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课程诊改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本文以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核心课程《仪器分析技术》为例,从课程诊改思路、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详细总结了课程诊改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雪梅 《四川水泥》2020,(3):324-324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职业院校要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诊改是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诊改重要环节,本文以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工程地质勘查专业诊改为例,应用PDCA工作原理,在“五纵五横一平台”诊改框架的基础上开展专业诊改,通过持续、递进诊断,找出并解决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总结经验,逐步落实专业建设,在诊改过程中形成螺旋递进的闭环管理,最终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课程诊改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的重点工作。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质检"课程为例,对照课程建设规划,运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关键数据分析,从课程开发情况、课程实施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诊断,进而提出改进措施,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专业诊改是高职院校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从专业诊改质量控制目标点的设计和专业诊改实施路径2个方面介绍了质量控制目标点的设计依据、内容,并从专业诊改工作机构、机制和实施3个方面介绍了专业诊改的路径,重点分析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专业条件建设与保障、教师业务能力和人才培养满意度的重点内容,旨在为专业诊改提供经验,推进专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质量年报和质量诊改工作是教育"管办评"分离背景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职院校为实施主体,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教育评价与提升工作机制。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为引领,加快质量诊改与质量年报的深度融合,协调推进,才能更好地推动院校加强管理,提升教育吸引力,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莉  刘峰 《广东化工》2014,41(19):259+256
高职院校贯彻双证书制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思路,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文章就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推行双证书制度,在课程模块化设置、对证施教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学生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何敏  黄百祺  戴远威 《广东化工》2013,(15):234-235,213
课程改革和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抓手,是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载体。文章基于"工作过程"教育理念,以发酵生产技术课程为个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岗位调研,以发酵工艺、产品检测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标准,坚持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观,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发酵技术课程项目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马少华 《安徽化工》2021,47(5):129-131,134
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是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针对高职"化工安全技术"课程,从课程团队组建、课程思政目标确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教学过程设计及课程评价考核等方面探讨了该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实施路径,以期对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为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化工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本文在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电类实训课程是高职自动化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保证电类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中国制造2025"的高技能人才,切实达到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在电类专业实训课程实施质量管理,引进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体系思想,对提高电类专业实训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诊断改进是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措施,也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建设"一流学校、一流专业"的总目标,坚持"负重奋进,执着创新"的学院精神,优化落实学院"十三五"规划目标,深入研究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5个层面的诊改体系建设和运行内涵,建立完善常态化、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互联网+"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以《悉尼协议》范式下制定的校级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为准则,试探性地构建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动态课程"。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动态课程"教学体系模式,一方面可实现《悉尼协议》范式下所有学习者均有成长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高职毕业生达到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原有"泵与风机节能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重组教学内容在教学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创建教材规划与建设新机制,强化教材编写队伍建设等措施,推动课程全方位建设。  相似文献   

14.
对目前《悉尼协议》在高职院校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基于《悉尼协议》的精神,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教育理念、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是其国际交流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策略——课程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课程教材或讲义建设;课程资源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策略结合了《悉尼协议》主要强调的四个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基于实证依据进行管理与决策。结论:加入《悉尼协议》是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顺应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时代潮流,高职院校应提前做好软硬件的建设工作与认证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5.
"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因素。当前,"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发展,探讨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和全面推进"双师"素质教师的发展对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高职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为高职院校强化"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实训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物质基础。科学的建设与规范的管理能最大限度发挥实训室的功能、更好地为实训教学服务。然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如系统性不够、忽视内涵建设、管理松散以及队伍配备不合理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实训室功效。高职院校应围绕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内涵,以专业(群)建设的目标为依据,统筹规划布局、分类建设、引入精细化管理、加强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为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联合职业学院无锡机电分院"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DCS控制系统课程标准的建设为例,探讨了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必要性,对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DCS控制系统课程标准的建设策略,包括课程的定位与设计思路、课程的基本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课程的考核评价等。最后对课程标准的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指导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课程建设是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是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的核心。针对专业建设目标和教学内容未能完全和航空类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发展衔接的难题,基于建构主义,从学生学习中心角度出发,分析了高职航空类专业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构主义视域下高职航空类专业课程建设路径,并以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为例进行课程建设实证研究,为高职航空院校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9.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要素融入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借鉴成果导向OBE的教育思想,合理规划课程教学目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视频类、图片类、文本类等素材资源;面向中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医药类企业和药理学爱好者、社会学习者开设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资源建设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用药指导能力,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影响环境保护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从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情感教育与制度建设有机融合、实训技能的强化培养等方面探讨了高技能型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而为优化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