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电石法聚氯乙烯含汞废水吸附除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吸附除汞工艺对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汞废水进行处理,通过工业化装置运行考察了除汞效果。结果表明:该工艺脱汞效果好,可以将含汞废水中的汞质量浓度降低到0.005mg/L以下,饱和吸附剂可经脱附处理后重新用于吸附除汞,且装置操作简单,运行稳定,不易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效脱汞吸附材料对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汞废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连续6个月的中试运行,考察了除汞效果。结果表明,该高效脱汞吸附材料对低浓度含汞废水的去除效果好,处理后出水汞浓度能够稳定在5μg/L以下。若配合适当的装置和工艺,该系材料将有望在含汞废水深度处理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PVC生产过程中含汞废水处理装置的除汞工艺。中盐吉兰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原采用化学法处理含汞废水,现新上物理法处理装置对原装置处理后的含汞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含汞废水中汞质量浓度0.005 mg/L。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工业含汞废水常用的除汞方法———活性炭吸附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还原法、微生物法,阐述了北京中科国益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复合硫化法(引入复合助剂IAMD-08)处理含汞废水的原理及工艺流程,列举了该工艺在化工企业的实际运行数据,含汞废水经处理后汞的质量浓度小于0.005 mg/L。  相似文献   

5.
杨友信  黄伟  张永勤  陈强生 《聚氯乙烯》2021,49(12):32-37,41
简要介绍了汞对环境的影响及Hg-Catcher除汞技术的开发背景,阐述了含汞废水、含汞废酸除汞系统的工艺流程.除汞系统包括前处理系统、预处理系统和深度处理系统.前处理系统采用硫化钠沉淀法,预处理系统和深度处理系统通过多介质过滤和超滤装置去除水中残留的悬浮物、胶体等杂质,然后通过串联运行的Hg-Catcher汞吸附柱吸附,保证出水中汞的质量浓度小于0.003 mg/L.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我国含汞废水的来源与特点,对现有的处置技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明确了现有各类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性。认为现有技术主要问题是沉渣量大难以处置、达标困难、成本偏高等,难以完全去除金属汞。对高含量汞(质量浓度≥156 mg/L)酸性废水可采用Cl-将汞转化为Hg Clxx-2,在紫外光解条件下还原为Hg2Cl2而回收;对低含量汞(质量浓度≤1.5 mg/L)酸性废水可采用在酸性条件下使用廉价吸附剂深度净化;对一般性含汞废水可采用改进的硫化钠沉淀技术和深度吸附技术(分别适用于汞的质量浓度20~315、≤0.2 mg/L);对实验室废水为避免Cl-干扰,可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技术(适用于汞的质量浓度≤0.1 mg/L)。  相似文献   

7.
康莹  刘建 《应用化工》2014,(9):1562-1566
研究了双硫腙(H2D2)接枝聚氨酯泡塑(PU Foam)吸附材料的制备,考察了螯合泡塑的合成及从含汞废水中除汞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该吸附材料对Hg2+具有良好的螯合吸附作用,且除汞效果明显,对8 mg/L含Hg2+废水,在pH为6,固液比为1∶100,温度15℃条件下螯合反应4 h,汞去除率可高达99.99%以上,一次处理后溶液中Hg2+含量低于0.000 8 mg/L,达到了国家饮水标准。且由吸附等温线可知,该过程属于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过程,饱和吸附量为2.17 mg/g,可对水中痕量Hg2+进行深度吸附处理。由此,获得了一种新型的、合成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含汞废水处理材料。  相似文献   

8.
李珍  刘建 《应用化工》2013,(8):1441-1444
以PAM凝胶、甲醛、2-巯基乙胺为原料,按照Mannich反应机理制备部分接枝螯合凝胶,考察了螯合凝胶合成及从含汞废水中除汞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对含汞8.0 mg/L的模拟废水,按30 g/L的投加量(固液比1∶33),在pH为6,温度40℃,反应1.5 h的条件下进行处理后,接枝凝胶可去除99.6%的汞,除汞效果明显,一次处理后的水含汞0.032 mg/L,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因此,螯合凝胶可用于低浓度含汞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罗红 《聚氯乙烯》2014,(4):42-46
分析了电石法PVC含汞废水的污染物组成,通过正交试验证明了硫化物除汞的技术极限,在验证硫化汞粒径对除汞效率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螯合絮凝处理的新思路,采用碱沉淀—螯合絮凝两步法处理工艺路线,优化深度处理的条件后,处理废水不受水中总汞浓度和其他金属离子浓度的干扰,可处理汞质量浓度200mg/L的饱和汞废水,经碱处理后废水总汞质量浓度降至0.6 mg/L以下,螯合絮凝法富集的汞污染物经固液分离后所得上清液总汞质量浓度0.001 mg/L,实现装置排放物优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一年多来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Na_2S 沉淀与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电镀废水中的Cu~(2+)与COD,并研究了各工艺条件对电镀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Na_2S 沉淀工艺的最佳条件为:Na_2S 的投加量100mg/L,初始pH值7.5,反应时间15min。混凝沉淀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混凝pH值7.5,混凝剂PAC的投加量8.0mg/L,助凝剂PAM的投加量8.0mg/L,混凝时间6min,沉降时间60min。在最佳处理工艺条件下,出水中Cu~(2+)的质量浓度为0.43mg/L,COD的质量浓度为41.27mg/L,能够达到电镀废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
12.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porous electrodes made of lead, zinc, cadmium, silver and copper was measured by the intrusion of mercury to establish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ethod to the field of storage batteries. For lead, zinc and copper reproducible results were obtained either without or with a thin protective coating to prevent mercury from wetting their surface; for cadmium and silver, only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相似文献   

13.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脱汞器,大幅度降低了气相汞的损失,并计算出了汞流失平衡体系,推动了氯碱行业中汞资源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4.
建立DMA-80直接测汞仪测定生物质燃料中汞含量的方法,考察了分解温度和分解时间对测定汞含量的影响,还研究了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表明,分解温度为550℃和分解时间为80 s时,样品完全分解,检测结果稳定。汞含量在220 ng范围内,峰高和汞含量线性关系良好,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率实验对方法的准确度进行考察,相对标准偏差为0.74%20 ng范围内,峰高和汞含量线性关系良好,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率实验对方法的准确度进行考察,相对标准偏差为0.74%1.51%,加标回收率为100.62%1.51%,加标回收率为100.62%101.43%。与其他检测方法比较,该方法无需前处理、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系统误差小,不仅减少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误差,同时还减少化学试剂对环境的影响,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建立DMA-80直接测汞仪测定生物质燃料中汞含量的方法,考察了分解温度和分解时间对测定汞含量的影响,还研究了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表明,分解温度为550℃和分解时间为80 s时,样品完全分解,检测结果稳定。汞含量在2~20 ng范围内,峰高和汞含量线性关系良好,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率实验对方法的准确度进行考察,相对标准偏差为0.74%~1.51%,加标回收率为100.62%~101.43%。与其他检测方法比较,该方法无需前处理、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系统误差小,不仅减少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误差,同时还减少化学试剂对环境的影响,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DMA-80型汞分析仪直接固体进样测定粗制氧化锌中汞的方法。试样经干燥和高温分解处理,采用催化分解和吸附净化使分解产物转变为氧化汞蒸气,通过金质汞齐化器还原并以金汞齐形式被捕集,最后在波长253.65 nm处进行原子吸收测量,依据朗伯-比尔定律定量。优化了干燥时间和温度、分解时间和温度等实验条件,同时做了方法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等实验。结果表明:方法检出限为0.015 ng,线性范围为0.02~100 ng,相关性系数≥0.999,回收率为93.2%~102.7%,精密度(RSD,n=7)≤5.0%,可用于进口粗制氧化锌的快速检验。  相似文献   

17.
18.
19.
Akira Iwashita 《Fuel》2004,83(6):631-638
Various types of coals were subjected to the pyrolysis at 300 and 400 °C (mild pyrolysis), and the removal of Hg from coal was determine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Hg greatly varied with coal type from 20 to 80%. The removal efficiency was dependent neither on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coal nor on the particle size of coal. The leaching of Hg from coal was tested using sulfur-containing chelating agents such as 3-mercaptopropionic acid (MPA). The Hg leaching efficiency also varied greatly with coal type. There wa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Hg leaching in the MPA leaching and that of %Hg removal in the mild pyrolysis.  相似文献   

20.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four alternativein situ methods of determining the area of a dropping mercury electrode. These methods are particularly relevant to those conditions where ordinary calibration procedures are not possible, for example, in closed systems at elevated 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