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投资额度大、覆盖地区广且种类繁多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典型特征,能否有效客观的评价治理效益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文章以振江项目区西江小流域治理工程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一套较为客观、完善的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有效分析了西江小流域近5a的水保治理效益,可为宽甸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及其治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
绥中县宽邦镇大栗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存在种类繁杂、投资巨大、涉及地范围广等特征,能否客观有效地评价治理效益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以绥中县宽邦镇大栗小流域,将主成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可以客观反映小流域治理状况的评价体系,运用该体系有效的分析了研究小流域近5a的治理效益,以期为小流域治理方案优化设计及其效益评价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合理评价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开展的多项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对后期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和推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丹江口库区胡家山小流域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和综合治理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7 a后,其综合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其中经济林综合效益最为显著。为此提出,库区应适当提倡经济林种植,加大投资力度以改善坡耕地现状,实施以土坎梯田为主、石坎梯田和植物篱为辅的水土保持措施。研究结果可为丹江口库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玉门市当前存在的严重水土流失状况,为了正确评价玉门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对玉门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因素进行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玉门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指标权重,并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效益;玉门市应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加强植被管理与保护,提倡植树造林。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总结胜利农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农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治理特点,从生态、经济两个方面对该工程的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涉及到的因素多、范围广,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客观合理的评价治理效益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大菸沟小流域治理工程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AHP法构建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法评价了近5a的水保治理效益,研究成果可为黑山县水土保持规划及其综合效益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客观实际地了解渭河治理已实施的效果,构建了包括防洪减淤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法(DEA)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避免主观性,使得权重确定更加合理可靠,从而建立DEA-AHP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该模型应用于渭河治理综合评价之中,计算结果与实际进展状况相接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顺利实施,做好综合防治体系的效益评价及评估,必须经由工程概算编制进行控制。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概算编制的分析,结合新疆巴州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概算编制实例,阐述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概算编制构成及方法,为工程投资概算的准确性、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基本管理单元,从系统总体设计、功能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效益评价系统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工程管理以及效益评价等业务中的功能作用,以期全面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效益评价是一项涉及多层次、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系统问题,评价体系与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合理性。通过深入研究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与相关方法,结合阜蒙县西红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际情况提出评价体系、方法与过程,旨在为该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状况,针对当地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以全系列生态护坡、土壤生物工程和复合式生物稳定技术为主的河道生态护坡技术。选择将层次分析法和Topsis法两者有效结合的方法,针对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效益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得到如下结论:水生植物面积、治理面积、林地面积是整个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效益评价体系的关键点;整个大凌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现象被有效控制,整体态势向良性发展。层次分析法和Topsis法两者有效结合是科学可行的,适用于各个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效益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2.
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主要有工程、生物与耕作措施,在实践工程应用中应合理配置、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的实施各项措施。文章以辽河流域辽宁段水土保持治理项目为例,综合评价了工程、生物以及耕作治理措施的效益,在当地自然条件下治理效益由低到高依次为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以雨水蓄积利用为主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PP-云模型的河道治理工程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河道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方法的不足,通过对效益评价涉及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基于投影寻踪(PP)-云模型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选择13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采用云模型计算主观权重,投影寻踪法计算客观权重,最后通过条件云发生器计算指标隶属度,确定治理工程的效益评价等级。将上述评价模型应用于南京市农花河河道治理工程,计算结果表明,农花河治理工程整体效益较好,其中居民满意度、景观效益等显著提升,今后治理主要方向为污染源控制及水土保持。计算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符合,验证了模型计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可为指导决策者进行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同一区域内不同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估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挑选适宜该区域更有效的治理方式和以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由统计和监测数据对西林县实施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龙英、八阳、普驮3条小流域评估分析,结果表明3条小流域治理后水土流失被有效的控制,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调整与优化,农民生活水平提高。通过引进土壤侵蚀模数降低率(Z)、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Y)、林地面积增加率(X)、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的参数(H)4个因子,运用加权求和得到龙英、八阳、普驮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的参数H_1、H_2、H_3分别为0.924、0.574、0.479。效益具体等级评价分别为"优""良""良"。运用静态分析法求得3条小流域经济参数——计算效益期内净效益、效益费用比、经济效益系数、还本年限、敏感性分析5个指标值后分析。结果表明3条小流域治理投资在经济上是可行的,3条小流域数据体现优势各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纸坊沟流域山洪沟道治理工程设计要点、工程布置、工程效益、实施和运行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将山洪沟道治理工程与已建成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以及山洪灾害治理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构建纸坊沟流域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对保障纸坊沟流域和平凉市东城区20多万人口生命与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东北黑土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入手,遵循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建立简单、准确的指标体系,分析实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多年研究成果,为东北黑土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任文 《陕西水利》2017,(5):82-84
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的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综合计算及评价方法,对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长峪沟小流域治理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长峪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蓄水保土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农业产业及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经济效益显著,对区域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遵循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归纳评价指标选择方法和评价方法,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文献频数法,选取了治理程度、林草覆及盖率、土壤侵蚀模数、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人均纯入、人均产粮、农产品商品率、劳动力利用率9个评价指标,作为东北黑土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流域综合治理的不断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已经成为领域研究热点,正确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对于流域治理工作与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此,从石泉县梧桐沟小流域概况出发,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起该流域水土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进行了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的结果为,梧桐沟小流域宜采用混合模式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治理。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近70a水土流失治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本资料、黄土高原各省(区)统计年鉴及黄河水沙变化研究、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与效益评价、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成果数据,回顾了人民治黄70 a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历程,从水土保持规划演变、治理措施配置发展和治理效果变化三个方面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心与方式,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分为试验示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重点整治、依法防治、工程推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等7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了多次规划,不同时期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方法、规划目标等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水土流失治理从分散的单项治理发展为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布设逐渐向资源合理利用、开发与治理并重转变,形成农业、工程和林草措施组合的系统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显著的保土(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