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强潮河口拦门沙航道回淤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陆永军  李浩麟  王红川  左利钦 《水利学报》2005,36(12):1450-1456
针对瓯江口边界地形复杂、岛屿众多、口门以上河段存在高含沙量浑浊带以及底沙级配分布宽的特点,分析了强潮河口拦门沙演变规律及成因,应用波浪与潮流共同作用下的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拦门沙航道开挖后的回淤及治理措施。数学模型中引进前期含沙量的概念,得到了潮流挟沙能力公式,给出了波浪作用下浮泥引起航槽回淤的模拟方法。在瓯江口潮流与含沙量验证基础上,进行了拦门沙航槽开挖后悬沙、底沙与浮泥引起航槽回淤的验证计算,计算的淤积厚度及沿航线分布趋势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瓯江口拦门沙航道治理原则、措施及工程对水动力泥沙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波、流共同作用下的近底泥沙输移及航道骤淤预报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波、流(包括潮流和风吹流)共同作用下的输沙机理是波浪轨道速度掀沙与挟沙,波浪传质速度、潮流速度和风吹流的合成速度输沙。根据波动水流能量及泥沙运动原理,参考窦国仁推导底沙输沙率的方法,推导出波浪、潮流和风吹流共同作用下的底沙输沙率公式。对于细颗粒泥沙,底沙输沙实质上是近底泥沙(包括浮泥)的输移;应用本文公式对大风期黄骅港外航道的骤淤进行验证计算,得到与天然较符合的结果。另外,根据近年的实践,改进以前的浮泥输沙公式,给出二种输沙的计算模式。本文是作者1987年以来研究此问题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本文将湍流猝发理论用于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挟沙能力的研究。基于湍流猝发的时空尺度得到波浪和潮流作用下床面泥沙上扬通量 ,然后根据连续律 ,建立了平衡近底含沙量的理论表达式。进而根据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模式 ,推导得出了物理概念清晰和充分考虑床面附近泥沙交换力学机理的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的挟沙能力公式 ,经过黄河口实测资料的验证 ,计算与实测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4.
边抛疏浚浮泥对河口地区航道淤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概述河口海岸地区航道附近浮泥存在成因及研究现状 ,将浮泥作为宾汉体 ,根据双层流模型的运动基本方程 ,推导出一维定常状态下浮泥运动速度与浮泥厚度、上层水流运动速度、底面坡度、浮泥密度、浮泥脱水速度、浮泥上层水体悬沙浓度、悬沙沉降速度、水深之间的关系及非定常状态一维浮泥运动简化方程。并对长江口北槽下段某处航槽边抛疏浚弃土中浮泥在不同水流作用下的运动进行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5.
悬移质挟沙能力水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0.03 mm黄土和卵石碾成粉末制成的0.03 mm人工沙,0.06 mm黄土,0.13 mm黄沙,共计4种沙样,在槽长33 m,宽1.25 m,深0.5 m,可以调节坡度的钢板水槽内按系统试验方法进行饱和含沙量试验.进槽含沙量较高,含沙量沿程降低,底部泥沙淤积,形成沙波,待水流中含沙量在1~2 h内保持不变时,定义为极限或饱和含沙量.每次试验测定含沙量、流速、水深、水面比降、悬沙颗粒级配、槽底泥沙淤积比降、槽底泥沙颗粒级配等数据,探求细粒泥沙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悬沙含量,即悬移质挟沙能力.试验观测及理论分析表明,在恒定均匀水流条件下,浑水悬沙饱和含沙量取决于悬浮泥沙的沉速、水流流速、水深、水力半径、水面比降、底部淤沙粒径各水沙因子.在寻求挟沙能力经验公式中,除水流本身紊动挟沙外,还应考虑底部含沙量,淤沙粒径,包括糙率(沙波高度)和底沙运动,对输沙的影响,所求得的经验公式包括Velikanov公式诸因子以及底沙受水流剪力流速和底沙粒径的比值的因子.天然渠道资料检验说明了公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有浮泥水域的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底泥沙存在底沙和悬沙的频繁交换,数学模型难以精确模拟,浮泥的发育更使近底泥沙边界条件趋于复杂,一个有效的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需要正确处理挟沙力、起动流速、泥沙沉速等泥沙参数,本文应用罗肇森对浮泥研究得到的理论和经验公式,成功模拟了椒江口和灵江河段的潮流运动及水体含沙量分布特征,合理预测了水下地形的冲淤变化特点,对有浮泥发育的河口及近海水沙模拟研究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河口潮流、波浪、泥沙、盐度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耦合系统,将波浪、盐度作为影响泥沙运动的重要因子,与波浪模型和盐度模型耦合,提出了珠江口潮流泥沙模型构架。分析了珠江口泥沙絮凝、泥沙起动、波浪作用下的挟沙力等泥沙数学模型关键问题。以盐度对河口泥沙絮凝的影响分析为基础,根据计算得到的不同径、潮动力作用下河口盐度分布,实现了泥沙絮凝沉速进行实时修正;通过影响河口滩、槽挟沙能力主导因子的识别,提出了一套水流挟沙能力实测资料筛选的方法,建立了波、流共同作用下河口水流挟沙力公式,并以此计算潮波作用下的挟沙力。研究完善了模型的辅助方程,为珠江口泥沙精细模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和分类,分析各类挟沙能力公式的优缺点。最后,指出只有系统地研究床面泥沙交换的微观机制,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使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挟沙能力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明渠挟沙水流中悬移质的床面平衡浓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德钰  张红武 《水利学报》2006,37(7):789-794
本文通过泥沙颗粒运动的概率密度输运方程,推导出床面附近运动的泥沙颗粒的概率密度函数及相应的泥沙颗粒向上运动和向下运动的通量,建立了计算明渠挟沙水流悬移质床面平衡浓度的关系式。通过与试验资料及经验公式的比较对本文建立的关系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得计算公式与实际符合较好,可用于悬沙床面平衡浓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
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潮流和波浪作用下的悬移质挟沙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和分类,分析各类挟沙能力公式的优缺点。最后,指出只有系统地研究床面泥沙交换的微观机制,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使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挟沙能力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全沙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正交坐标系下,建立了能较好拟合长江口边界的平面二维潮流和全沙数学模型。应用1996年洪、枯两季大、中、小潮水文泥沙资料和1995年、1996年地形及8310和8615台风暴潮引起的南北槽淤积资料,对长江口的潮位、流速、流向、含沙量特别是南北槽的地形变化和航道回淤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全沙数学模型较好地复演了长江口流场、含沙量场和地形变化。  相似文献   

12.
风、浪、流共同作用下的泥沙输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波动水流能量及泥沙运动原理,参考了窦国仁推导底沙输沙量的方法,推导出波浪、潮流和风吹流共同作用下的底沙输沙量(包括推移质和部分悬移质输沙)计算式。应用于大风期黄骅港外航道的骤淤计算,其结果与实测值较接近。  相似文献   

13.
河口海岸全沙模型相似理论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讨论潮流和波浪的基本方程式及其相似条件之后,阐述了本文作者 近年来的潮流和波浪作用 下泥沙运动 基本规律方面取得的 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悬沙和底沙物理模型的相似理论,特别是全沙变态模型的相似理论,按此相似理论,可在一个模型中进行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的全沙试验。  相似文献   

14.
浮泥水域水流挟沙力公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浮泥发育水域水体的含沙量通常变幅较大,无法与水流流速建立良好关系.在分析浮泥水域含沙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常用挟沙力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浮泥重度为参数的挟沙力公式.该公式建立了浮泥水域水体含沙量与浮泥床面泥沙条件的关系,使泥沙数学模型中泥沙输运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有助于提高泥沙数值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推移质和悬移质的运动形式,运动区域、运动规范、能量来源、挟沙能力及其计算公式,造床作用大小、断面冲淤分布、冲淤同步性、孔隙率、泥沙级配的计算方法以及实测资料所提供的初始边界条件等的不同,提出一个考虑推移质和悬移质不同运动特笥的一维全沙数学模型,其建模地基本思路是:在水流部分计算之后,将程序分两个循环,采用各自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推移质和悬移质在同一水流条件下的上游来沙量、水流挟沙能力、断面实际输沙量、断面冲淤面积、新泥沙级配、冲淤厚度的横向分布、泥沙孔隙率,然后半它们的冲淤厚度按其非孔隙部分为权进行迭加,作为冲冲淤厚度。本文还提出了悬移质冲淤厚度横向分布公式,冲冲淤厚度迭加公式,本模型的计算结果与重庆两江汇合口河工模型试验成果,进行了比较,符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16.
长江河口涨潮槽泥沙运动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30年来,在对涨潮槽性质和水沙条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于2001年洪季和2003年枯季又一次对长江口新桥水道和南小泓两条典型涨潮槽及与其相邻的南支和南港主槽(落潮槽)的水流、泥沙和河床沉积物进行观测,并进行了专题研究。结果表明:潮流历时涨潮比落潮短;潮流和单宽潮量涨潮比落潮大,优势流小于50%,净水流向槽顶方向:涨潮含沙量、单宽输沙量大于落潮,优势沙小于50%,净输沙向槽顶方向;悬沙粒径组成较细,河床泥沙粒径组成较粗,河床存在推移质泥沙运动,并形成微地貌沙波。  相似文献   

17.
根据推移质与床沙交换、悬移质主要与推移质交换的物理背景,采用Einstein床面泥沙的起动概念及推移运动概率函数表征床面泥沙起动及推移运动,采用Lane与Kalinske提出的泥沙因水流垂向脉动而进入悬浮运动的模式表征推移质进入悬浮运动的过程,建议一个床面层高度,建立了一个悬移质近底平衡浓度的一个计算公式。公式的参数由实测资料确定,公式经过了独立资料的检验,计算精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基于本文建议的床面层高度及参考面平衡浓度公式,建立了悬移质输沙率计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输沙率计算精度。对于细颗粒泥沙的悬移质输沙率计算,本文公式克服了Einstein方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presents a process-based distributed modelling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sediment budget at a river basin scale with partitions of suspended and bed loads by simulating sediment load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In this approach, a river basin is represented by hillslopes and a network of channels. Hillslopes are divided into an array of homogeneous grid cells for modelling surface runoff and suspended sediments. Channels are defined by incorporating flow hydraulic properties into the respective hillslope grids as sub-grid attributes for modelling both suspended and bed loads.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is modelled using one dimensional kinematic wave approximation of Saint-Venant’s principles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and momentum. Transport capacity of runoff or streamflow is used to set the limit of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Bed load in channels is estimated based on the instantaneous water and hydraulic parameters. Fractional interchange between suspended load and bed load is then back calculat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was evaluated through a case study application in a large river basin in Japan. The model satisfactorily calculate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and total sediment budget in the basin. The simulated bed load was found to be reasonable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water flow and suspended sediment flux. The results showed the bed load can be expressed as a linear function of the suspended load. The fractions of different sediment loads also exhibit linear relationships with water discharge for the rising and recession limbs of the flood hydrographs. The case study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cess-based distributed modelling approach can efficiently describe the basin-scale sediment budgets with due consideration of the suspended and bed load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in the hillslopes and chann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