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北京城市建设项目为对象,基于现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结合北京城市建设中雨水集蓄利用的现状及特点,分析并归纳了北京城市雨水集蓄与利用措施的6个量化单项指标及"3—5—7—9"北京城市雨水控制性指标体系,并与海绵城市雨水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基本一致;通过应用典型城市建设项目进行实例分析,验证了"3—5—7—9"雨水控制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北京城市雨水指标体系对丰富城市水土保持学科内容及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绵城市作为新型的城市建设方式,已融入到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水安全战略中。雨水资源利用规划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海绵城市理论,通过建筑屋顶、天然水面对雨水资源的集蓄利用、下沉式绿地设施对雨水资源的减排下渗等措施,对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展雨水资源利用研究。通过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利用规划,将雨水用于绿地浇灌、道路喷洒,可实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大于3%。雨水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合理地收集与利用,不仅能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针对开封市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效益问题,首先基于扩散效益树方法,遵循"渗、滞、蓄、净、用、排"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识别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产生效益,并进行归类;然后构建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效益量化模型;最后量化计算开封市雨水资源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对社会效益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开封市雨水资源利用产生的效益可观,2013—2017年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总和分别为10.711 9亿、11.122 8亿、11.220 1亿、7.585 3亿、7.442 3亿元。  相似文献   

4.
王强  付厚利  秦哲  张立博  申科 《人民长江》2018,49(19):21-25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在保证城市能够合理排水除涝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渗透、蓄存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东关片区B区某地块作为研究区域,运用SWMM模型模拟该区域处于低影响开发前和3种不同LID组合方案下对雨水水量和水质净化的管控能力;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估体系对其综合径流系数、峰值削减率、峰现延迟时间、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和LID设施建设造价成本等多效益指标进行综合量化评价,最终得出组合方案1为该研究区域最优的设计方案,其综合效益最佳。研究结果可为临沂市在旧城改造建设过程中进行海绵城市LID设施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城市雨洪管理方面的热点话题,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多个试点城市已经进入考核评估阶段。回顾了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3种应用广泛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归纳了此类措施长期运行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雨水径流入渗、雨水资源利用、设施功能衰减等方面的风险,并提出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升级改造、雨水资源利用标准的制定、管理运维方案的完善、国家政策支持与社会各界参与等风险防控对策。通过对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的风险研究,提出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重点应放在设施机理研究、寿命计算与效益评价、智慧化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建设雨水集蓄利用(RWCU)工程,满足干旱时四季茶和柑橘等生态高效经果林灌溉的需要,促进山丘区农民增收。提出“方改圆、混改砖、露改埋(堆)”的结构形式,投资省且坚固耐用。用PVC或PE管将雨水集蓄工程联接起来,形成山丘区规模化灌区新的理念。对雨水的汇集、蓄存、利用技术,雨水利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雨水资源的评价,雨水利用的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市通州文化馆和图书馆为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方法,分析各技术措施在控制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削减率中的作用,实现对城市雨水的滞蓄、净化与回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源头控制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应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辉 《山西水利》2006,22(2):33-35
大力推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加快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论述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过程的同时,结合山西近年来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做法与成效,提出了今后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雨水集蓄工程作为山丘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措施,正发挥着改善山丘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的积极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建设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的经验,详细分析了雨水集蓄工程的系统组成、工程形式、建设成本、配套的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和效益情况。  相似文献   

10.
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地表雨水集中入渗过程中可能诱发深层黄土湿陷变形的问题,地表不均匀沉降威胁周边建筑的安全。基于对黄土湿陷问题和海绵城市建设雨洪转换关系的认识,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城市雨洪诱发的地质灾害,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设计出一种适合黄土地区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利用砂砾石强导水特性进行雨水蓄存和疏导,采用三七灰土和土工膜的低透水特性减少下渗量,实现地表雨水的收集、蓄存、过滤和综合利用,减少汇入城市管网的水量。利用Geo-Studio SEEP/W模块验证其可靠性,模拟一次强降雨后12 h和24 h总水头等势线的变化规律,得出雨水可经种植土下渗至储水砂砾石层,在12 h开始积聚,直至24 h雨水依然被三七灰土层和土工膜有效阻隔,表明开发的雨水收集结构能有效实现雨水浅层收集和利用,避免集中入渗引起深层黄土湿陷变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雨水集蓄利用是黄土高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对黄土高原雨水集蓄利用的总体概况、概念及内涵、理论基础、技术体系(汇集、贮蓄、利用)及雨水集蓄利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并针对该问题研究现状,从雨水集蓄利用理论、技术体系、标准化、效益评价及应用范围等方面,提出黄土高原雨水集蓄利用所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展望了雨水集蓄利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南方地区雨水资源充沛的特性,对低层住宅楼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和潜力进行分析,提出通过设置屋顶与地面2个水箱进行雨水收集,利用泵管连接2个水箱实现相互补给以供住宅自压冲厕和小区景观利用的方法,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减少城市排涝压力的目的;并以系统利用效率最大为目标,优化了水箱集蓄容积,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实例分析了扬州地区不同降雨水平年条件下,该系统每单元户楼顶水箱可自压集蓄利用雨水量60~100 m~3·a~(-1),节省提水送到楼顶电能平均20 kWh·a~(-1);楼上与楼下2个集水箱联合调度可集蓄利用雨水总量250~310 m~3·a~(-1),也达到减少利用自来水量和减少城镇的排水压力量。由每单元户拦蓄利用雨水资源数量来看,虽数量有限,但推及整个城镇影响将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其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须对"海绵体"工程进行效果评估,定量评价不同建设情境下"海绵体"工程的蓄滞功能,生态功能及水文功能。本文以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对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示范区河流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到各监测点的一级指标中水功能所占的权重最大,水环境次之,水资源最小;萍乡市城区河流在海绵城市建设后基本处于健康状态。其中2个监测点处于非常健康状态,6个监测点为健康,3个监测点为亚健康。评价结果可为萍乡市海绵城市后期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百望山森林公园是北京市离城市最近的山体公园之一,山体碎石较多,暴雨时易引发山洪灾害,严重威胁山下城市安全。公园采取渗、滞、蓄、用的方式,建设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有效降低了山洪灾害风险,实现雨水资源的涝蓄旱释,变水害为水利。本文对公园现有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以及效益进行的分析表明,百望山海绵公园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未发生山洪灾害,尤其是在“7·16暴雨”中表现出显著的雨水调节功能。2018年百望山森林公园蓄水池收集雨水总量1. 94万m3,带来的经济效益达35. 63万元。建设雨水利用工程,还可以补给地下水,对于缓解北京市地下水位下降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城市渠式河道治理向城市自然式河道整治转变的过程中,"海绵城市"的理念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思路。借助这一理念从水工、景观、生态、给排水等多专业多角度综合考虑城市河道治理,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以期实现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通过研究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河道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与案例,为缓解城市河道行洪压力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综合考虑城市河道治理的人文景观、水工技术、降水径流及生态自然等因素,将降雨的给排水和循环使用、净化、集蓄、滞留、渗透过程相结合的新型城市设计方法,不仅可提升雨水资源化再利用率和降雨径流处理效率,而且可降低下游污水处理压力,为城市水生态修复、污染控制、雨水管理体系建设及内涝防治等多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迁安市在强化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和综合利用过程中,结合场地现状和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相关技术规范,设计了集生态集雨带、水质净化措施、综合慢行系统、植物景观规划等于一体的集雨型生态绿地系统,实现这一项目规划设计与上位规划的有机衔接,促进雨水资源利用,服务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8.
吴守信  李琪 《中国水利》2001,(11):40-42
一、全国雨水集蓄利用成效及基本经验 1.雨水集蓄利用取得的成效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已在我国许多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九五”期间,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群众对雨水集蓄利用的认识也逐步加深。通过在中西部等地区建设的试点来看,雨水集蓄利用已从单项集雨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外对于海绵城市的研究多基于地面局部蓄水及地下管网建设,对于雨水的利用简单粗犷,该措施对中小洪涝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当城市遭遇暴雨或极端降雨事件时仍存在内涝灾害风险。本系统引入水资源规划理论,将海绵城市雨水控制空间上升至城市主体——建筑物,利用建筑物楼顶花园的空间调整,实现空中雨水拦截,并研发针对梅雨—伏旱季节的建筑通风干燥新型装置,通过与现有雨水收集体系结合,构建3级雨水调蓄利用方案,实现通过系统蓄放水推迟暴雨事件下城市地面水量峰值来临期、减轻地下管网压力和内涝风险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雨水集蓄利用是解决我国缺水地区农村饮水和生产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在集蓄利用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程度的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水质状况不容乐观。文章在介绍两种典型的雨水集蓄利用设施的基础上,分析雨水集蓄利用的污染途径,总结归纳了几种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水质改善措施,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