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交联方式对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对土壤保水性影响,实验以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两种交联方式对比了交联方式及聚乙烯醇对微硅粉液体地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P),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剂最佳添加量为0. 075%;在RH=45%环境下,直接交联与预交联复合膜相比,WVP值由3. 35×10~(-11)g·m/Pa·s·m~2降低至2. 945×10~(-11)g·m/Pa·s·m~2,吸水率由25. 23%降低至20. 52%;在实际应用中,两种复合膜的保水性并较小,但仍具有一定的保水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顺新  铁生年 《硅酸盐通报》2020,39(9):2885-2890
使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微硅粉进行表面改性,将改性后的微硅粉添加到液体地膜基料中,探究了硅烷改性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在不同固含量、温度、偶联剂用量下的流变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经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流变性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悬浮液体地膜剪切变稀现象仍然存在,温度对其流变性能的影响不大.采用Casson模型拟合了悬浮体系的流变曲线,所得拟合参数与实验测定值吻合度较高,硅烷偶联剂的最佳用量在1.5wt%左右时,液体地膜体系分散稳定性最佳.最后在振幅扫描下测定悬浮体系的粘弹性,结果表明剪切应变γ增加到6% ~ 10%时,悬浮体系表现为固体性质,γ超过6% ~ 10%时表现为液体性质.  相似文献   

3.
马佳庆  铁生年 《硅酸盐通报》2018,37(10):3248-3255
为实现微硅粉的高值化应用,充分利用微硅粉中的硅、镁、钙等微量元素.实验以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黄原胶为稳定剂,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确定出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配方以及制备工艺,采用沉降实验对不同温度、酸碱、盐体系的悬浮液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借助流变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流变特性、微硅粉分散性.结果表明:黄原胶、微硅粉、六偏磷酸钠添加量分别为0.15wt%、0.5wt%,0.5wt%时,可得到稳定分散的微硅粉液体地膜悬浮液,悬浮液的最佳保温温度为10~30℃,保证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悬浮液在40 d之内不产生沉淀,酸碱环境体系对高分子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降低悬浮液的稳定性,pH=7时,悬浮液体系最稳定;同时讨论了不同盐体系对悬浮液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体系中,NH4 Cl对体系的稳定性影响最小,当体系添加0.4%NH4 Cl时,体系沉淀量最小,为0.63wt%.  相似文献   

4.
顾鑫  张宇  陈弦 《塑料工业》2012,40(7):82-86
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作为引发剂,使用哈克(HAAKE)流变仪研究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接枝交联不同型号的聚烯烃弹性体(POE)(TAFMER DF610、Vistamaxx 6202、Koattro KT-MR-05)的反应规律。结果表明,VTES以化学键接枝到POE分子链上。加工过程中扭矩变化和接枝交联的反应程度与POE的种类有直接关系,其中,DF610更容易预交联,接枝率较高;而Vistamaxx 6202和KT-MR-05在反应过程中产生降解,接枝率较低。对产品凝胶含量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表明,水解前对凝胶含量影响严重的是DCP的含量,而水解后硅烷含量的变化对凝胶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聚丙二醇(PPG-2000)为主要原料,以三聚氰胺为交联剂,采用预交联(产物记为MWPU)和后扩链(产物记为mWPU)两种交联方式合成三聚氰胺交联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并与以三羟甲基丙烷(TMP)为交联剂制备的改性聚氨酯(产物记为TWPU)进行了对比。通过测量乳液粒径、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吸液率计算,考察了交联剂种类、用量以及交联方式对改性乳液及其胶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改性增大了乳液的平均粒径,提升了胶膜的铅笔硬度,拉伸强度、热稳定性和耐水性,但对附着力的影响不大。用三聚氰胺改性所得胶膜的性能优于用TMP改性,采用预交联方式改性优于后扩链方式。当交联度为5/20时,MWPU胶膜的拉伸强度达到13.45 MPa,硬段最大分解速率对应温度为351℃,软段最大分解速率对应温度达到404℃。  相似文献   

6.
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中,对未交联的明胶微球(GMs)和戊二醛交联明胶微球(CGMs)进行了受热转变研究,并利用250℃热处理的明胶球制备出具有多孔内核的明胶基结构.经过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测试表明:戊二醛交联明胶微球300℃后热失重略大于未交联明胶微球,两者的熔化温度Tm都为228℃;在空气中250℃热处理7 h的未交联明胶微球经过稀硫酸处理后可以得到多孔内核结构,多孔内核含碳、氧元素,外壳以碳元素为主;105℃和190℃热处理的明胶球化学成分基本相同,250℃热处理使明胶分子中的酰胺键减少、并发生三级结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中微硅粉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硅金属炉冶炼烟气回收的微硅粉在混凝土中应用情况,实验数据证明在混凝土中添加一定比较微硅粉,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等理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同时展望了微硅粉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抗预交联添加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宝忠  李长明  彭涛 《塑料科技》2002,(2):19-21,33
研究了抑制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预交联反应的方法。测试不同储存时间下的硅烷接枝聚乙烯的熔体流动速率和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在挤出机中停留不同时间后挤出物的表面状况、凝胶含量等。实验结果表明,抗预交联添加剂SRA能有效地抑制硅烷接枝聚乙烯在储存和挤出加工过程中的预交联反应,提高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的挤出加工性。  相似文献   

9.
张韶红  铁生年 《硅酸盐通报》2017,36(7):2243-2248
采用焙烧法除去微硅粉中游离碳杂质,同时用多种表征手段研究焙烧温度对微硅粉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碳含量随焙烧温度升高呈下降、稳定、再下降、最后稳定的阶梯型变化趋势,焙烧温度大于950 ℃,微硅粉中游离碳含量、SiO2含量以及微硅粉失重率趋于稳定,分别为0.05%、83.78%、4.82%.焙烧过程中微硅粉的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微硅粉平均粒径随焙烧温度逐渐增大,从焙烧前的0.490 μm增大到1050 ℃焙烧2 h后的0.817 μm;微硅粉圆度随焙烧温度升高而下降,以850 ℃为界,焙烧温度低于850 ℃微硅粉保持原始的球状形貌,焙烧温度高于850 ℃微硅粉颗粒逐渐变为无规则块状;比表面积随焙烧温度升高而增大,焙烧温度大于850 ℃微硅粉开始结晶,比表面积随之迅速下降直至无法测得.  相似文献   

10.
胜坨油田耐温抗盐水膨体的合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胜坨油田温度高、矿化度高等地质特点 ,从聚合物分子设计的观点出发 ,选择合适的聚合物、交联剂、交联促进剂、无机支撑剂等化学剂 ,合成了一种融有机体系和无机体系为一体的新型耐温抗盐预交联水膨体 ,用正交实验法优化了预交联水膨体配方。结果表明 ,合成的预交联水膨体耐温 (12 0℃ )、耐盐 (1 8× 10 4mg/L) ,而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强吸附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现场试验表明 ,调剖后增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采用乙二醛对聚乙烯醇(PVA)纤维预交联后,结合甲醛二次缩醛化处理,得到预交联处理的PVA缩甲醛纤维即高耐热水性能的PVA纤维,并对PVA纤维及预交联前后的PVA缩甲醛纤维进行结构与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经预交联处理的PVA缩甲醛纤维内部结构均匀、致密,结晶度及力学性能较PVA纤维及未经交联的PVA缩甲醛纤维的低,缩甲醛化度较未预交联的PVA缩甲醛纤维的低,但其耐水性能提高,其水中软化点由未预交联的PVA缩甲醛纤维的114℃提高到156℃,所制得的高耐热水性PVA纤维线密度为1.36 dtex,断裂强度为3.48 c N/dtex,断裂伸长率为11.05%。  相似文献   

12.
最新橡胶工艺原理(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3 三维网状结构橡胶弹性体的制造如图 2 -2所示 ,交联反应是对高分子链实施化学结合进行三维化反应的总称。橡胶通过交联变成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弹性体 ,其性能按交联形态和网状链密度不同而差异很大。表2 -3为交联结构的类型与特征。图 2 - 2 各种橡胶的交联模型(a) -高分子量橡胶 ;(b) -普通液体橡胶 ;(c) -远螯液体橡胶表 2 - 3 交联结构的类型与特征类 型交联点交联点结构实  例共价键型网状结构永久性定域化 点 交联橡胶 ,热固性树脂 ,末端交联型网状结构可逆型网状结构临时性定域化点分子链束形成微区热塑性弹性体 ,明胶 ,胶…  相似文献   

13.
张世鹏  铁生年 《硅酸盐通报》2018,37(11):3563-3569
为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微硅粉结构组成、元素存在状态的影响,以冶金硅系产业回收微硅粉为原料,采用水洗磁选、水流分级、微波酸浸、700℃煅烧自然冷却、700℃水淬急冷、800℃煅烧自然冷却、800℃水淬急冷对微硅粉进行实验处理,得到了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微硅粉样品.通过XRD、SEM、TEM、XPS对微硅粉样品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元素存在状态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水洗磁选、水流分级和微波酸浸处理微硅粉只去除了微硅粉中部分Fe3 O4、游离碳和金属氧化物杂质;高温煅烧微硅粉改变了微硅粉结晶状态,在800℃时,微硅粉由无定形的玻璃相转化为方石英相.通过对微硅粉元素拟合分析,发现微硅粉中除含有SiO2外,还有化合物(SiO2)0.694(Na2 O)0.306、(K,Ca)2[Mg4.3 Fe0.7][Si7.2 Al0.8 O22](OH)2、Mg3 H2(SiO3)4,并存在少量CaO、MgO等矿化剂.  相似文献   

14.
耐温抗盐水膨体的合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胜坨油田温度高、矿化度高等复杂地质条件油藏特点 ,从聚合物分子设计的观点出发 ,选择合适的聚合物、交联剂、交联促进剂、无机支撑剂等化学剂 ,合成了一种融有机体系和无机体系为一体的新型耐温抗盐预交联水膨体 ,用正交实验优化了预交联水膨体配方。结果表明 ,合成的预交联水膨体耐温 (1 2 0℃ )、耐盐(1 .8× 1 0 4mg/L) ,具有较高的强度、强吸附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而且其生产成本明显降低 ,现场试验表明 ,调剖后增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为主要原料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实地埋土降解实验过程中的降解行为.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凝胶渗透色谱、热失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对PBAT薄膜在降解过程中化学结构、表面元素、热稳定性、表面微观形貌以及分子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埋土时间的延长,PBAT地膜红外光...  相似文献   

16.
将微硅粉与聚丙烯(PP)按质量比25∶75进行混合,在190℃温度下熔融挤出造粒,制得母粒,再将母粒按微硅粉质量分数为0~25%与PP配成微硅粉/PP共混物,在共混物中加入质量分数5%马来酸酐接枝PP(PP-g-MA),通过熔融纺丝制备初生纤维,初生纤维经拉伸、热定型制得微硅粉改性PP纤维,研究了微硅粉/PP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和改性PP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微硅粉/PP共混物为非牛顿流体,低含量的微硅粉可以降低PP树脂的黏度,提升PP加工流动性;PP-g-MA的加入增强了微硅粉和PP的相容性,微硅粉质量分数小于20%时,微硅粉能均匀分散到PP中;微硅粉的加入,降低了微硅粉改性PP纤维的接触角,但使其力学性能有所降低;当添加微硅粉质量分数为15%时,微硅粉改性PP纤维的接触角为81.99°,断裂强度为4.60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32.78%。  相似文献   

17.
以丁二酸、丁二醇为原料,通过对不同端基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进行合成和降解,研究了羟基封端、羧基封端和等摩尔比的PBS在堆肥土土壤悬浮液中的降解情况。通过检测降解过程中失重率的变化及降解前后薄膜表面形貌的变化,得出不同端基结构PBS的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以鳞片石墨、氮化硼粉、氧化钇粉、氧化铝粉作为掺杂粉末,掺杂粉末与硅粉的混合粉末作为硅源,采用液相渗硅工艺在石墨基体材料表面制备SiC涂层。研究硅源中掺杂粉末含量对渗硅后石墨样品性能与结构的影响。XRD与SEM分析表明,经过1600℃渗硅处理后,硅源中的Si渗透到基体内部与碳发生原位反应生成SiC涂层,SiC涂层表面粘附硅少。当掺杂粉末总质量分数为12%时,制备的SiC涂层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材料在1300℃空气中氧化6 h失重率仅为1.39%。  相似文献   

19.
<正>微硅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世界上已有70余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对微硅粉混凝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水利工程中有较多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水利部还颁布了"水工混凝土硅粉品质标准暂行规定"。另外,微硅粉在混凝土中应用的同时,受到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有力促进,混凝土的耐久性越来越受重视。但目前大部分商混搅拌站受应用技术的影  相似文献   

20.
探讨影响交联淀粉止血粉降解时间的因素。模拟体内环境,采用α-淀粉酶,在人体温度下进行体外酶降解试验,考察交联淀粉止血粉交联度、原料分子量、骨架密度及结晶度等因素对体外降解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度的增加,骨架密度变大,结构也更加致密,交联淀粉止血粉的降解时间随之变长;随着原料分子量的增加,交联淀粉止血粉的降解时间也随之变长;而随着交联淀粉止血粉结晶度的减少,降解时间随之减少。为进一步优化交联淀粉止血粉降解性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