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文首次导出了梯形渠槽中三角剖面堰的流量计算公式。对边坡为60°的梯形渠槽中平坦V型堰及三角剖面堰的流量系数变化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的堰高及水头观测断面位置对测流的影响,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引入了“等效堰高”的概念,对平坦V形堰及三角剖面堰测流进行了比较,并对它们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大部分成果已列入测流规范。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陡坡试验资料,分析了三角剖面堰和平坦V形堰过堰水流的流态、流量系数和观测断面的流速分布;在Harrison的基础上,应用深水推进波余摆线理论分析了波动引起的测流误差.结果表明,堰顶宽与行近渠槽宽相同时,用位于三角剖面堰堰顶高程面和1:20平坦V形堰最小堰高高程面上的测压孔,可以进行实际测流。  相似文献   

3.
侧槽溢洪道由侧堰、侧槽、(渐变段)、陡槽和消能工等几个部份组成。其中,除侧槽内的水流属沿程增量流,要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外,侧堰陡槽等的水流均为定量流,计算方法与一般溢洪道相同,唯在使用堰流公式Q=σsmoB2g~(1/2)H_0~(3/2)推算H_0。求库水位时,侧堰淹没系数σ_s选择和正堰稍有差异。原因是侧槽中的水面线呈降水曲线,水位对侧堰各点的淹没影响不同。当侧槽首端的水位开始对侧堰发生淹投时,由地全堰的调整作用,堰的流量系数还不会立刻  相似文献   

4.
侧槽溢洪道由侧堰、侧槽、(渐变段)、陡槽和消能工等几个部份组成。其中,除侧槽内的水流属沿程增量流,要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外,侧堰陡槽等的水流均为定量流,计算方法与一般溢洪道相同,唯在使用堰流公式Q=σ_sm_oB(2g)~2(1/2)H_0~(3/2)推算H_o求库水位时,侧堰淹没系数σ_s选择和正堰稍有差异。原因是侧槽中的水面线呈降水曲线,水位对侧堰各点的淹没影响不同。当侧槽首端的水位开始对侧堰发生淹没时,由于全堰的调整作用,堰的流量系数还不会立刻出现降低的现象。只有淹没度达到一定值时,淹没的影响才会表现出来。根据我们的试验成  相似文献   

5.
一般小河上的水文测站,利用堰槽测流,测验精度高,水位流量关系单一。但有些山区小河因经常有砾石滚动和流放竹木,使测流建筑物遭到破坏,其堰槽的优越性就无法发挥。若采用人工控制河床的方法,则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无喉道槽测流的基本方法。利用无喉道槽测流无论在自由流还是淹没流状态都有令人满意的测流精度,且这种测流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无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灌渠测流仪器的合理应用是实现灌区节水灌溉的重要工程措施。基于薄壁堰流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型量水堰测流技术,以U50型渠道为例,采用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不同流量工况下复合堰上游特征断面水力特性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率定校核了复合堰的测流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该复合型量水堰测流精度较高,相对误差在4%以内,误差均值不超过2.3%;安装堰板时上游水深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在堰板处水深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在实际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了布置形式不同于现在已知的任何一种堰型,这种堰型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堰型在垂直方向或是在横向上分段设计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式的堰型.研究了复合堰的水力特性,导出了复合堰的流量公式.而后通过在不同的流量下,对不同的测流断面进行分析和对比,给出了这种堰型自由流流量系数公式,在理论上予以阐述和论证.最后提出了由实测水头直接计算流量的流速系数法,可免除反复试算的麻烦.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 ,兼有发电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堰闸测流试验利用工程永久性建筑形成的水流稳定可靠的边界条件 ,根据实际闸型和流态 ,分析影响过闸流量的各种水力因素 ,选择适当的水力学公式 ,用实际流量反推出流量系数 ,建立流量系数与主要相关因素的关系曲线 ,以推求过闸流量。堰闸测流简化了复杂的流量测验过程 ,以模式化、单值化的形式为实现自动化遥测遥控创造了有利条件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快水库溢洪道的特点是堰低,堰前流速大,两侧裹头流态复杂。本试验依据水利学试验研究,对王快水库溢洪道进行了三种不同型式低堰流量系数的比较,及不同裹头布置型式的研究,提出了合适的堰型及裹头型式。  相似文献   

11.
引言在水力、灌溉、环保和化工等工程领域,从来用堰作量水设备,常用的有梯形堰、矩形堰和三角形堰等。而线性堰即比例式堰在某些情况下,较上述各常规堰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线性堰由基面、堰口及侧壁组成,设计的堰断面要使流量和水头成线性关系,其流量计算的相对误差正等干水头量测的相对误差,印测流误差与堰上水头大小无关。而其它型式的堰测流相对误差变化很大。多年来,对线性堰进行了许多探索研究的结果表明,无须基面和参照基准面修正的线性堰断面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过去所有的研究中部假定流量系数是不变的。而实际上流量系数随堰上水头与堰高之比值有明显变化,致使线性  相似文献   

12.
U形(圆底形)长喉道测流槽水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临界水深理论和边界层理论,研究了U形(圆底形)长喉道测流槽的流量系数,推导了该测流槽的水深流量关系的计算公式,和国际标准给出的算例对比表明,本文提出的计算公式完全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选取包含渐变形翼墙、非渐变形平翼墙、八字形翼墙3种不同形式的12座生态堰闸,根据堰闸形式、闸门开启情况、水流形态等因素,用流速仪法分别施测其出流情况,按水力学基本公式求算其在不同水流条件下的流量系数。实测表明,三种形式的生态闸堰在同一流态下,八字形翼墙出流系数最大,非渐变形平翼墙出流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14.
堰闸隧洞的泄流能力计算公式商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昶熙 《水利学报》1999,30(10):0038-0045
泄流能力是决定泄水建筑物尺寸大小的关键性问题,虽有设计手册可供查算,但很多模型试验的结果与设计差距很大。同样,大孔径隧洞的泄流能力也常发生较大设计误差。本文从水力学基本原理追索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并以模型试验资料验证,说明有些公式应加修正,测流控制断面应加明确,消能流态及其水头损失均应加考虑。最后还给出了堰闸淹没泄流的流量系数表达式和大孔径隧洞泄洪流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对东湖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清河分水口分流堰及侧堰过流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验证了侧堰泄槽的过流能力:分流堰过流能力研究按照自由出流及下游水位225.68 m两种工况考虑,侧堰过流能力研究按照闸门全关闭及局部开启两种工况考虑。研究结果表明,分流堰、侧堰以及泄槽的过流能力满足工程需求,设计型式合理可行,可应用于本工程,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凌庄子水厂蓄水池进水口处有一保水堰,为非标准薄壁堰,不能使用已有堰流公式对其过流量进行准确计算。为了得出较为精确的过流流量,按照重力相似准则制作几何比尺为1∶5的模型进行试验研究。在已有自由出流公式的基础上,对自由出流流量系数进行修正并对淹没情况下流量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对该非标准堰自由出流流量系数的实测值与经验值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堰板槽降低了实际自由出流过流能力。淹没出流的流量系数主要与下游尾水位有关,试验中形成的淹没式堰流受实际堰型尺寸影响,下游尾水位和堰上水位近似相等,不完全适用已有淹没出流流量公式,通过试验给出了修正淹没系数随h/p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利用堰前、堰后水位初步计算过流流量是可行的,可为该工程提供参考,也可为实际工程中非标准矩形堰的流量计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高含沙浑水三角堰测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五种不同堰角的薄壁三角堰进行的浑、清水出流能力对比试验研究,得出了浑水出流系数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当堰口名义有效雷诺数Rem<1000时,高含沙水流出流能力将降低,在Rem<10时,浑水出流能力可降低35%。并对浑水贴壁流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了形成贴壁流的临界堰上水头与有效粘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六道河水电站前池布置单侧溢流堰,由于前池长度较小,采用常规堰型不能满足泄流要求,迷宫堰可延长溢流长度,当堰上水头较低时,泄流能力较直线型堰明显增大,工程中采用了迷宫堰形式。迷宫堰后的泄水陡槽由于受到已有建筑物与当地地形条件的限制,采用常规泄水陡槽无法满足泄流消能要求,因此在空间有限的前提下采用了阶梯式泄水陡槽。本文介绍了六道河水电站中迷宫堰和阶梯式泄水陡槽的水力设计和结构设计方法,在阶梯式消能工的计算中采用了数值计算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高际平  杨明  马静 《人民黄河》2012,34(11):118-119,123
从理论上论证平底闸的水力特性及闸室中驼峰堰、驼峰堰的相对位置对流量系数的影响,分析各种计算泄流能力(只考虑自由出流情形)的常用方法,并对这些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布置合理的闸型,可提高闸的泄流能力;平底闸闸室内加设驼峰堰,对提高流量系数的作用很大,但驼峰堰在闸室中所处的位置对提高流量系数的作用是不同的;驼峰堰加在闸室中部靠前的部位是最佳的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用传统方法对堰闸测流试验数据进行处理与资料整编工作量大、周期长,且精度低这一问题,我们开发了集计算、点图、定线、推流为一体的堰闸测流系统。对该系统的设计原理、各项功能的实现及其技术核心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以便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