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和其对氮磷的净化能力,重点阐述了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修复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湖泊治理中的生态功能。利用水生植物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成本低,美化环境等多种优点。   相似文献   

2.
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水生植物的定义、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修复的研究现状、水生植物在水体修复过程中的净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技术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效果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植物选型和群落配置、温度、透明度、污染物浓度等。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江苏水利》2014,(5):51-51
针对太湖水生植物状况,研究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过程。自主设计制造室内模拟水动力作用下不同水生植物群落对底泥营养盐迁移影响特征的仪器。比较不同水生植物净化水体能力,研究水生植物改善水质的作用机理,筛选优良水生植物。运用恢复生态学,对受干扰的水生植物已退化水域进行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成果研究分析了太湖大型水生植物种群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确定试验样地、选取采样点。对采样区水生植物优势种进行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确定其水质净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衡水湖水生植物水质净化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衡水湖是位于河北省东部平原的一个人工湖泊,水源供给主要靠外流域调水.水体相对静止,水量交替缓慢,来水量水质复杂多变,对湖水水质影响较大.为净化水质,衡水湖采用以水生植物进行水质净化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来水量水质、湖水水质监测,分析水生植物对氮、磷物质的净化作用;在不同水生植物区进行取样分析,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对比的方法,分析不同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和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水质净化效果最好的是沉水植物区,依次分别为荷花区、蒲草区、芦苇区.水生植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也美化了环境.  相似文献   

5.
基于不同生活型类别的水生植物,深入探讨了各种生活型水生植物对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机理和净化效果。据此,科学系统地综述了以高等水生植物为主的人工湿地技术、水生植物群落重建与修复技术以及人工生态浮床技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工程应用状况,明确了基于水生植物的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讨论了治理污水在节水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生物节水中应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节约水资源的机理和效果。在分析了节水与污水处理关系后,分析了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机理和效果以及在污水处理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为今后应用水生植物进行生物节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经典的湖泊生态修复理论在国内外的应用及发展现状,并总结了在该理论指导下实施城市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内源及外源性营养盐、光照、浮游植物、底泥、生物扰动等因子对水生植物群落恢复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针对外源性点源、面源污染多的问题,通过修建污水管网以及人工湿地等水利设施进行控制;内源性污染如底泥,则可采用原位以及异位等处理技术进行控制;对水质产生较大影响的浮游植物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学方法进行调控;人类干扰、鱼类牧食及其他水生动物、浮游植物等综合作用共同影响水生植物生长、分布。因此,在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湖泊水体时,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生态因子对其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伴随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水体空间的审美追求也不断提高。湖泊河道的生态修复、水环境的治理、人工湿地的保护、园林景观水体设计正在迅猛发展,我国人居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水体净化与景观》针对水体景观进行研究,从水生植物应用项目实践的视角和认识出发,有别于常见的水生植物类理论性或科普性书籍,突出其实践性、工程性、经验性和可读性,对国内水生植物应用技术及相  相似文献   

9.
针对景观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差、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藻类过度生长等现状,课题组通过新型微生物复合菌剂、增强型锁磷剂的研制,对微生物、化学、水生植物复合净化技术进行集成,开展了水质净化及控制的原位修复技术研究,分为小试试验、生产性试验和示范工程三个阶段,实现了Ⅴ类水体的控制目标,复合技术通过兼顾三种技术的空间和时间效果,取长补短,实现水体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为景观湖泊、河道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市河流具有再生水使用率高、营养盐丰富、河流高度人工化控制的特点。为更好地吸收河流水体中的营养盐,增强城市河流的净化作用,加强景观效应,修复河流水生态,可在城市河流中栽植水生植物。本文列举了北京城市河流常见的水生植物,梳理了华北地区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数据,提出了不同类型河流水生植物栽培配置方案,为城市河流水生植物栽培过程中品种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用水生植物对城市河道低污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兼具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良方法。本文选择了3种本土水生植物,探讨其净化机理,并通过水生植物的模拟水培试验得到以下结果: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率显著提高,分别达到43. 3%~54. 1%、54. 3%~88. 2%,而植物组合对TN、TP去除率均显著高于单一植物,总去除率可达61. 3%~65. 0%、79. 2%~88. 6%。同时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N去除率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和物理化学作用,而TP去除率来自植物处理。  相似文献   

12.
对菖蒲、狐尾藻、黑藻、菱和苦草等高等水生植物抑制水体悬浮颗粒物再悬浮的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湖泊水体还是流动水体,高等水生植物对悬浮颗粒物均有较好的屏蔽作用,与对照区相比,高等水生植物区的悬浮颗粒物含量明显降低;不同的高等水生植物,对抑制悬浮颗粒物再悬浮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武汉市湖泊面临的严峻形势,探讨了城市湖泊水生态修复途径,提出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来实现湖泊污水零排放的目标,河湖连通实现湖泊水体活力更新,湿地修复实现湖泊水体自身净化功能,并完善相关的湖泊健康监测体系,逐步树立水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促进沿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水体发挥着支撑城市生存、发展以及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功能.然而,当前大部分城市水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其中以水体富营养化最为突出,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物理和化学净水技术往往存在投入大、成本高、二次污染或治标不治本等弊端.随着生物修复技术的提出,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净水作用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较少有综述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整理.基于此,本文围绕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水生动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对研究最多的滤食性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水生动物,沉水植物等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动植物联合作用去除富营养化的效果进行归纳与分析,以期为问题水体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生植物及人工净水草处理污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污染水体具有成本低、能耗小、治理效果较好、经济效益较好和有利于整体生态环境改善等优点,是水环境修复的一个良好方法。一种新型的去污材料——人工净水草,由于生物膜生成、固着性能良好,废水与生物膜接触效率高,不造成二次污染,可快速脱氮、抑制藻类生长、提高水体透明度,因此可在低温季节与水生植物组合,以达到较好的污水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水体底质异质性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湖泊、河流不同底质条件对高等沉水植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人工模拟,进行曝气泥、河道底泥、掺砂泥和细砂4种不同底质条件下的轮叶黑藻生长影响试验。轮叶黑藻的分根数、成活率和生物量等指标的变化表明:曝气泥和掺砂泥的试验组中的轮叶黑藻的生长情况优于底质为河道原泥和细砂的试验组,水体底质条件对水生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这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中水生植物的重建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以岸边湿地和河口湿地的多样生物处理外源污水、河道水生植物组合曝气净化技术处理内源性污染、改性膨润土覆盖河道底质为主的生物—生态组合技术,对嘉兴秀洲典型城市重污染河道和睦桥港进行了治理,修复工程实施后水质明显好转。以湿地植物、水体中水生植物组合曝气净化技术、河道底质修复为主的生物生态组合是一种成功技术,可以为城市同类河道水质改善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沉水植物在浅水富营养湖泊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在回顾浅水湖泊多稳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沉水植物在浅水富营养湖泊生态修复中四个方面的作用,即沉水植物是维护水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能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氮、磷等物质;对有毒藻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水生生态系统过程产生影响。最后,指出恢复沉水植物是实现浅水富营养湖 泊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   相似文献   

19.
太湖水域氮、磷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锦旗  徐恒力 《人民长江》2008,39(18):29-31
通过对水生植物在太湖流域氮、磷净化功能中地位的研究,认为水生植物的生产量可以作为衡量湖泊自净能力大小的集总参数.对1986、1993、1998年太湖水生植物的净化效率的研究,发现每千克植物生物量可截流固定4.1 g的氮和0.33 g的磷,与高等植物体内氮、磷含量十分接近.基于太湖水体对氮、磷的自净能力主要与水生植物生物量有关的结论,以2007年以及后续若干年东太湖水质保持在Ⅲ类水标准为约束,计算出2007年太湖外源全氮负荷的总量控制应保持在1.83万t,外源全磷负荷的控制量为1143~2479 t.为保证东太湖水质全面达到Ⅲ类,必须严加保护东太湖现有的高等植物密集区.  相似文献   

20.
人工浮床不同植物对水质净化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芦苇、香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生物浮床栽培植物对水体中氮去除效率相近,美人蕉的COD去除效率略高于其他两种植物,美人蕉及香蒲的磷去除率高于芦苇。水体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净化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停留时间越长净化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