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陶艺课程教学是通过深入挖掘陶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提升陶艺课程的引领性和时代性,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陶艺课程教学建设全过程,要以更广阔的视野进行课程设计,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发挥陶艺课程的美育功能,教育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油气层渗流力学作为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继的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从学生主体视角出发,审视了油气层渗流力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对油气层渗流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论述,提出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建议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深度挖掘物化课程中所蕴含的大量思政元素,通过科学家的励志故事、传统诗词文化、科技发展、工业文化进展等方面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将知...  相似文献   

4.
周爱桃  王凯  臧杰 《山东化工》2015,(1):132-135
为了探讨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岩石力学与矿山压力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岩石力学与矿山压力教学中的必要性,根据岩石力学与矿山压力课程的特点,阐述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相关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作用和优势,并通过相应教学实例加以说明;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使一些动态的、抽象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减少学习的难度。将计算机模拟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加深学生对相应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增加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食品化学与分析是一门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并具有发展性和前沿性的交叉性学科,该课程与日常生活相关并蕴含哲学理念。结合当今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本文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至《食品化学与分析》的教学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剖析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思政的切合点,探索将爱国情怀、民族文化自信、认真的工作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及科研创新精神等思想融合于课程中,为食品化学与分析领域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创业精神是创新人才重要的内在素质,在创业中起动力和核心作用。将创业精神中的多种精神特质渗透到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中,并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拼搏和进取精神。这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创业精神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创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存在教书和育人脱节的现象,这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以解决。本文探讨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通过课程思政在有机化学一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本文为有机化学一流课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全方位育人格局中重要的环节,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探讨生物工程类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思政与教学创新实践。通过在课程大纲与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教学创新,使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更具发展活力和立德树人的魅力,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不断提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工程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材料科学基础》案例教学,将《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与课程思政要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点的学习中得到启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增强文化自信,做人诚实守信,有职业素养,像晶体一样,纯洁透明,表里如一。通过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结合知识点本身,在材料制备、材料表征中,感悟生态文明、工匠精神、中国制造、文化自信、职业素养等。  相似文献   

10.
化工导论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从中学刚升入大学的新生,针对“化工导论”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随着网络、电子商务、计算机和通信等新兴学科和产业对化工学科及其产业的冲击等诸多问题,并结合党和政府一贯强调和加强在大学生中素质教育的精神,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在化工导论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化工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先辈对知识追求、真理追求、创新追求的精神是化工导论的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针对化工原理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知识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分别从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方面介绍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创新型人才,在药物分析课堂上既要满足构筑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合格药学人才的需求,又要把思政元素渗入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探讨了结合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法等方法,从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史、爱国情感与文化自信、行业操守与责任心、安全意识与规范操作、科学前沿与研究案例等方面列举药物分析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药食同源与健康是基于中医养生理论,主要讲解既是食物又是中药的品种在不同体质和常见病中的食养食疗的课程,具有集中医、食、史等特点,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首先对选修药食同源与健康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明确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药食同源与健康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将其自然的融入药食同源与健康课程,使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齐头并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可激发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和传承精神,对于学生严守职业道德和坚守专业信仰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建筑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院校的力学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我国高职院校对建筑类人才的有效培养。因此,本文将就高职院校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相应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国内外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应具有较强的工科背景,以满足国家工业生产及建设的需要。同时,力学作为工科专业的基础,在相关课程设置中应受到重视。为构建科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针对目前一些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卫智毅  王慧  李烨  马彪  陈自娇 《广州化工》2022,50(7):214-215+227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工科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过程设备设计》课程为例,结合课程内容深挖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优秀文化、工匠精神、美学艺术、创新研究方面的教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为相关工科教育提供素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化工工艺》课程教学中课堂精神的构建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基于课堂精神的基本观点,文章认为《化工工艺》课堂精神中的认知哲学是工程哲学,强调引领学生具备辩证思维逻辑,认知的方法论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风格和解决问题风格,采用理解策略去理解知识面;其情感则是和谐师生关系;其价值观当代工程价值观,旨在卓越工程师和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8.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工程监理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包含了大量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以及建筑结构等内容,是探讨建筑结构当中力学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其在社会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非常明显。但是,当前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质量并不是非常理想,仍然有着大量的改进空间。对此,本文详细分析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胡荣  刘玉荣  吴芳  郭朝中  李璐 《广州化工》2023,(13):236-238
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的双向融合是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化学与材料类专业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为实践对象,在专业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融入科学家精神、实事求是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思政元素,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意志和真挚的爱国热情,最终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基础化学是我校粮食学院大一开设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融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爱国情怀、责任感、团结合作的精神、提升创新能力等,为我校转型时期培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