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汶川震区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8月13日凌晨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暴发了16条泥石流,其中1条特大型(文家沟泥石流),1条大型(走马岭沟泥石流),9条中型,5条小型。清平乡场镇暴发的文家沟泥石流规模最大,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总量达310×104 m3,文家沟泥石流将清平乡老场镇的大部分区段淤埋。由于这场泥石流灾害发生在汶川地震高烈度区,是地震与降雨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其形成原因,对于进一步认识强震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现场调查,从物源条件、地形条件、降雨条件分析了泥石流形成原因,并分析了泥石流成灾特征及成灾过程机制,以及泥石流运动特征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6年5月8日泰宁芦蓭坑沟泥石流灾害的现场调查,分析了芦蓭坑沟泥石流形成的物源、地形和水源条件,采用现场调查与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泥石流灾害的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泥石流为低频黏性暴雨型沟谷泥石流,沟口处泥石流流速达到11.7 m/s,泥石流流量达到721.7 m~3/s;极端雷暴雨是本次泥石流的激发因素,沟道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和丰富的松散坡积物为泥石流提供了演化条件;沟道内多处卡口和大石块堵塞放大了本次泥石流的规模和速度,沿途固体物质补给使泥石流容重逐步增大。通过分析芦蓭坑沟泥石流形成与演化特征,为类似低频泥石流灾害形成与演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给北京山区单沟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近十几年北京山区单沟泥石流文献资料,从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出发,结合目前降雨站点数据,分析诱发泥石流的地形、地质和降雨等相关因素,采用适用于北京山区泥石流预报模型P=RT0.2/G0.5 ,得出适用于北京山区单沟泥石流蓝、黄、橙、红Ⅳ级预警模型和相应临界值。研究得出的北京山区泥石流单沟Ⅳ级预警模型能很好地预报短期灾害发生,在龙潭沟等流域的验证中,可以较好地根据降雨的变化情况得出泥石流沟道不同时间段的泥石流易发程度,该模型为该区泥石流易发等级的快速识别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汶川震区分布着大量的窄陡型泥石流沟,在强降雨作用下易形成突发性泥石流灾害。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169条泥石流沟地形参数统计分析,从窄陡型泥石流沟的"窄"、"陡"基本特征出发,重点研究流通区沟道宽度、流通区及形成区沟床平均纵比降,获得窄陡泥石流沟具体参数为:形成区和流通区平均纵比降大于250‰;流通区最大宽度不超过40 m且流通区最小宽度不超过10 m,当不满足这两个宽度条件时,若其流通区平均宽度小于20 m,也确定为窄陡型沟道;在此基础上总结窄陡型泥石流沟降雨特征及物源特征,可为泥石流类型认识及窄陡型泥石流灾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麒麟 《人民长江》2017,48(16):10-12
为研究贵州省毕节市冲门口泥石流区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的防治效果,于2013~2016年间对该泥石流沟的治理效果进行了为期4 a的动态监测,主要监测内容为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情况、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大规模泥石流发生情况和泥石流易发性评判等。结果表明:冲门口泥石流沟的不良地质情况发生次数、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和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储量皆呈明显下降趋势。措施实施后,域内没有再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事件;泥石流易发性由中等易发,到2013年变为轻度易发,2016年进入相对不易发生。综合分析认为,2012年设计实施的冲门口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达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各项措施稳定有效,保障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够为今后同等地区泥石流灾害的措施设计和治理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2013年7月10日汶川县映秀场镇张家坪沟暴发了泥石流,摧毁了拦砂坝、排导槽等既有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大量固体物质冲出沟口,冲毁了老G213国道约60 m。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试验,在分析张家坪沟流域特征的基础上,对地形、物源、水文三大泥石流形成条件进行了探讨,并且对张家坪沟泥石流进行了详细的成因分析。随后计算了泥石流的容重、流速、流量和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等动力学参数,并且根据流域的特征条件分析了泥石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5·12"地震后形成了大量的固体物质,导致在后期持续强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的冲出量及暴发频率均有所增加。为研究泥石流固体物质冲出方量及暴发的可能性,确定泥石流流域内的物源储量与已暴发泥石流固体物质冲出量的相互关系,即物源储量转换为泥石流的转化率尤为重要。根据汶川强震区已经暴发多次泥石流的泥石流沟物源调查,通过数学统计分析发现,泥石流物源转化率与泥石流已经暴发的次数、物源堆积的时间、泥石流的物源储量、泥石流沟的流域特征等因素相关,并得到了泥石流物源储量的转化率值。  相似文献   

8.
刘家峡水库大寺沟泥石流基本特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寺沟泥石流频发,对炳灵寺石窟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需研究泥石流基本特征,以便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根据现场调查并研阅历史资料,分析了形成泥石流的地形、物源、降雨等触发因素,明确大寺沟属于泥石流沟。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泥石流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地质特征。研究表明:泥石流堵塞程度为中等,发育程度为中等易发。在防治方面,经比较植被恢复、稳坡护坡、主沟拦挡及主沟导排等措施,选择主沟导排,并拟定了排导洞治理方案。因大寺沟流域地质资料欠缺,无法准确获取泥石流部分参数,下一步需加强地勘工作,以便为治理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西藏左贡县阿左弄巴沟属典型的泥石流沟,2014年8月8日爆发的泥石流堵塞了玉曲河并形成了堰塞湖。通过对泥石流爆发前后10余年的现场调查,掌握了阿左弄巴沟泥石流及堰塞湖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阿左弄巴沟位于高山峡谷区,形成区位于冰川冻融剥蚀区,汇水面积大,松散固体物质丰富,流通区沟谷狭窄,纵坡比降大,沟口泥石流堆积扇规模较大,而玉曲河河谷狭窄,泥石流爆发后堵塞河道从而形成了堰塞湖;泥石流物质源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触发泥石流的水力条件却具有偶然性,导致大规模泥石流及堰塞湖的形成具有周期性和突发性。为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从以下3个方面对泥石流灾害进行防治的措施:①加强对泥石流物质源的监测;②重视泥石流灾害水文气象预警;③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治措施。所掌握的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对西藏东南部泥石流堰塞湖的研究,对于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19年6月27日22:45,流域面积达125.53 km2的四川省金川县曾达沟突发特大型泥石流灾害,一次性冲出固体物质约120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1.51亿元。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室内实验等手段,从物源、地形和水源条件入手,分析了此次灾害的成灾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动静特征参数、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6月27日曾达沟泥石流是前期雨量和激发雨量共同引发的稀性泥石流,重度为1.60~1.78 g/cm3,峰值流量为442 m3/s;此次泥石流的成灾过程可以分为龙古沟源区滑坡失稳、各支沟泥石流汇入主沟后规模不断扩大、在主沟沟道淤积并减速停止3个阶段。“群测群防”体系与工程措施的结合在此次泥石流灾害避险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可为以后相关地质灾害的预警及避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