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开挖管道修复内衬材料蠕变性能研究是材料研发、内衬结构设计、修复后管道-内衬结构长期安全性能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修复后的内衬管道需承担既有管道传递的土体荷载、地面交通荷载、地下水压力,以及管内压力等荷载,在长期使用中会发生蠕变失效,进而引发内衬管道出现屈曲变形、开裂破坏等缺陷。归纳了国内外常用非开挖修复内衬材料蠕变性能的研究进展,从蠕变试验方法、常用蠕变本构模型、寿命预测模型、蠕变影响因素及内衬管道蠕变性能研究方向进行阐述,并对非开挖修复内衬材料蠕变试验研究进行展望,为内衬材料长期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于管道后屈曲的研究通常采用有限元方法,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的海底管道整体屈曲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必须引入几何缺陷。针对建模过程中初始几何缺陷的引入方法对管道前屈曲及后屈曲的影响,本文基于ANSYS建立了平坦海床上裸铺管道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详细介绍了建模过程中初始几何缺陷的引入方法,并对几何缺陷的引入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管道形成初始几何缺陷引起的残余应力对管道屈曲的临界温差及最大轴向总应变有明显影响,对管道后屈曲的变形及弯矩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不锈钢内衬法修复供水管道目前缺乏专用的技术规范与完善的设计理论,特别是关于不锈钢内衬管的厚度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对不锈钢内衬管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同破坏模式下的内衬管厚度计算公式,并通过案例对比了不同破坏准则下所需的不锈钢内衬管厚度的相对大小。结果表明,《城镇给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CJJ/T 244)设计的内衬管厚度偏于保守,宜按承受内压、负压和局部孔洞下的跨越能力共同约束条件设计不锈钢内衬管的厚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地下排水管道系统建设逐渐完善,管道缺陷修复逐渐成为主要工作之一。针对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中的受力分析问题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管材、壁厚、管径等因素对管道土压力的影响,并讨论了土柱法和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相比较于土柱法,有限元法直观地反映出管径上不同位置的土压力及对不同地质条件和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在此基础对南宁市某管道非开挖修复项目内衬管壁厚进行优化,土柱法计算的峰值土压力为有限元法计算的1.64倍,采用有限元法计算的土压力设计管道内衬壁厚可节省21.6%。有限元法对管道土压力的计算结果可为管道非开挖修复设计及规范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深圳市某片区排水管道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局部树脂固化法、紫外光原位固化技术、人工喷涂聚氨酯技术和内衬钢套管技术等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工艺流程、技术特点、设计内容和修复效果。实践结果表明,非开挖修复技术需根据管道缺陷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修复后形成的内衬管可有效保证管道结构、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刘慧 《河北水利》2020,(8):47-48
混凝土管道内衬HDPE管修复技术,是近年兴起的一种非全线开挖的旧管道修复方法,以其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经济效益好、修复后管道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城市供水排水管道修复工程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就管道修复技术的施工工艺,进行简要总结概述。  相似文献   

7.
大口径给水管道不锈钢薄板内衬修复技术与工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不锈钢薄板作为大口径管道修复的内衬材料,成功实施了上海市复兴公园水库泵站的DN1250和DN900铸铁管道衬里修复工程。该工程与采用传统开挖更新技术相比,节省投资达21%。介绍了不锈钢内衬管道修复技术的工艺流程,及其在不锈钢薄板内衬与原管道内壁间的间隙灌注混合改性树脂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紫外线光固化CIPP技术在排水管道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天河路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工程为例,介绍了紫外线光固化CIPP技术在排水管道修复中的应用,包括内衬管壁厚设计及过流能力验算、管道预处理、管道紫外光固化修复施工、过程控制参数选取及完工后验收等方面介绍。工程实践证明,紫外线光固化CIPP技术具有施工时间短、对现场周边交通及环境影响小等优势,同时实施效果也很好地满足了验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现场固化法在大口径给水管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瑞东  李田  蔡晓东  王彪 《给水排水》2006,32(1):98-100
结合上海市四平路供水管道修复工程实例,对现场固化法管道内衬修复技术的原理、应用条件及特点进行了研讨,介绍了该方法在四平路DN1500管道修复工程中应用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柔性复合内衬管因其安装简便、运行保障率高、施工成本节约、工期缩短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油、气、水等介质管道的修复。对内衬管的结构、优势以及施工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期对管道修复与改造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过江段沉管是管道过江工程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部位,关系到江底供水管道的正常通水、东江博罗大桥的安全和东江主航道的通航安全。该文主要介绍了博罗县城江南新区东江大桥供水管道过江工程管道排水、起吊、拖管、横管、灌水、沉管等关键技术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已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小城镇基础设施也随之快速发展。在小城镇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中,排水管材的合理选用尤为重要。然而在小城镇市政管网建设中存在盲目套用大中城市管材类型的现象,造成排水工程设计、施工的不合理。本文分析了各种排水管材的特点,以及在小城镇中的适用性,推荐优质、符合小城镇管网特性的排水管材。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峪河百金堡供水工程的管道设计,列出了对自压地下输水管道设计中重要问题的心得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长压力管管材选取和管径的确定,关系着电站工程的合理性和总造价。充分考虑工程规模、工作压力、当地管材的生产状况、施工及运输难度等因素,选取了当地具有新工艺的管材与常规管材,从技术、经济、安全、适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确定出以PCCP管和钢管(螺旋焊)结合使用的方案。然后选用不同管径进行动态经济比较,最后定出经济管径。通过本方法确定的PCCP管和钢管(螺旋焊)结合方案比常规的直缝焊钢管节省投资约40%,并加快了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整数编码粒子群算法的树状供水管网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管网年费用折算值为目标函数,以管网布置形式及管径为优化参数,建立了树状供水管网的优化设计模型.利用基于整数编码的粒子群算法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求解,该方法以某一管网连接状态及各管段管径作为粒子群个体,采用整数编码,通过不断地更新粒子的位置来搜索最优的管网结构及管径值,实现了对管网布置形式及管径的同时优化.优化过程中,对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不可行解进行处理,提高了优化效率.实例表明,将粒子群算法应用于树状管网优化设计中可以获得更好的优化结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型分岔结构-隔壁式岔管的研究,认真分析其体形设计、力学试验和结构有限元计算成果,发现这种新型分岔管在布置、结构和水力学方面较普通的“Y”型和“卜、形岔管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分岔灵活,结构对称无缺省,承爱内、外水压力能力强,双向过流条件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比较适合于抽水蓄能电站中的高水头、大直径、深埋藏的岔管的运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整数编码遗传算法的树状灌溉管网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树状管网布置中较多依赖设计人员经验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整数编码遗传算法的树状管网两级优化方法.第一级优化是根据树状管网单点供水的原则,建立了融合工程设计经验的树状管网优化布置整数编码遗传算法模型,克服了传统二进制编码方法易产生不可行解的问题,可快速寻找出一组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管网布置方案.第二级优化在确定管网布置方案组的基础上采用整数编码的遗传算法,以投资最小为目标,建立了管径优化模型与算法.编制了灌溉管网两级优化设计Matlab程序,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与单亲遗传算法(SPGA)和管网布置经验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整数编码的管网优化设计方法可方便地将设计经验融合到优化计算过程中.能降低管网优化设汁的复杂性和求解难度,快速有效求解符合工程实际的管网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盐环定扬黄工程环县专用部分一期一部工程在建成运行中,预应力混凝土管插口与承口密封橡胶止水带发生位移变形,导致接口处发生漏水及冒水,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管口进行了维修加固,有效的防止了管口冒水、漏水,同时也消除了因管口冒水而引起管坡冲毁,管道护坡基础沉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树状低压输水灌溉管网线性规划优化模型及其求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南方地区大规模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管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建立以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年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树状管网优化线性规划模型,并将内点法应用于模型求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聚乙烯冷却水管的等效间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管冷却是混凝土坝温度控制的重要手段,过去采用钢管或铝管,近年国内外不少工程采用高强聚乙烯水管,已有取代金属水管的趋势,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两种水管的冷却效果和经济比较。为此提出了聚乙烯水管等间距的计算方法,为两种水管冷却的效果和经济比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