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观都江堰     
都江堰记凿离堆,江水分流业绩辉。千万农田能灌溉,昔年太守誊名垂  相似文献   

2.
1994年以来,都江堰灌区10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而当前都江堰灌区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要完成灌区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需要采取抓好用水管理、加大工程建设和管理力度、打造"数字都江堰",加快水利经济发展、抓好队伍建设等主要措施才能得已实现.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日,我们广西水利电力厅、广西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的几位同志在四川省水利志编辑部陈跃均同志的陪同下,到了我国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灌县都江堰参观。这次参观,受到了都江堰管理局负责同志的热情接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工程的历史与现状、效益与存在问题,并亲自带领我们参观,边参观边讲解,使我们对工程情况有了粗浅的了解,受益不少。  相似文献   

4.
丁宝桢(公元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之职。丁宝桢秉性刚直,勇于任事,曾以诛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得海而闻名朝野,同时也受到慈禧的忌恨和迫害。他任四川总督期间,亲自主持大修都江堰,从而奠定了近百年来都江堰灌区的基本格局,这件为民造福的功绩一直留在巴蜀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5.
都江堰     
<正>李冰修建都江堰都江堰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位于长江支流岷江从川西北山区峡谷进入平原的交接点上。该堰古时叫做湔堋、湔堰或都安堰。唐代称楗尾堰。都江堰之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在都江堰未增修建前,成都平原地区经常水患不断,原因是当岷江水流穿越上游崇山峻岭时,水势湍急,一旦进入平原,流速减缓,随水夹带的泥沙便沉淀淤积下来,时间一久,堵塞江道。因此,每当夏季暴雨,岷江水势猛涨,平原地区就要泛滥遭灾,可在其他少雨时  相似文献   

6.
秋游都江堰     
去秋入川,我排遣了两位同行者的分岐意见,强拉硬扯地采到都江堰.路上他俩还叽咕,搞了一辈子水利还看不够个渠道?可是一到都江,立刻就被那惊涛骇浪、翻卷咆哮的壮丽场面所镇服了.古堰生辉都江堰建于春秋战国时代,早于长城数十年.它从岷江中游引水,灌溉成都平原,为秦扫六合,统一大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几千年来,都江堰维系和发展中华文明,创造着物质基础,使川地成为天府之国而誉满天下.都江堰是集文物考古、史学研究、文学艺术、水利科学于一身的艺术精品,它比任何历史奇迹都辉煌得多.它跨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一直默默地为人类奉献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今日仍然熠熠生辉.难怪史太公讴歌道:“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唐诗人杜甫也留下了“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佳句.都江堰的辉煌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自豪.都江堰的秀丽风光,也令游人非常惊奇.那江波、雾海,皑皑雪峰、玉垒浮云,无不叫人称绝;水声充耳,红叶醉眼,山峦重叠,近绿远黛,无不充满诗情画意;再看那水光连天,炯波荡漾,轻舟快艇,穿梭浪波之间,无不令人有身置画中之感.天公偏爱,尽把秀色佳景赐给了南国水乡,能不让从黄土高原来的人们眼热和不平?离堆锁江  相似文献   

7.
都江堰     
一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垦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  相似文献   

8.
王绍良 《中国水利》2004,(18):70-71
走过200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实际上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变化包括工程结构的不断改造完善和工程管理方式及管理制度的调整.从过去的"遵旧制,毋擅变",到今天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是都江堰在变化中求发展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9.
都江堰赫赫有名。但这古堰在历史与科学技术上,还笼罩着一重重鲜为人知的迷雾,许多学者正在为它困惑着。最早的开拓者是谁? 教科书、词典、各种小册子都在告诉人们:创建都江堰的功臣,是秦国的李冰。不过,现在保存下来的古代记录,实在太简略了!就李冰这位人物来说,在《史记》上只有“蜀守冰”三个字,连个姓都没有,而且全书只出现过一次。只是在《汉书》写成“蜀守李冰”之后,人们才知道他姓李!这并不是说笑话。前几年,就有位历史学者根据这一点作了考证,认为李冰并不姓李,他真正的身份是春秋时的蜀王。如果我们相信李冰真有其人,那么究竟是什么时  相似文献   

10.
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仅仅是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拟或是一处优美的旅游胜地。而对于水利工作者,它却是一座神圣的殿堂!说实在的,我就是怀着无比崇拜的心情来到这里的,冥冥中就有了种朝圣的心理,走进宗祠的感觉。当今世界兼有旅游观光功能的水利工程并不少,但能蕴含2000多年文化底蕴的只有都江堰!早在2260多年前,深居咸阳王宫里的秦昭襄王(有说为秦孝文王),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做出了一项流芳百世的人事任命,让李冰到蜀地做郡守。李冰自小跟随长辈走南闯北,加上聪  相似文献   

11.
拜水都江堰     
水是岷江水,从遥远的雪山峡谷奔来,一路风尘仆仆,演绎着摧枯拉朽的凌厉气势。在这样奔放的岷江面前,聆听着排山倒海似的波涛声,注视着那乱石穿空的豪放劲儿,你会对自然的力量产生一种莫名的膜拜。安澜索桥很高,桥索由麻绳、  相似文献   

12.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省平远县(今织金县)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咸丰十年(1860年)任湖南省岳州知府,不久即调任长沙知府。同治三年(1864年)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任四川总督。丁宝桢文武双全,功勋显赫,同治皇上赏赐一品花翎,加太子少保衔,"宫保"是对太子少保衔的尊称。提起丁宝桢,很多人都能说出"宫保鸡丁"这一道川菜典故,然而丁宝桢与都江堰有什么关系,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3.
陈渭忠 《四川水利》2005,26(4):55-57
公元前256年,都江堰奇迹般地在岷江出山口建成。这座赢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的无坝引水工程,不断延伸,不断扩展,与时俱进,长盛不衰,已走过2260年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省平远县(今织金县)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咸丰十年(1860年)任湖南省岳州知府,不久即调任长沙知府。同治三年(1864年)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任四川总督。丁宝桢文武双全,功勋显赫,同治皇上赏赐一品花翎,加太子少保衔,“宫保”是对太子少保衔的尊称。提起丁宝桢,很多人都能说出“宫保鸡丁”这一道川菜典故,然而丁宝桢与都江堰有什么关系,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5.
陈渭忠 《中国水利》2012,(21):24-26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省平远县(今织金县)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咸丰十年(1860年)任湖南省岳州知府,不久即调任长沙知府。同治三年(1864年)迁任山东按察使,次年任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年)出任山东巡抚。在山东任上,丁宝桢在运河边以太监私自出宫的罪名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2008年10月,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确实,岷江流域本来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三星堆、宝墩、鱼凫等古文明就是因为岷江的大洪水才毁灭的,而都江堰的创建却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  相似文献   

17.
易解都江堰     
伟大的实践一定有伟大的理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毛泽东思想指导,改革开放有邓小平理论指导,李冰治水的伟大实践所依据的理论是什么?本文试图从易经出发,借鉴其三大流派别:易理、象数、卜筮的主要研究方法,对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都江堰的雨     
我的电脑桌面是一张雨中都江堰的照片,它是我去年十月拍下的。当时都江堰下着蒙蒙细雨,我打着伞站立在雨中,雨水从伞檐直往下滴,照片中的我没有丝毫愁怨,反倒满心喜欢。从照片上看,我当时所处的位置面对宝瓶口与伏龙观。宝瓶口被两边的绿树掩住,连一条窥视的缝隙都不给人留,但刻在山崖下水面上的"宝瓶口"三字却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19.
都江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以规模巨大、布局合理、费省效宏、历久不衰而中外闻名,举世瞩目,它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灌溉工程的一大成就。加拿大学者法克拉夫·斯密尔於1982年11月及1986年9月两次来中国访问,同时到四川考察都江堰工程。斯密尔先生访华回国后,在加拿大发表了中国水利、能源、环境等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并赠给  相似文献   

20.
刘冠美 《中国水利》2004,(18):84-85
一、都江堰与长城 都江堰与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殿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工程的兴建,必然有它的深刻的政治、军事、经济背景;一个工程的延续、存在,带动所在区域政治、经济发展,并融入社会,成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对民众心理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工程文化"现象,在世界文化历史中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