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改性铵油炸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普通硝酸铵进行改性制得一种多微孔改性硝酸铵,并对其物理性能和爆炸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改性铵油炸药具有较低的吸湿性和结块性,吸油性好,不渗油,是一种爆轰感度高、爆炸性能优良的新型工业炸药。  相似文献   

2.
添加剂对硝酸铵热稳定性及爆炸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硝酸铵及其混合物的热分解机理进行了总结.就添加物对硝酸铵热稳定性及爆炸性的影响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家对硝酸铵的管制,提出了一种磷酸一铵改性硝酸铵方案,为满足生产要求,对磷酸一铵改性硝酸铵溶液的熔融情况、热稳定性、溶液粘度等性能进行了实验室测试,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了磷酸一铵改性硝酸铵的各项质量指标要求,为磷酸一铵改性硝酸铵应用于复合肥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固体硝酸铵的危险性类别、热稳定性、仓库、堆垛和爆炸性五个方面的安全性问题,介绍了我国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并对比分析了国外标准与我国标准规范的差异,总结了固体硝酸铵储存安全的设计要点,旨在为固体硝酸铵工程设计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添加剂对硝酸铵爆轰安全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将磷酸二铵(DAP)、硫酸铵(DAS)、钝感剂RFM-l、RFM-2和RFM-3与硝酸铵混合后,按照工业炸药配方配制成铵木油炸药。对硝酸铵的爆轰安全性进行了评价。采用恒温热分解方法。研究了含上述添加剂的硝酸铵及铵木油炸药的热分解行为,得出如下结论:硝酸铵中含25%以上的磷酸二铵或硫酸铵,铵木油炸药不能被8号雷管起爆,在本实验务件下硝酸铵的爆炸特性得以消除;而钝感剂RFM-l、RFM-2和RFM-3阻爆效果非常理想,仅需5%的添加量就能消除硝酸铵的爆炸特性。在390℃恒温加热lmin的热分解实验结果表明,添加5%的RFM-l、RFM-2或RFM-3可以使硝酸铵的热分解率从96.8%下降至41.2%、28.5%和22.O%,40%的DAS和40%的DAP使硝酸铵的热分解率下降至28.4%和45.9%,可见硝酸铵热稳定性的提高是爆炸特性得以消除的原因。硝酸铵经过改良后是否具有爆炸性可以通过测定热分解率来判断。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多孔粒状硝酸铵(LPAN)及经柴油改性的多孔粒状硝酸铵(ANFO)与粉状乳化炸药(PEE)按不同比例混合,测试各样品的抗结块性能及爆炸性能。实验表明,随着多孔粒状硝酸铵添加量的提高,粉状乳化炸药的抗结块性显著增强,当添加量为30%时,粉状乳化炸药的结块现象消失。经柴油改性的多孔粒状硝酸铵与粉状乳化炸药混合后,其抗结块性能增强效果不变,但爆炸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7.
徐森  陈相  谭柳  夏良洪  刘大斌  潘峰 《化工学报》2015,66(5):1996-2002
为了研究磷酸一铵(MAP)对硝酸铵爆炸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影响机理,利用联合国隔板试验和克南试验研究了改性硝酸铵传播爆轰的能力和在封闭条件下对强加热作用的敏感性,同时采用DSC试验研究了改性硝酸铵热分解特性。联合国隔板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混合工艺的改性硝酸铵试验结果一致,当MAP含量达到25%时,试验结果为“-”,即改性硝酸铵将不再具备传播爆轰的能力。克南试验结果表明:当MAP含量达到30%时,改性硝酸铵-1的试验结果为“-”;当MAP含量达到25%时,改性硝酸铵-2的结果为“-”,即样品在封闭条件下对强加热作用不敏感。DSC的结果表明:改性硝酸铵-1的初始热分解温度比工业硝酸铵低,改性硝酸铵-2的初始热分解温度较高,采用机械混合法更有利于提高MAP对硝酸铵的钝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表面活性剂改善硝酸铵吸湿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叶志文 《精细化工》2001,18(2):70-71,116
用表面活性剂对硝酸铵进行表面改性处理 ,测定了改性硝酸铵的吸湿性。结果表明 ,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地降低硝酸铵的吸湿率 ,改性硝酸铵的吸湿率比普通硝酸铵降低约 30 % ,并得出了较为理想的硝酸铵改性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9.
周军成  开俊俊 《广东化工》2010,37(8):291-292
文章介绍了硝酸铵的物理化学性质,说明了硝酸铵改性效果表征的重要性,综合了国内外硝酸铵改性表征技术研究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各种表征技术的特点,展望了表征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根据改性硝酸铵的性质特点,对硝酸铵生产的脱水、流动、凝固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工业化生产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改性硝酸铵生产不存在安全隐患,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降低农用硝酸铵爆炸特性的一些方法及这些方法的发展,并且比较了各种改性方法的优缺点.重点推荐了向硝酸铵中直接加入改性剂的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加速量热法评价防爆硝酸铵的热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模拟硝酸铵(AN)的生产工艺流程中加入防爆添加剂制成防爆AN,按照工业炸药配方制成铵油炸药,并用8^#雷管起爆,实验表明该防爆AN失去了爆炸性。用加速量热仪研究了AN和防爆AN的绝热分解过程,得到了绝热分解温度与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自加热速率与分解压力随温度的变化曲线,计算了分解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据此分析了防爆AN的安全性,表明它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同时也表明防爆AN热稳定性的提高是爆炸特性得以消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防止硝铵磷水溶液在生产复合肥过程中发生意外爆炸事故,利用自行研制的临界爆炸装置对不同浓度硝铵磷水溶液的热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硝铵磷的浓度对硝铵磷水溶液的临界爆炸温度有较大的影响,硝铵磷浓度越高,其水溶液临界爆炸温度越低。研究结果对硝铵磷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硝酸铵、氯化铵自身的安全性,分析了硝酸铵与氯化铵及其他无机肥料混合物的热稳定性、硝氯基复合(混)肥生产的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硝酸铵系氮磷钾复合(混)肥生产过程中,在高温条件下,Cl-会促进硝酸铵分解,有机物、油类更是促进硝酸铵分解的重要因素;在生产中,尤其是硝酸铵溶解、熔融过程中,严禁混入有机物和油类,特别是在生产有机-无机复合(混)肥中,禁止用含有有机质的洗涤水溶解硝酸铵,在干燥过程中必须遵循“低温大风量”的操作原则,以防止硝酸铵分解而引发爆炸。  相似文献   

15.
谷明朝  曹雄  朱晋宇 《山西化工》2014,(1):37-38,77
利用自制临界爆炸装置对80%硝铵磷水溶液的热安全性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含氯离子硝铵磷水溶液比纯硝铵磷水溶液的临界爆炸温度要低;一定浓度的氯离子有促进硝铵磷水溶液爆炸的作用,硝铵磷水溶液的临界爆炸温度随氯离子浓度的增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使用硝铵磷生产复合肥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膨化硝酸铵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热重法测得了普通工业硝酸铵和膨胀化硝酸铵的热重曲线,计算到了普通肖酸铵和膨化硝酸铵的热分解活化能,研究了普通工业硝酸铵和膨化硝酸铵的热分解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7.
几种添加剂对硝酸铵热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添加剂作用下硝酸铵(AN)的晶型转变和热分解规律.探索了添加剂对提高AN常温安定性和高温热活性的途径和机理。结果表明.几种有机添加剂在常温条件下削弱了AN的晶变热效应,对AN具有晶型稳定作用.加入木粉、棉纤维、H3PO4、KCl、K2Cr2O7使AN放热温度提前。释能突发性增强,能够促进AN在高温条件下的热分解。  相似文献   

18.
The textile properties of tensile strength and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otton cellulose grafted by photoinitiation technique using 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 monomer were studied. The photoinitiators, namely, uranyl nitrate (UN) and ceric ammonium nitrate (CAN), were used during grafting of unswollen and swollen cotton samples. The tensile strength decreased with increase in graft add-on, whereas, the thermal stability was imparted to the grafted cotton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graft add-on.  相似文献   

19.
UV-radiation-induced graft-copolymerization of cotton cellulose was carried out with glycidyl methacrylate (GMA) using ceric ammonium nitrate (CAN) as a photoinitiator as well as a chemical initiator. With increase in the graft add-on, breaking load and moisture regain of cotton decreased, so also its thermal stability. The fiber surface changes due to grafting were ascerta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 1995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