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静态试验考察零价铁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酸洗预处理可有效提高铁屑对NO-3-N的去除效果;NO-3-N初始质量浓度增加,NO-3-N去除率下降,平均去除速率升高;铁碳比为1∶2时,反应结束时NO-3-N质量浓度最低,且活性炭可吸附反应产物NH+4-N,降低反应产生的碱度;实际地下水去除NO-3-N效果显著,试验结束时pH维持在10以下,其共存离子对pH值的变化有一定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纳滤(Nanofiltration,NF)对水中美托洛尔(Metoprolol,MET)的去除,分析了浓度、压力、pH、盐离子强度等条件下,纳滤对MET的去除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浓度从1μg/L增加到30μg/L,纳滤对MET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9%以上;压力从0.1MPa下降到0.04MPa,去除率从99%下降到90%左右;pH为5时,纳滤对MET去除略有增加;盐离子强度从10mmol/L增加20mmol/L,纳滤对MET的去除率从98%以上降低至约92%。  相似文献   

3.
以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CDs)——壬基酚(NP)和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为目标物,运用GC/MS检测方法,对其在臭氧、臭氧/过氧化氢、臭氧/超声三种工艺中的去除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初步研究了臭氧降解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联合工艺显著提高了目标物的去除效率,NP和EE2的去除率分别提高9.6%~17.7%和14.6%~23.4%。目标物去除率随臭氧投加量和pH值的增大而增大;随H2O2/O3摩尔比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摩尔比为0.6时,去除率均达到最大;超声强化了臭氧氧化效率,但超声(US)强度(60~240 W)的变化对联合工艺去除目标物效果影响不明显。臭氧氧化两种目标物都遵循假一级反应动力学,碱性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常数要大于酸性及加入叔丁醇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4.
高锰酸钾强化混凝处理洗车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工艺是洗车废水处理中必要的工艺环节,其处理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工艺的处理效果。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技术可以加强混凝效果,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试验结果表明,投加不同剂量高锰酸钾强化混凝效果都很显著,与单独投加PAC相比,采用高锰酸钾强化混凝可大幅度降低水的浊度,使浊度曲线明显下移。高锰酸钾投加量为2mg/L时,即能有效去除洗车废水中有机物。与低有机物含量废水相比,改变高锰酸钾投加量时,高有机物含量的废水浊度去除率低。随着高锰酸钾投加量的增加,有机物含量高低对浊度去除率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5.
活性炭填充三维电极电解法处理氨氮废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传统城市污水处理厂冬天出水存在氨氮浓度偏高的问题,采用间歇试验法对活性炭填充三维电极深度去除污水中的氨氮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氨氮初始浓度,电流密度,氯离子浓度,p H值等因素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去除速率随着电流密度和氯离子浓度增加而增加,单位氨氮去除能耗随着电流增加而增加,随着氯离子浓度增加而减少。p H值在3.0~9.0范围内对三维电极除氨氮过程影响比较小。实际废水在经过2.5h电解后,氨氮浓度从28.0 mg/L下降至0.3 mg/L,去除率高达99%,可以满足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一级A要求。  相似文献   

6.
预氧化对混凝-气浮工艺去除铜绿微囊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预氧化(高锰酸钾、氯、过氧化氢)对混凝-溶气气浮工艺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通过检测出水浊度、藻类浓度以及UV254等指标来评价预氧化对藻类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氧化剂最佳投量下,经过KMnO4、Cl2和H2O2预氧化后,藻类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0.81%、11.65%以及9%,其中以氯对藻类去除效果最好,但预氯化过程中引起了藻细胞的破裂使得胞内有机物释放到水中,造成出水中UV254的升高.几种氧化剂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不仅能够节约经济费用,而且不会因藻体内有机物的大量外流而降低出水水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UV/H_2O_2/微曝气降解三氯乙酸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V/H2O2/微曝气工艺是在常规UV/H1O2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试验表明在紫外光强1 048.7μW/cm2,H20z投加量为40 mg/L,三氯乙酸(TCAA)初始浓度约为110μg/L的情况下,120 min后该工艺对TCAA的去除达到90%以上.工艺效果受UV光强,H2O2投加量,TCAA初始浓度和pH的影响.其他条件一定时,随着UV光强和H2O2投加量的增大,TCAA去除率增加.然而H2O2投加量超过40 mg/L后,去除效果增加缓慢.对不同初始浓度,103.5μg/L时去除率最高,而后浓度增加,去除率下降.TCAA中性或弱酸性pH条件下更有利于降解.  相似文献   

8.
纳滤膜和低压反渗透膜去除水中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NF/RO膜技术去除水中氟离子的试验研究,探讨了膜回收率、操作压力、水的pH、进水含盐量以及运行时间等参数对NF/RO膜除氟效果的影响.试验中确定NF/RO膜的最佳回收率均为15%.结果表明:在相同操作条件下(0.16~0.21 MPa),RO的膜通量是NF的1/2左右,而其F-去除率比NF高2%~15%;水的pH影响NF/RO膜对氟的去除效果,pH越高,膜对氟的去除率越高;随着进水含盐量的增加,NF/RO膜对F-的去除率下降;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RO膜等对F-的去除率基本保持不变,NF膜下降明显.建议RO膜除氟最低压力应高于0.2 MPa;膜法除氟应尽量在弱碱性环境中操作.  相似文献   

9.
为了安全、高效地去除水源水中蓝藻,对原水短暂施加外压,使蓝藻细胞内气囊破裂而失去浮力,从而提高混凝沉淀去除效率。试验对比研究了预压力和预氧化混凝沉淀对扬州水源水中藻类和浊度的去除效率,并比较了预压力和预氧化后水中溶解性TOC(DOC)、藻毒素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变化情况。预压力混凝沉淀出水浊度1.09~1.23NTU;叶绿素a浓度3.1~4.3μg/L,平均去除率91%;经0.5~2mg/L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沉淀出水浊度4.82~7.38NTU;叶绿素a浓度5.68~14.57μg/L,平均去除率72.7%。预压力后水中DOC、藻毒素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基本未增加,而预氧化后对应指标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采用UV、UV/H2O2两种工艺分别光氧化降解饮用水中低浓度持久性有机氯农药benzene hexachloride(BHC),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浓度的α-BHC和H2O2、不同光照强度及pH对α-BHC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光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α-BHC的光降解速率常数随着初始浓度、光强、pH的增加而增加。一定浓度范围的H2O2有助于α-BHC的光降解,但过高反而抑制其反应速率。UV/H2O2联用对α-BHC的去除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锰酸钾预氧化技术在宾川二水厂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西部小城镇供水设施比较落后,水源水常出现季节性微污染,造成出厂水水质难以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宾川二水厂在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高锰酸钾预氧化.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预氧化对原水的浊度、CODMn、UV254、氨氮、藻类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连续运行高锰酸钾预氧化对COI)Mn去除率保持在43%左右,对NH3-N去除率保持在40%左右.出厂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相似文献   

12.
用NaCl作改性剂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后处理微污染水.以NH3-N和CODMMn去除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适宜的改性沸石制备条件.通过烧杯试验,确定改性沸石处理微污染水的适宜吸附反应条件.试验表明:改性剂NaCl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最为明显,改性时间次之,固液比影响最小.适宜的制备条件为:NaCl物质的量浓度1.0 mol/L,改性时间24 h,固液比15:100.处理微污染水适宜的反应条件为:水的pH为中性,改性沸石投加量20 g/L,搅拌反应时间30 min.在适宜反应条件下,钠型改性沸石对NH3-N的去除率80.51%,CODMn的去除率43.86%;天然沸石对NH3-N去除率59.97%,CODMn去除率27.5%.改性沸石对氨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均优于天然沸石.  相似文献   

13.
CaF2——CaCO3去除生活污水总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和动态试验,分析CaF_2—CaCO_3对生活污水中TP去除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初期要求较高的CaF_2—CaCO_3投加量;20min后,TP去除率可达97%以上,并且CaF_2投加量与一些指标呈现幂次相关的特点,这些指标包括:CaF_2的使用寿命、总磷去除量、处理总污水量、氟磷通量比、TP<1mg/L出水体积;渗滤介质与氟化钙、碳酸钙的最佳配比为:1000:25.2:22.5;出水中氟离子浓度对出水水质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提高填料透水性能以平衡其水文调节和污染物去除性能是红壤区生物滞留池构建的关键。研究设计红壤填料中掺入不同比例的河沙以改变其透水性,比较分析其在不同的重现期降雨强度下对生物滞留池的水文调节和污染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同一降雨强度重现期下,地表径流处理率随着掺沙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峰值削减率随沙土配合比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峰值延迟时间随掺沙比例增加而减少;硝氮的去除率随着掺沙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对COD的去除率则随着掺沙量的增加而下降,对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影响不大;综合考虑生物滞留池的水文调节和污染物去除效果,20%红壤土与80%河沙混合是红壤区生物滞留池填料较为科学的沙土配比。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压力强化混凝沉淀过滤除藻工艺中藻毒素的去除效果,试验对比研究了预加压和预氧化后的含藻水,经混凝沉淀、粉末活性炭吸附后的藻毒素去除效果,考察了不同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及投加量对藻毒素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含藻水加压后混凝沉淀,藻类和浊度物质去除效果最优,蓝藻去除率达到96.2%,浊度降至0.49NTU。含藻水在加压和高锰酸钾预氧化后,水中藻毒素浓度未增加,而次氯酸钠预氧化后水中藻毒素浓度最大增幅为215.78%;对于加压水样,在混凝剂投加前30min或投加后7min投加粉末活性炭效果较好,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5~20 mg/L时,沉淀水藻毒素平均去除率分别达54.13%和53.57%,而与混凝剂同时投加则效果不佳。对次氯酸钠预氧化的水样,粉末活性炭与混凝剂同时投加时效果最好,沉淀水藻毒素平均去除率15.84%。  相似文献   

16.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去除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对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工艺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的效果的研究中发现: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工艺对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十分理想,对检测出的有机物浓度可以降低一个数量级;对检测出的有害污染物浓度的去除率为90%以上;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要好于单独投加聚合氯化铝或预氯化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复合水泥材料固化铅污染土的强度特性,采用水泥、粉煤灰与脱硫石膏混合形成的固化剂(CFG)对铅污染土进行固化处理,基于正交试验的方法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研究铅离子浓度与CFG掺量对土体强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固化土的抗压强度随CFG掺量增加而增大,随铅离子浓度增加而降低;养护7 d前铅离子浓度和固化剂掺量对土体抗压强度的影响,前者大于后者,而7 d后后者大于前者;在3,7 d时2种因素对于土体的强度的影响均较小,在14 d时该影响大幅提升,到28 d时影响特别显著。结合试验成果,提出了基于养护龄期和CFG掺量的强度预测公式,研究成果可供从事铅污染土修复工作的科研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狐尾藻、金鱼藻2种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在试验室内研究其净化能力及不同配比对人工湖泊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2种沉水植物净化能力总体上并无较大差异,金鱼藻较狐尾藻去除SS和TN的能力更强,狐尾藻较金鱼藻去除COD的能力更强;在狐尾藻和金鱼藻总质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狐尾藻数量的增加,吸附SS的能力减弱,SS去除率由63.50%降至42.50%;试验前期不同配比的狐尾藻和金鱼藻处理的水体COD浓度差异较大,而在试验后期,COD浓度差异不大;4g狐尾藻和6g金鱼藻的配比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19.63%。  相似文献   

19.
固定化硝化细菌去除氨氮和气相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作为复合包埋载体,以氯化钙和硼酸溶液作为交联剂,固定巨大芽孢杆菌TN-1(Bacillus megaterium),制备得固定化球形颗粒.考察了不同接种量、活化时间及氨氮初始浓度条件下,固定化硝化菌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及其与游离硝化菌的比较,并对实际生活污水的氨氮和化粪池散发的NH_3去除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氯化钙和硼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0%、0.8%、2%和5.3%,固定化时间为24 h,4 ℃充分交联;在常温(30±2) ℃、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处理pH 7.0、NH_3-N为88 mg/L的试验水样24 h,氨氮去除率为96.2%,同样条件下处理氨氮浓度为54 mg/L的实际生活污水24 h,氨氮去除率为80.6%;试验设计范围内,接种量对氨氮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去除率均在88%以上,最佳活化时间是24 h,去除率随氨氮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BAF试验装置中固定化菌对氨氮和NH_3的去除率分别为84.6%和94.4%.  相似文献   

20.
测定高锰酸钾指数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高锰酸钾消耗量、高锰酸钾浓度、加热时间、水浴温度、溶液酸度和滴定速度等方面对测定高锰酸钾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反应条件对测定高锰酸钾指数都有影响,其中高锰酸钾消耗量、加热时间、水浴温度的影响较大。为提高测定准确性,必须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同时平行分析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