW·h以上的电能。但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用电量大幅度提  相似文献   

13.
资源水利是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据漳州市水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坚持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出开发和利用漳州市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在个别地区出现水事纠纷。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水资源的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漳河上游(浊漳河候壁水文站以下、清漳河刘家庄水文站以下,岳城水库以上)的水资源利用为例,说明水资源优化调度与管理应该重视和合理解决的几个问题,以期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合理规划水能资源,防止重复开发和盲目开发之目的,确保水利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水库中的水资源和泥沙资源[挪]H·斯托尔主题词:水库控制运用,水资源开发,水沙资源,泥沙研究,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山区河流,喜玛拉雅山脉导言本文主要是根据作者自1980年以来在不丹和尼泊尔两国从事水资源开发研究和工程规划的经验,对喜玛拉雅山区河流的水电...  相似文献   

16.
贝阿.  M 《水利水电快报》1998,19(18):22-27
土耳其水资源丰富,但因其所处的地区缺水,水成了一种战略物资。20世纪下半叶,土耳其在水资源规划和开发方面下了大力气。但是,至今得到开发的尚不足蕴藏量的一半。人口的快速增长,灌溉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完成东南安纳托利亚工程(GAP)和其他几个工程项目,要求土耳其投入相当大的一部分财政和技术资源用于水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用水矛盾日益害出,甚至在个别地区出现水事纠纷。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水资源的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漳河上游(浊漳何候壁水文站以下、清漳河刘家庄水文站以下,岳域水库以上)的水资源利用为便。说明水资源优化调度与管理应该重视和合理解决的几个问题,以期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合理规划水能资源,防止重复开发和盲目开发之目的,确保水利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水资源的设想及资源水利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需求管理综合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在我国,水资源短缺是许多地区在校长发展时期内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对水资源实施最有效的配置,使有限的水资源尽可能多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传统的只强调供给的水资源规划思想与水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已不相适应。本文探讨了一种基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并认为水是一种有价值的有限资源的新的水资源综合规划设想,其基本思路是:除供给方资源外,把需求方通过需求管理技术减少消耗和降低水资源需求也视为可分配的资源同时参与水资源规划,使节水和开源融为一体,力求达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目的.战略要旨是:通过实施和加强需求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型经济。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吉林省省情出发,分析了吉林省水资源现状。通过对防洪、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系统的关系,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要求,并从社会发展系统的全息性进一步思考了吉林省的术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