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进行原位乳液插层共聚合,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有机蒙脱土[P(MMA-MA)/OMMT]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分析制得乳液的稳定性及乳胶粒粒径,确定了最佳聚合工艺,包括最佳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等。结果表明:当乳化剂浓度为7%、引发剂浓度为0.3%和反应温度在60℃时,乳液中乳胶粒的粒径尺寸较小,且乳液稳定性很好。  相似文献   

2.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单体,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苯丙聚合物乳液,研究了乳液聚合过程中的制备工艺、引发剂类型、乳化剂用量、种子乳液的乳化剂用量、预乳液和引发剂的滴加速率对不同阶段的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单体滴加工艺制备的乳液粒径最小;引发剂种类对粒径无影响;乳化剂用量为10%时,乳液的粒径为96 nm,且分布宽度最窄,在种子乳液中乳化剂用量为40%时,乳液粒径最小,为104 nm;当预乳液滴加速度小于163 mg/s,引发剂滴加速率小于11.5 mg/s时,粒径未有变化。TEM测试表明了乳胶粒在整个乳液聚合过程中的成核长大的机理,并得到乳胶粒形貌可控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3.
丙烯酸甲酯水包油型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会玲  薛妍 《化工时刊》2004,18(7):28-30,33
研究了丙烯酸甲酯水包油型微乳液聚合中,引发剂的种类、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乳化剂的不同、乳化剂含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用偶氮二异丁腈比用过硫酸钾,单体转化率高,引发剂一次加入与分次加入,单体转化率变化不大,引发剂的最佳用量应为单体含量的1%~2%之间;最佳反应温度在60℃左右;反应时间为6h;用反应性乳化剂十一烯酸钠代替十二烷基硫酸钠,同时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比较,发现用反应性乳化剂十一烯酸钠,不论是单体转化率还是聚合产物的稳定性都比其它两者强。用电子透镜观察聚合得到的聚丙烯酸甲酯微乳液乳胶粒,发现用反应性乳化剂十一烯酸钠反应得到的聚合物的颗粒,平均粒径在30mn,分布呈双峰。测得最低成膜温度为10.8℃。  相似文献   

4.
以歧化松香酸钾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乳液接枝法合成了三元乙丙橡胶-丙烯腈-笨乙(AES).测定了反应条件时乳胶粒直径分布、接枝率、接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聚合体系为常规乳液聚合,而不是细乳液聚合;引发剂浓度上升.乳胶粒直径下降,但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影响不明显;所得AES树脂的力学性能指标优良。  相似文献   

5.
苯丙微乳液的聚合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半连续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固含量为40%的聚丙烯酸酯微乳液。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剂与引发剂分别为MS-1和过硫酸铵(APS)。探讨了乳化剂种类与用量、引发剂种类与用量、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和单体滴加速度对丙烯酸酯类聚合体系粒径和乳液性能的影响。实验得到:在反应温度78℃左右,质量分数6%-8%的MS-1为乳化剂;质量分数0.7%的APS为引发剂;搅拌速度150—200r/min;反应时间为5h的聚合工艺下,可制得粒径为45.57nm,粒径分布窄(PDI为0.207)和转化率高达95%的微乳液。  相似文献   

6.
以苯乙烯乳液聚合合成种子,再在种子外生成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的共聚物,利用MPS中硅氧烷基的水解-缩合反应,形成交联的壳,得到有机-无机杂化型核壳乳胶粒.然后用溶剂将聚苯乙烯模板溶解,可得到空心微胶囊.通过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光散射粒径仪(DLS)观测乳胶粒及微胶囊的形态.并研究了乳化剂种类、介质pH值、MPS用量和加入方式对粒径、粒子数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发现非离子型乳化剂、酸性或碱性介质、MPS用量过多均促进乳胶粒子数减少,减弱了乳液稳定性.而采取连续滴加MPS的方法则可提高乳液的稳定性,且粒径可控.  相似文献   

7.
乳液聚合中乳胶粒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乳液聚合中,乳胶粒的大小及分布对乳液的性能及其应用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乳液聚合反应进行的过程。本文综述了影响乳胶粒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各种因素,如聚合工艺、乳化剂、单体种类、聚合温度、引发剂等,并介绍了不同粒径乳液的性能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8.
有机硅改性苯丙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反应的方法合成有机硅改性苯丙乳液,系统考察了乙烯基硅油、乳化剂、引发剂等因素对乳液聚合反应及乳胶粒尺寸和涂膜性能的影响。以乙烯基质量分数为0.30%的羟基硅油与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乳液共聚,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m(十二烷基苯磺酸钠)∶m(聚乙二醇辛苯基醚)=1∶2的复合型乳化剂,70℃下共聚5~6h。所得的乳液带蓝色荧光,乳胶粒粒径为70~100nm,粒径分布窄,乳液具有良好的钙离子稳定性、贮存稳定性和耐温性,涂膜耐水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2022,(9):1869-1871
以苯乙烯(St)为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单一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乳液。系统地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及质量比、乳化剂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乳液聚合过程和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质量比为0. 25%,乳化剂浓度为0. 1 mol/L,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为70℃时,乳液性能最为优良。利用红外和SEM对所得产品的结构和粒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以苯乙烯(St)为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单一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乳液。系统地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及质量比、乳化剂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乳液聚合过程和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质量比为0. 25%,乳化剂浓度为0. 1 mol/L,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为70℃时,乳液性能最为优良。利用红外和SEM对所得产品的结构和粒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PBA/MMA-MAA核-壳型乳液聚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PBA/MMA-MAA核-壳型复合取合物乳液。讨论了复合聚合物时引发剂用量和补加乳化剂用量对聚合反应及乳胶粒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用量控制在0.2%(wt),乳化剂用量在0.75%(wt),可制得粒径分布较窄且性能良好的核-壳型聚合物乳液用于毛面剂中。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制得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首先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在其用量低于CMC的条件下,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和丙烯酸丁酯的乳液聚合,制备了带羧基的种子乳液。以种子乳液为基础可通过核壳乳液聚合和适当的碱处理制得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采用粒度仪和TEM测定了乳胶粒的直径及其分布,采用TEM和ESEM对乳胶粒结构形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种子制备过程中单体加料方式、乳化剂用量及反应温度等对聚合稳定性、种子乳胶粒直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确定了制备种子乳胶粒的最佳工艺条件。当SDBS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5%,采用一次性加入单体的进料工艺,反应温度为80℃时,可以得到粒径为140nm,且粒径呈单分散分布的种子乳胶粒。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聚合温度等工艺条件对丙烯酸酯乳液共聚的影响,得出了制取乳胶粒表面富集羧基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各聚合条件对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和苯乙烯(St)细乳液共聚合体系乳胶粒稳定性的影响,聚合条件包括引发剂类型、MPS/St比例、乳化剂用量、共稳定剂用量和体系pH值。通过动态激光光散射测定初始液滴和乳胶粒的尺寸,气相色谱测定苯乙烯的转化率,总转化率由重量法测定。研究发现,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体系,MPS/St比例为1∶4时,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尺寸基本不变,最终乳胶粒数与初始液滴数比值为0.97。相同MPS/St比例,水溶性引发剂过硫酸钾(KPS)引发的体系,随聚合反应进行乳胶粒尺寸增加,最终乳胶粒数和初始液滴数比值仅为0.55,乳胶粒发生明显聚并。随MPS/St比例增加,乳胶粒稳定性变差,乳化剂和共稳定剂量变化对乳胶粒数和初始液滴数比值影响不大。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由于水解反应加剧,乳胶粒聚并严重,最终粒子数只占初始粒子数的0.25。  相似文献   

15.
曹志海  单国荣 《化工学报》2009,60(2):483-489
研究了各聚合条件对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和苯乙烯(St)细乳液共聚合体系乳胶粒稳定性的影响,聚合条件包括引发剂类型、MPS/St比例、乳化剂用量、共稳定剂用量和体系pH值。通过动态激光光散射测定初始液滴和乳胶粒的尺寸,气相色谱测定苯乙烯的转化率,总转化率由重量法测定。研究发现,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体系,MPS/St比例为1∶4时,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尺寸基本不变,最终乳胶粒数与初始液滴数比值为0.97。相同MPS/St比例,水溶性引发剂过硫酸钾(KPS)引发的体系,随聚合反应进行乳胶粒尺寸增加,最终乳胶粒数和初始液滴数比值仅为0.55,乳胶粒发生明显聚并。随MPS/St比例增加,乳胶粒稳定性变差,乳化剂和共稳定剂量变化对乳胶粒数和初始液滴数比值影响不大。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由于水解反应加剧,乳胶粒聚并严重,最终粒子数只占初始粒子数的0.25。  相似文献   

16.
蓖麻油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蓖麻油水性聚氨酯乳液共聚反应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研究了蓖麻油水性聚氨酯性能、MMA添加量、引发剂种类和聚合温度对PUA复合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并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定反应产物的结构.研究发现,用外观半透明或微透明的PU-M分散液制备的PUA乳液及涂膜性能优良.油溶性引发剂(AIBN)比水溶性引发剂(K2S2O8)更适合本体系的乳液聚合.随着MMA含量增大,PUA复合乳液胶粒粒径增大,黏度减小,涂膜光泽度下降,机械性能变好,耐水性增加.合适的MMA含量为体系总固含量的20%~30%.提出了PUA复合乳液胶粒形成及粒径长大机理.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核壳型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系统考察了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对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聚合稳定性、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乳液黏度及Zeta电位的影响,探讨了其内在影响机制,并采用红外(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及透射电镜(TEM)对乳胶粒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乳胶粒的Zeta电位随着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合适的引发剂用量可使合成的复合乳胶粒粒径较小且粒径分布较窄;引发剂用量较大会使复合乳胶粒在聚合过程中发生聚并,但所得乳液在贮存过程中稳定性较好;当引发剂用量为0.4%~0.8%(占单体混合物的质量分数)时,单体均能参与反应,极少有残余,并且所得乳液呈明显的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辛烷做连续相,以Span80和Tween60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通过反相微乳聚合制备丙烯酰胺-丙烯酸钠纳米粒子.研究了乳化剂、单体、引发剂配比及用量和温度等因素对聚合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30 ℃,乳化剂浓度为油相质量的12 %~14 %,单体浓度为水相质量的35 %~40 %,引发剂浓度为单体质量的0.05 %~0.07 %时,得到稳定透明的微乳液.经扫描及透射电镜分析,所得共聚物的粒径为40~60 nm之间,粒子均匀分布的规则球形.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复合乳化体系,以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与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单体,通过乳液共聚反应合成了不同硅含量的水性聚烷基三烷氧基硅氧烷乳液。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粒径分布测定仪(PCS)分别对乳液聚合物的化学结构、乳胶粒大小及形貌进行了表征。讨论了亲水亲油平衡(HLB)值、反应温度及时间等因素对乳液粒子大小、形态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测定了乳液的稀释、离心、耐电解质、耐高温及冻融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HLB值的增加,乳胶粒的尺寸变小,离心稳定性增强;随着温度的升高,乳胶粒尺寸变大,离心稳定性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乳胶粒尺寸变化不大;乳胶粒形态为球形。乳液的贮存稳定性、稀释、离心、耐电解质、耐高温及冻融稳定性良好。在HLB值为12.06,反应温度为35℃条件下反应135min合成的乳液乳胶粒形态为球形,具有良好的稀释、贮存、离心、耐电解质、耐高温及冻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管洁  包永忠  黄志明  翁志学 《应用化工》2006,35(3):192-194,197
为了合成适于药物包衣用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MMA-EA)共聚物胶乳,对以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的MMA-EA乳液共聚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初期共聚速率随着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和聚合温度的增加而增大,这是由于共聚物乳胶粒子平均粒径随着乳化剂、引发剂浓度和聚合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乳胶粒子数目增加所致。通过调节乳化剂、引发剂以及反应温度可以达到合适的聚合反应速率,最终合成出转化率大于95%的MMA-EA共聚乳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