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伍立群 《人民长江》2004,35(3):19-21
昆明市及其周围地区降水不丰富,水资源紧缺,属于水源型缺水城市;同时,昆明市的主要水源地滇池的水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及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从多角度分析了昆明地区水资源紧缺及其产生原因.解决缺水问题需要采取新的管理制度,科学规划,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加强水环境保护;引水济昆是滇中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在对风险理论及水资源风险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的基础上,探讨了水资源短缺风险主导因子的辨识方法,提出了采用缺水率、人均缺水量和缺水边际损失3个指标的缺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方法对全国二级水资源分区的缺水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全国现状情况下有33个二级水资源分区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风险,必须采取工程和非工程等防范措施和有效调控,方可减轻缺水风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模糊理论在区域水资源紧缺程度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区域水资源紧缺程度问题,着重分析了经济、社会、水资源等多种因素,把模糊优选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起来,应用于区域水资源紧缺程度评价中。根据该模型可计算区域水资源紧缺程度,寻找其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紧缺程度评价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我国各地区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研究人员选择水资源量、社会经济、供水、需水、缺水和水环境6个方面共24项指标,建立了水资源紧缺程度综合评价模型,对80个流域二级区的现状(1993年)、2000年、2010年3个水平年进行了评价。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表明,海河、汾河、渭河流域以及山东半岛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地区;水资源量不足是造成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的主要原因;南方山丘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供水能力不足、工程建设滞后是造成水资源紧缺的重要原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水环境恶化已成为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的重要影响因素。至201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程度将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需要对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我国属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水资源的紧缺将严重影响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技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进行了综述,对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利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不同,使缺水程度和工作重点也各不相同,明确缺水地区的缺水类型,有利于针对不同短缺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该文运用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邯郸巾水资源短缺类型进行分析,明确该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上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海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属性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光辉  陈树娥  费宇红  聂振龙 《水利学报》2003,34(10):0113-0118
本文通过对近50年来海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成因和机理的梳理,阐明了流域水资源紧缺属性的理念与量化识别方法,为针对性地解决水问题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提出了在未来10~30年内南水北调是必要的,需调水量平均为93.7亿m3/年,以及解决海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客观地认识和解决管理性和政策性缺水问题的论点,给出了解决不同属性缺水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周跃 《山东水利》2008,(10):26-27
济阳县地处鲁北平原南端,黄河下游北岸,属资源型缺水地区.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通过分析全县水资源现状和开发利用状况,提出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水资源的建议措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承德市水资源短缺类型模糊模式识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利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不同,使缺水程度和工作重点也各不相同,明确缺水地区的缺水类型,有利于针对不同短缺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文章运用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承德市水资源短缺类型进行分析,确定为资源型缺水,明确该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流域水资源短缺风险调控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将风险理论、风险决策的方法应用于区域缺水损失与缺水调控当中,将区域水资源规划与单项水利规划相衔接,从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出发来考察缺水损失和缺水控制的投入关系。应用这一方法于海河流域,最终确定了该流域为规避缺水风险所需的经济合理的总资金投入量,节水、挖潜、治污和南水北调各项措施经济合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工程发展规模以及相应的供水量和缺水调控状况。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费征收的理论依据及定价方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沈大军 《水利学报》2006,37(1):0120-0125
水资源费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本文分析了水资源费征收的理论依据,论证了水资源的产权、稀缺性及投入补偿特性,并以此为水资源费的征收依据,建立了以成本费用为基础的水资源费计算方法和以市场供需为基础的水资源费计算方法。这两种方法为基于行政管理配置和市场配置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提供了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德阳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利用状况,分析了德阳水资源短缺的4种基本类型(资源性、工程性、管理性和污染性),以及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认为德阳水资源短缺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资源性缺水的根本出路是节约用水和兴修水利工程。流域内控制性调蓄工程与灌区改造和配套工程的建设是解决工程性与设施性缺水的重点,管理性缺水要从区域内水资源统一调配、科学管理着手,并注重治理污染性缺水的加重和蔓延。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属性与水资源问题强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既有自然资源共有的特征,又有着区别于其他自然资源之特性,具有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社会性、流动性、基础性、时限性、两重性等,表现为"复杂"的自然属性和"公共"的社会属性。现实中日趋严重的水资源问题(水资源短缺、污染、浪费,生态环境恶化)与水资源属性强相关,应运用复合系统观念和方法解决水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短缺是影响昆明市区域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依据2001—2012年《昆明市水资源公报》数据,采用基尼系数、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资源负载指数等方法分别对昆明市的水资源变化趋势、时空分布特征、匹配性、短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及云南省及全国平均水平,且内部差异明显,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极值比高达10.78,最少的地区为主城四区(299 m3/人);水资源量与GDP、人口匹配性较差,与耕地匹配性相对较好;昆明市水资源主要呈现出“南缺北丰”格局,且缺水地区数量不断增多,多数地区缺水等级逐渐加重。雨洪利用、多方面节水、跨区域调水、产业结构调整等是缓解昆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南方水资源管理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陈进 《中国水利》2009,(15):24-27
南方地区水资源管理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水污染引起的水质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与北方和发达国家用水指标比较,用水效率也不高,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率还在增加。水质性缺水是经济发达地区最主要的问题,季节性或者说工程型缺水是南方山区、丘陵区和农业区主要的水资源问题。南方水资源只是相对丰富,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任务依然繁重,如果措施得当,南方总用水量会在未来10年趋于稳定,缺水和水环境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在水资源空间配置过程中体现用户公平和避免"平均主义",结合权重和缺水率2项因子提出需水单元权重缺水率的概念,并以各需水单元权重缺水率相等且最小为优化目标分别建立了不考虑回水时的权重缺水率分水模型和考虑回水时的权重缺水率分水模型,使得水资源空间配置更合理。模型中引入需水权重因子,以综合反映需水单元的重要性、需水的迫切性、用水效益以及缺水导致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分水过程中充分利用各上游需水单元排向下游的回水量,大幅度降低了各需水单元的缺水率。  相似文献   

18.
跨流域多水源联合调配供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邯郸市缺水所造成的地下水超采问题,该文以系统分析的思想为基础,在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以开采地下水量最小为目标,对区域多水源进行联合调配,该文对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确定了区域多水源的最优调配方案.同时也找出了区域供需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其结果可以做为决策部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城市属于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和影响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好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文中根据水资源调查评价资料,针对运城市水资源结构特点,采用水量平衡原理分析了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过度开发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