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定25%吡蚜酮·噻虫嗪悬浮剂在稻田水、土壤、植株和糙米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吡蚜酮在稻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0.134e-0.12t,C=1.377e-0.13t及C=0.741e-0.10t。噻虫嗪在稻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0.114e-0.12t,C=1.118e-0.10t及C=0.626e-0.12t。最终残留结果显示,25%吡蚜酮·噻虫嚷悬浮剂施用剂量为0.0525~0.0788g/m2时,施药距水稻的安全收获间隔期为21d。  相似文献   

2.
杨晓云  李振  刘新清  徐浩  徐汉虹  黄炳球 《农药》2006,45(10):689-691,717
为了评价咪鲜胺在水稻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及环境安全性,在广东、浙江两地同时进行了咪鲜胺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广东地区,咪鲜胺在植株中的半衰期为2.59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46d,在稻田水的半衰期为0.46d;在浙江地区,咪鲜胺在植株中的半衰期为3.08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89d,在稻田水的半衰期为1.52d。收获的水稻糙米中咪鲜胺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5mg/kg。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2年3地的水稻田间试验,研究了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方法]利用QuEChERS-HPLC-MS/MS法。[结果]噻虫胺在水稻植株、土壤、田水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2016年安徽植株、田水、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7.5、5.6、6.5d;辽宁分别为8.7、3.4、8.1d;浙江分别为5.3、7.8、13.3d;2017年安徽植株、田水、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6.5、4.3、23.9d;辽宁分别为5.5、5.4、11.7d、浙江分别为9.0、7.7、27.7d。当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以120、180ga.i./hm2 2个剂量分别施药2~3次,施药间隔30d时,噻虫胺在水稻植株、糙米、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小于0.07mg/kg。[结论]噻虫胺属于易降解农药,在糙米的最终残留量小于我国制定的噻虫胺在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2mg/kg。  相似文献   

4.
[方法]在长沙和贵阳两地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定量分析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在水稻环境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为水稻中烯啶虫胺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4~2.00、2.15~2.78、4.78~4.95 d.[结论]在推荐使用剂量和最高使用剂量条件下,收获的糙米中烯啶虫胺的残留量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5.
陈莉  戴荣彩  陈家梅  夏福利 《农药》2006,45(3):186-188
为评价除草剂四唑嘧磺隆在水稻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及环境安全性,在北京海淀区进行了50%四唑嘧磺隆水分散粒剂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研究。样品经丙酮提取抽滤后,再经液液分配及氧化铝柱净化、浓缩、定容后,用紫外检测器的液相色谱进行测定。其有效成分四唑嘧磺隆的最低检出量为0.02ng,在稻田水、土壤、鲜植株、稻壳、糙米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2.4%-105.0%,变异系数为1.1%~14.1%,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结果表明:四唑嘧磺隆在水稻植株上的半衰期为2.4d,在土壤巾的半衰期为5.5d,在稻田水中的半衰期为1.9d,施药后7d四唑嘧磺隆在水稻植株上的消解达到80%以上。50%四唑嘧磺隆水分散粒剂按80、120g/hm。使用,施药1次,收获时,四唑嘧磺降在糙米、稻壳、稻草、土壤中的残留量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6.
异丙甲草胺在稻田环境中的降解与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异丙甲草胺在水稻、土壤、田水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其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以乙腈提取,净化后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测定。在0.005、0.05、1.00mg/kg3个添加水平,平均回收率为88.42%~101.25%,变异系数为1.49%~9.51%,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运用上述方法,测定异丙甲草胺在稻田环境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异丙甲草胺在土壤和田水中消解较慢,在稻秆中消解则较快,在土壤、田水和稻秆的平均半衰期分别为42.63d、39.21d和17.42d;20%异丙甲草胺WP按有效成分用量950g/hm2,在直播水稻田水稻播种后施药1次,收获时异丙甲草胺在土壤、稻杆和稻谷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05mg/kg。  相似文献   

7.
彭筱  龚道新 《农药》2013,(4):284-286
[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添加回收率试验,借助气相色谱检测技术(GC/ECD),研究并建立水稻田水、稻田土壤和水稻植株中茚虫威残留的测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检测茚虫威在水稻田中的消解动态。[结果]当茚虫威的添加质量分数在0.01~0.50 mg/kg时,茚虫威在水稻田水、水稻田土壤、水稻植株、水稻稻杆、稻谷谷壳和稻谷糙米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4.55%~99.95%,相对标准偏差为1.57%~8.97%;茚虫威在稻田水中的半衰期为2.81~3.17 d,平均值为2.97 d,在水稻田土壤中则为7.48~9.92 d,平均值为8.61 d,在水稻植株中则为6.42~7.57 d,平均值为6.79 d。[结论]茚虫威在水稻田中属易降解农药,可以较好地保障生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评价吡蚜酮、异丙威在水稻上残留动态和环境安全性.[方法]2009-2010年在湖南、福建、广西进行了残留动态试验,建立了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吡蚜酮样品用乙腈-丙酮(体积比85∶15)提取,经Pesticarb/NH2柱净化,HPLC-UV检测;异丙威样品用丙酮、二氯甲烷提取,浓缩净化后,GC-FID检测.[结果]2年3地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吡蚜酮在土壤、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6~5.3、0.8~1.6 d;异丙威在土壤、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7~4.1、0.8~2.6 d.[结论]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各施药2、3次,收获期取样检测吡蚜酮和异丙威,各样品均未检测出.72%吡蚜酮·异丙威WG在水稻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9.
井冈霉素在水稻和土壤上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良伟  徐秋红  王彦辉 《农药》2012,51(4):284-286
[目的]评价井冈霉素在水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和环境安全性.[方法]2009-2010年进行了11%井冈·己唑醇悬浮剂在水稻田残留试验.样品用甲醇与水(体积比9∶1)提取,经C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液相色谱(UV)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井冈霉素在湖南长沙、福建莆田、广西南宁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2.9、1.5~1.6、1.7~1.9 d;在稻田水中半衰期分别为2.9~4.3、2.3~2.9、1.8~3.0 d;在水稻植株中半衰期分别为1.7、1.6~1.7、1.6 d;收获水稻中井冈霉素的残留量均未检出.[结论]推荐剂量下11%井冈·己唑醇悬浮剂在水稻田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农药》2015,(12)
[目的]为评价四氟醚唑在水稻和环境中的安全性,开展四氟醚唑在水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研究。[方法]进行2年3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四氟醚唑72.80ga.i./hm~2施药1次;最终残留试验按72.80ga.i./hm~2(高剂量)和48.53 ga.i./hm~2(低剂量)分别施药2次和3次水稻收获期采样。[结果]四氟醚唑在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7~5.1、4.1~9.8、2.1~6.3 d。四氟醚唑在土壤、植株、谷壳和糙米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2133、5.4557、5.4498、0.0397mg/kg。[结论]糙米最终残留量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0.05mg/kg。  相似文献   

11.
样品经二氯甲烷提取.弗罗罩硅土与活性炭混合层析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紫外270 nm检测.对水稻和环境中的氯噻啉进行不同水平的添加回收率实验,方法的回收率为89.27%~98.11%,变异系数为0.55%~3.64%.氯噻啉的最小检知量为0.2 ng,氯噻啉在稻田水中的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0004 mg/L.氯噻啉在土壤、植株、谷壳、稻米中的最低检出质量分数分别为0.005、0.01、0.02、0.035 mg/kg.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对烟田烟蚜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对烟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第10d供试3个剂量的防效为89.83%~96.40%,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用于防治烟田蚜虫的适宜用量为18.75g/hm2(有效成分),持效期为10d左右。  相似文献   

13.
Crop residues are important sources of organic matter and plant nutrients and known to affect soil quality. Tillage affects residue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cycling processes. A 2 year field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dynamics from surface-placed and incorporated rice (Oryza sativa L.) residue on two soil types using the nylon mesh bag technique over wheat cropping cycle in rice–wheat system in northwestern India. A single-pool first-order exponential decay function showed R 2 larger than 0.9. Over the wheat growing cycle about 20% of buried rice residue and 50% of surface-placed residue remained undecomposed. Nitrogen exponential decay models were significant at P < 0.01. At wheat boot stage (1,100 growing degree days, DGD) 12 kg N ha−1 (27% of the initial N) was released from the buried residue losing 60–65% of its N at the end of decomposition cycle. Nitrogen in surface rice residue increased throughout the decomposition cycle due to microbiological immobilization. The change in P with time (DGD) was small and weakly defined by the exponential function. Nutrient dynamics of rice residue indicate that it is not a potential source of N and P for wheat over short-term. The change in K concentration was well described by exponential function (R 2 0.73–0.86). Potassium in rice residue decreased at a fast rate during the initial 20 days (400 DGD) and >80% was released by 40 days (680 DGD).  相似文献   

14.
40%稻丰散水乳剂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稻丰散在水稻及稻田环境的残留动态情况。以丙酮、乙腈或二氯甲烷提取水稻、土壤及水样中的稻丰散残留,稻苗样品过SPE小柱净化,稻壳和糙米直接浓缩、定容,最后用GC-ECD(气相色谱仪带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稻丰散在土壤、田水、稻杆(苗)、糙米和稻壳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3.8%~117.2%。稻丰散在三地田水、土壤和稻苗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92~1.71 d、8.2~16.1 d和2.59~4.30 d。按推荐剂量的1.5倍施药3~4次,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21 d后,稻杆中最终残留量≤0.019~2.05 mg/kg,稻壳中最终残留量≤0.234~4.19 mg/kg,糙米中最终残留量≤0.001~0.040 mg/kg。暂以稻丰散在糙米中的最高残留限量为0.05 mg/kg,糙米距采收期最后一次施药21 d是安全的,但稻壳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