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土壤中可萃取性石油烃(C10~C40)的检测方法,研究了样品提取和净化等样品处理中的关键环节。以正己烷/丙酮(5+3)为萃取剂,通过超声萃取方式提取石油烃类;在净化步骤中,用溶剂置换的方式代替水洗萃取去除丙酮,并采用铜粒进行脱硫处理。结果表明,方法的检出限为1.5 mg/kg,精密度2.9%~9.6%,加标回收率86.4%~106%。该方法降低了丙酮的使用量,简化了分析流程,提升了检测效率,可以实现针对大批量土壤样品的快速检测;通过使用可回收的铜粒等方式,节约了分析成本;方法操作流程简单,易于推广,可快速的为场地调查工作中石油烃污染状况提供准确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化学氧化法与微生物法联合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可行性,本研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和联合修复实验,以过氧化尿素(UHP)为氧化剂,Fe2+为激活剂,研究了UHP去除石油烃的条件及其与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石油污染物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UHP氧化土壤中石油烃的最佳条件为:UHP添加质量分数4%、UHP∶Fe2+ (摩尔比)=30∶1及水∶土=3∶2。过氧化尿素氧化法与微生物法联合作用下,石油烃降解率比单一微生物修复法和过氧化尿素氧化修复法分别提高了35.45%~47.26%和3.35%~15.16%。过氧化尿素与微生物的修复顺序优化结果显示,过氧化尿素预氧化联合微生物修复比先进行微生物修复再进行过氧化尿素氧化对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率提高了11.81%。研究结果证明过氧化尿素联合微生物修复对降解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霍姮翠 《广东化工》2023,(2):141-143+137
本研究对上海市某冲压件厂地块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共识别到3个疑似污染区:冲压车间、焊接车间、组装车间。每个疑似污染区内布设1个土壤和地下水复合监测点,采集了10个土壤样品、4个地下水样品,监测因子包括:pH值、重金属11项、挥发性有机物31项、半挥发性有机物21项、石油烃(C10-C40)。土壤样品的pH值范围为7.58~8.24,检出10项重金属(汞、砷、锑、铅、镉、铜、镍、铍、钴、钒)、2项挥发性有机物(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石油烃(C10-C40)。地下水样品pH值范围为7.5~7.8,检出6项重金属(钴、铜、镍、锑、钒、砷)、1项挥发性有机物(邻-二甲苯)、石油烃(C10-C40),检测结果表明:土壤和地下水所有指标检出值均满足上海市相关规范标准要求,该地块可按照规划用途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汪林  蒲思淇  王明新  薛金娟  韩莹 《化工进展》2022,41(4):2171-2179
化学氧化可快速高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但很少关注研究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残留污染物的环境风险。本文以过碳酸钠(SPC)为氧化剂,以柠檬酸(CA)/硫酸亚铁[Fe(Ⅱ)]为催化剂,分析了其对柴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分析了柴油中不同组分的降解特征,通过残留初始总石油烃(TPH)有效性和浸提液生物毒性变化提示不同处理的环境风险,通过有机碳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修复前后土壤特性变化。结果表明,SPC单独处理效率较低,CA/Fe(Ⅱ)显著提高了TPH去除率。FTIR光谱表明,处理后土壤样品的Si—O—Si、C—H和—OH振动增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图谱表明,残留TPH组分主要为长链烷烃(C16~C21)。羟丙基-β-环糊精(HPCD)浸提液发光抑制率随着浸提液pH的增加而增加,表明SPC投加量过多产生的强碱性对土壤生物毒性具有显著影响。增加CA投加量对TPH去除率的促进幅度大于SPC和FeSO4,且有助于降低残留TPH的生物有效性和提升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采用化学氧化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应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并对修复条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5.
陈健俊 《广州化工》2023,(7):141-144
华东某历史钢铁厂经过前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确定地块内土壤存在多环芳烃(PAHs)、石油烃(C10~C40)和重金属(砷、钴)的单一或复合污染,需要开展修复治理工作。本文结合地块污染特征及实际工程条件,确定了修复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选择了适合的修复技术,采取异位化学氧化、异位热脱附、土壤化学淋洗以及上述技术工艺组合,制定了土壤修复技术方案,并通过小试试验,确定了修复技术可行性,可为类似复杂场地土壤修复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东化工》2021,48(18)
本文采用芬顿体系作为降解修复的氧化体系,对模拟胜利孤岛油区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物进行氧化降解,探究了土壤介质pH、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芬顿氧化最优条件为pH=3、n(H_2O_2/Fe~(2+))=6,对模拟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去除率最高可达46%,对实际污染土壤石油烃去除率为27%。氧化后的油土中,有机大分子得到有效降解,沥青质、胶质含量明显减少;氢碳原子比增大,不饱和程度降低,支化度降低,芳碳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林佳辉  王丹  李霜 《化工进展》2019,38(4):1894-1902
从青海油田附近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可利用原油为唯一碳源的菌株,将其命名为X4菌株。经16SrDNA分析鉴定,该菌株与中度嗜盐菌Salinicola zeshunii strain N4T(GenBank序列号为EU056581)同源性高达99%。X4菌株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盐度为8%,最适pH为6.5,最佳碳源为甘油,最佳氮源为氯化铵。该菌可产生生物乳化剂,具有较强的细胞疏水性,对正辛烷、十六烷、二甲苯等典型烃类物质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细胞CSH值达到60%以上。在含5%盐度的无机盐培养基中,以3g/L的柴油为唯一碳源,采用GC-MS定量分析X4菌株的烃降解特征,结果表明菌株X4培养5天后柴油的总降解率达56%,菌株X4优先降解中长链烃类;C7~C13烃类的平均降解率为64.1%,C14~C20烃类的平均降解率为52.3%,C21~C31烃类的平均降解率约26.8%。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TAB和SDS对X4菌株生长具有较强的毒性:在浓度达到100mg/L和400mg/L时能完全抑制菌体生长;在40mg/L的浓度下,使得菌株对柴油的降解率降低到20%。而X4菌株对非离子型表活剂——吐温80和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耐受浓度均可达400mg/L。鼠李糖脂是嗜盐菌X4菌株的合适复配表活剂。  相似文献   

8.
含油污泥中石油烃组分复杂,仅靠产物的宏观分析结果难以揭示热解过程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正十二烷、1-十二烯、甲基环己烷、对二甲苯和1-甲基萘五种化合物分别代表含油污泥中石油烃的链烷烃、链烯烃、环烷烃、单环芳烃和多环芳烃五种组分,构建含油污泥石油烃的模型化合物。采用基于反应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热解过程中的产物分布及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模型化合物热解产物以H2和C1~3的小分子化合物为主,热解前期主要为C2H4、C3H6,热解后期主要为C2H2、C3H4和H2。相对于模型化合物中各组分单独热解,混合热解过程中石油烃各组分的消耗速率明显加快,且热解产物的片段数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根据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石油烃各组分在混合热解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链烷烃、链烯烃和环烷烃的表观活化能分别降低了16.493 kJ/mol、50.571 kJ/mol和146.289 kJ/mol,这从分子模拟层面证明了含油污泥石油烃各组分之间热解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广州化工》2021,49(13)
以某石油烃污染地块内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氧化药剂在不同浓度以及不同激活剂条件下对石油烃去除率的影响,实验表明选用过硫酸钠作为氧化剂,氧化钙的激活效果优于硫酸亚铁,且当激活剂投加质量比为1%,占比氧化药剂30%时,较为适宜;过碳酸钠作为氧化剂对石油烃去除效果相较于过硫酸钠要更为明显,当过碳酸钠的投加量为5%~7.5%,激活剂占氧化药剂的20%~30%时,对石油烃的去除效果非常明显,可高达81.87%;当高锰酸钾作为氧化药剂时,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和老化时间的延长对石油烃去除效果影响比较明显,投加量大于3%以后去除效果基本未提升。  相似文献   

10.
孙瑞  殷瑶 《净水技术》2021,40(7):12-20
为探讨缺氧地下水中石油烃原位生物修复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研究了添加菌株C8及其强化措施对地下水石油烃厌氧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菌株C8辅以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和电子受体硝酸盐氮可促进厌氧修复.降解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中短链石油烃(C<22)占比呈下降趋势.仅投加菌株C8,石油烃降解半衰期为11.63~15.72 d;同时投加菌株C8、表面活性剂和电子受体,半衰期缩短.因此,缺氧地下水中石油烃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以广东省某工业场地石油烃污染土壤为试验土样,探究了过硫酸盐(Na_2S_2O_8)在不同投加梯度下的单独作用效果,以及经(FeSO_4·7H_2O)Fe~(2+)、Fe~(2+)/柠檬酸(CA)、生石灰(CaO)活化后对初始石油烃(TPH)浓度为4470mg/kg的污染土壤的氧化降解效果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独过硫酸钠降解作用下效果较温和,在9%Na_2S_2O_8用量下,TPH降解率仅8.4%;经Fe~(2+)、Fe~(2+)/CA、CaO活化后,降解效果均有显著提升,2%Fe~(2+)+5%Na_2S_2O_8作用下降解率可达39%;6%CaO+5%Na_2S_2O_8作用下,降解率可提高至58%;经5%过硫酸钠+2%CA+6%Fe~(2+)作用后,TPH降解率最高可达85%,完全可满足场地修复目标要求,也为广东省同类型污染场地的修复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应用化工》2022,(8):1635-1639
对低含量油污染土壤中总石油烃(TPH)测定萃取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制备模拟污染样品筛选出最优萃取溶剂和提取方法,考察了时间、料液比、温度和功率对超声萃取的影响,红外法测定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结果表明,超声萃取土壤中石油烃的最优条件为:以CH_2Cl_2萃取17 min,功率150 W,萃取次数为2次,料液比1∶3 g/mL。该条件适用于低含量油污染土壤中总石油烃的萃取。以最优条件对不同污灌年限的新疆某污灌区土壤基进行总石油烃含量测定,石油烃浓度范围为172.01320.56 mg/kg,RSD为4.3%320.56 mg/kg,RSD为4.3%9.8%,表明超声萃取法回收率高、测定结果准确,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以过硫酸钠/硫酸亚铁/柠檬酸(Na_2S_2O_8/FeSO_4/CA)化学氧化体系为处理方法,研究了不同药剂配比和氧化剂投加方式(一次性投加和序批式投加)对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TPH)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Fe(2+)活化过硫酸钠氧化可以有效去除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当Na_2S_2O_8/FeSO_4/CA摩尔比为4∶1∶1时,TPH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为53. 90%;过硫酸钠一次性投加的TPH降解效率(49. 34%)高于两次投加的TPH降解效率(20. 81%)和三次投加的TPH降解效率(6. 24%),表明一次性投加氧化剂对TPH的降解效果优于序批式投加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石油污染土壤的环境,促进植物在污染土壤中的生长,通过对石油污染土壤中单独添加粉煤灰、添加粉煤灰+种植紫花苜蓿、单独种植紫花苜蓿等几种处理,探索粉煤灰添加对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的粉煤灰,土壤中的石油烃降解率为4.14%~17.18%;单独种植紫花苜蓿,石油烃降解率为6.6%~30%;添加粉煤灰+种植紫花苜蓿,降解率为13.4%~60.36%,且3种处理石油烃降解率均随粉煤灰添加逐渐升高。粉煤灰加入量与紫花苜蓿生物量成正相关,提高了紫花苜蓿的发芽率。说明粉煤灰能够较好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紫花苜蓿的生长,从而实现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郑贵阳 《广东化工》2013,40(18):99-100
Fenton-絮凝法预处理制药污水,以CODCr、氨氮以及色度作为检测指标,研究了Fenton试剂(硫酸亚铁溶液与30%双氧水)体积投加比、PAC与PAM体积投加比以及反应时间对CODCr、氨氮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得出Fenton试剂体积比为3∶1,反应40 min,PAM与PAC体积比是4∶1,反应20 min,效果最佳,CODCr、氨氮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69.45%、68.735%和99%,B/C提高至0.32,可生化性提高。  相似文献   

16.
孙烁  刘其友  陈水泉  赵朝成  于文赫 《化工进展》2019,38(12):5512-5518
从石油烃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菌株L-2,对石油烃(TPH)的降解进行研究。通过16S rRNA鉴定L-2为肠杆菌属。采用基于Box-Behnken设计(BBD)的响应面方法(RSM),考察温度、pH和TPH质量浓度3个自变量对TPH降解率的交互效应,建立二次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确定3个实验因素的最佳组合,通过方差分析验证该二次模型的有效性。确定系数R2=0.9943,表明二次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降解条件:温度为30℃,pH为7.13和TPH质量浓度为3.93g/L,TPH降解率为87.79%。结果表明,温度对TPH降解速率的影响(P<0.0001)较其他两个参数更显著。GC/MS结果表明菌株L-2可降解十六烷(C16)至二十五烷(C25)范围内的TPH组分。  相似文献   

17.
欧阳健辉  周鹏 《广东化工》2023,(6):137-139+132
为对地块后续开发利用提供决策管理依据,本文对上海某复合材料厂区地块进行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状况初步调查。本地块采用专业判断布点法在7个土壤和地下水疑似污染区域共布设13个疑似土壤污染点位及6个疑似地下水污染点位。检测结果表明,地块内地下水属于IV类标准,但地块W4点位土壤中的苯并(a)芘及S5点位中的石油烃(C10~C40)的含量为标准值的1.85倍和1.66倍,地块后续须开展详细污染状况调查及健康风险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以过硫酸钠/硫酸亚铁/柠檬酸(Na_2S_2O_8/FeSO_4/CA)化学氧化体系为处理方法,研究了不同药剂配比和氧化剂投加方式(一次性投加和序批式投加)对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TPH)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Fe~(2+)活化过硫酸钠氧化可以有效去除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当Na_2S_2O_8/FeSO_4/CA摩尔比为4∶1∶1时,TPH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为53. 90%;过硫酸钠一次性投加的TPH降解效率(49. 34%)高于两次投加的TPH降解效率(20. 81%)和三次投加的TPH降解效率(6. 24%),表明一次性投加氧化剂对TPH的降解效果优于序批式投加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法处理钻井废水中的石油污染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灵铃  霍丹群  秦力  胥俊 《工业水处理》2006,26(4):59-61,65
针对未经预处理的钻井废水中的石油污染物,通过驯化、紫外线诱变、再驯化的方法从油库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可高效降解钻井废水中石油烃的微生物诱变菌株YY-12,经鉴定为酵母菌属的Candida Boidinii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了YY-12处理废水中石油烃的最佳温度为33℃,接种量为15%,pH为7.在此条件下处理96 h后使降解后的废水中石油烃质量浓度从805.6 mg/L下降到17.6 mg/L.  相似文献   

20.
有机氯农药γ-HCH杀虫活性强、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不易降解,残留期长,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危害严重。通过加速溶剂萃取法联合气相色谱法,研究了Fenton试剂、热活化的Na2S2O8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γ-HCH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Fenton试剂和Na2S2O8在氧化降解γ-HCH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活性。当水土质量比为2.5∶1(g/g),反应温度为25℃,Fe2+和H2O2投加量分别为0.2 mmol和10 mmol时,γ-HCH去除率为88%;当水土质量比为2.5∶1(g/g),反应温度为50℃,Na2S2O8投加量为5 mmol时,γ-HCH去除率为91.78%。使用Fenton试剂和Na2S2O8分别作为氧化剂对γ-HCH的去除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