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纤维工业》2015,(6):53-57
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于非织造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详述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非织造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非织造材料表面改性主要分为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改性、等离子体沉积聚合、等离子体接枝聚合3种方法;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可以显著改善非织造材料表面的润湿性、染色性、粘结性和血液过滤性能等;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非织造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应加大对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机理及其处理效果的时效性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其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等离子体化学反应具有较高的收率和良好的选择性,已应用在金属表面处理、材料的表面改性、冶金、无机薄膜材料和超微粒子的制备、合成化学等领域并取得了卓越成效。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近年来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新技术--等离子体技术表面改性高分子材料的最新进展.运用等离子体技术改变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质的方法主要有三类:等离子体处理、等离子体聚合和等离子体接枝聚合.等离子体技术正以其优越性在高聚物材料表面改性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定义。综述了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应用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等离子体技术在纤维织物、塑料、多孔材料、生物材料等改性中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等离子体在材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如亲水性、拒水性、黏合性、可纺性、染色整理性能、阻燃性、抗静电性等。最后,指出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程炎  李天阳  金涌  程易 《化工进展》2016,35(6):1676-1686
概述了热等离子体超高温化学转化的原理、研发和应用进展。热等离子体可提供超高温反应条件,以及具有可调控的氧化、还原或惰性的气体氛围的优点,因而是一种独特的化工外场强化手段,可为劣质化石化原料以及一些工业中间产物及废弃物的清洁、高效转化提供新的技术方式,也成为现代反应工程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同时,热等离子体化学转化过程反应条件苛刻,是传递和反应强耦合的复杂过程,如何将热等离子独特的反应性质与物质转化需求合理结合,实现过程的清洁、高效、可控,并保证过程的经济性,是科研探索和工业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典型热等离子体化学转化过程展开讨论,包括等离子体法乙炔、固废物处理、纳米材料制备等,展望了热等离子体技术在能源、化工、环境、材料等领域独特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王琛  陈杰瑢  杨靖  刘小冲 《现代化工》2004,24(12):20-22
运用等离子体聚合或表面处理技术改变载体材料的表面性质,进而固定酶蛋白的方法主要有4类: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等离子体聚合、等离子体接枝共聚和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综述了近年来用等离子体优化修饰技术处理载体材料进行固定化酶研究的新进展,指出今后应加强等离子体体系表面改性规律及机理、等离子体单体气体种类、放电条件及底衬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春莲  陈浩  赵丽娜  王继库 《辽宁化工》2011,40(10):1067-1069,1094
概述了低温等离子体对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的主要方法及其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提高高分子材料表面亲疏水性、粘结性、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性能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对低温等离子体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今年 4月 2 5日 ,德国JUELICH核聚变中心、国际著名核材料专家林克博士发给北京科技大学葛昌纯教授一份电子邮件 ,对其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功研制出的新一代开发聚变能的关键材料———“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功能梯度材料” ,给予高度关注 ,并已安排跟踪研究。这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已于去年底通过验收。开发聚变能是我国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北科大研制成功的这类面对等离子体材料 ,由于解决耐高温陶瓷与金属、合金结合与焊接这一世界性难题方面有了重要突破 ,在国防和民用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面对等离子体材料”…  相似文献   

9.
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煤制合成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等离子体化学的发展概况、等离子体的性质、等离子体引发的特殊反应到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高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煤气化制合成气方面的应用,研究认为该技术具有潜在的工业前景,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等离子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对材料表面改性的工作原理,突出了等离子体技术提高表面性能而不影响材料基体性能的特点。综述了现阶段国内外在等离子体处理,等离子体聚合以及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在粉体材料表面改性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低温等离子体的组成、产生及其在材料表面方面的应用。分析了等离子体技术在粉体团聚问题上应用的前景,利用等离子体技术改善提高粉体材料(尤其是纳米材料)的分散性、力学性能、缓释性能等多项性能。  相似文献   

12.
等离子体技术是在等离子体物理和等离子体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已在热核聚变、宇航、冶金、钢铁、机电、半导体、化学工业等许多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化学化工方面,采用等离子体新技术可以合成一系列产品,如研制新型材料、对现有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进行表面改性等等。其中,合成超微粒子是近年来研究得非常活跃的新领域。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合成超微粒子的过程,主要是利用氢气、氮气、氧气等双原子气体在电弧放电的高温(10_4K)条件下离解成原子状的氢、氮、氧,呈现等离子体状态。它们对金属有非常高的活性,可以大量溶解到熔  相似文献   

1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的材料可获得持久的表面改性,可提高材料的粘附性、吸湿性、吸附性、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作用机理及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远程等离子体处理是实现工业化和获得更好的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处理VOC技术中填充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净化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方法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有毒、有害气体处理技术。目前,该技术的完善和改进的主要途径归结于在等离子体反应区填充催化材料上。作者对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性评价,对等离子体反应器填充材料进行了分类,对填充材料的性能在等离子体作用前后的变化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净化气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了得到等离子体起爆电压及等离子体与不敏感含能材料接触面积对起爆响应强度的影响规律,选择典型分子类不敏感含能材料FOX-7、LLM-105和TATB,以及离子类不敏感含能材料FOX-12和HATO,以金属丝电爆炸为等离子体源,进行15、20和25kV起爆电压及直线形(Z)和螺线形(W)金属丝形状的等离子体起爆试验,以见证板形貌及最大形变量判定含能材料的爆轰响应强度。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含能材料对等离子体的起爆响应不同,增加等离子体起爆电压可以显著增加分子类不敏感含能材料FOX-7、LLM-105和TATB的响应强度,其响应强度顺序为W/25kVZ/20kVW/20kV;而离子类不敏感含能材料FOX-12和HATO对等离子体起爆条件没有显著规律;分子类不敏感含能材料比离子类不敏感含能材料对等离子体起爆电压和等离子体与含能材料的接触面积更敏感。  相似文献   

16.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已工业应用的主要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如脉冲电晕放电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技术、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技术、炭法烟气脱硫技术等工艺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发展的脱硫新工艺、新技术进行了评述,由此探讨了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现在存在的问题、研究情况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银基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净化水和杀菌等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银基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纳米结构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银基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催化机理、几种典型的液相合成方法及其形貌依赖的催化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对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纳米结构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等离子体在煤化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邱介山 《煤炭转化》1995,18(2):26-32
本文从煤的冷氧等离子体氧化、煤的等离子体气体、煤在富氢等离子体中热值直接生产乙炔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等离子体在煤化工中的应用现状。指出煤在等离子体中热解直接生产乙炔的技术是一种对环境友好,技术经济上可行,具有潜在工业发展前景的工艺路线,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表面处理领域,但在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表面处理方面研究却很少。文中介绍了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在高分子有机材料方面的应用现状,以及处理后材料表面润湿性、表面形貌、化学成分和粘结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分析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是实现工业和获得更好的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的新方法。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作用机理,及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