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用动态激光光散射法测定了丁二烯-苯乙烯乳液聚合的乳胶料粒子的粒径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在反应初期平均粒径较大,粒径分布最宽,当单体转化率为60%左右时,乳胶粒子分散度最低,说明粒径较大的液滴逐渐消失,继续聚合,乳胶粒子发生合并聚结,其平均粒径略有增长,粒径分布下降,加入电解质KCl是增大乳胶平均粒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一步法乳液聚合技术合成聚丙烯酸丁酯(PnBA)胶乳,考察了单体投料浓度、共聚组成和乳化剂类型对PnBA乳胶粒子粒径和胶乳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较高的单体投料浓度下,引入适量的电解质有利于生成较大粒径的PnBA乳胶粒子,降低了乳液体系的表面张力。引入苯乙烯(St)共聚单体后,随着St质量分数的增加,乳胶粒子粒径不断下降,表面张力显著增大并导致乳液破乳。为此,提出了在较高单体投料浓度下进行乳液聚合反应,通过电解质促进初级乳胶粒子的聚并来获得大粒径乳胶粒子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影响MMA—BA—DMAEMA三元共聚物乳胶粒径及其分布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间歇及半连续乳液聚合合成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二氨基乙酯三元共聚物乳胶。系统研究了复合乳化剂配比及用量、聚合温度、聚合方式和官能团单体含量对共聚物乳胶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体系中阴离子成分的增加、乳化剂用量的增加、官能团单体含量的减少和聚合温度的降低,乳胶的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宽。无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所得乳胶粒径比间歇聚合和相同单体滴加速率下种子半连续聚合得到的乳胶粒径更大,分布也较宽。乳化单体的滴加速率在一定范围内对乳胶粒径及其分布没有影响,只有当乳化单体滴加速率低至使体系达到“饥饿”状态时,乳胶的粒径才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可聚合非离子乳化剂烯丙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l-AEO12),并用其制备了丙烯酸酯乳胶,考察了乳化剂用量对乳胶固含量、凝胶率、粒径分布、乳胶膜吸水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乳胶固含量提高,凝胶率降低,平均粒径减小,乳胶膜吸水率降低,乳胶性能提高。将al-AEO12与阴离子乳化剂SDS复配使用,且两者质量比为2∶1时乳胶性能最优,乳胶膜吸水率最低,此时乳胶粒径分布较窄,在透射电镜下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5.
D4的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原料,在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催化下进行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有机硅乳液.讨论了催化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加料方式、单体滴加速度对微乳液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催化剂、乳化剂用量的加大,乳胶粒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宽;当催化剂DBSA用量为微乳液质量的3%、乳化剂OP用量为微乳液质量的2%、DBSA与乳化剂的质量比为3∶2、单体滴加时间为0.5 h时,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摩尔质量最大;与一次加料法相比,采用单体滴加法时乳胶粒的粒径更小,粒径分布更窄;单体滴加时间越长,乳胶粒的粒径越小,粒径分布越宽.  相似文献   

6.
采用种子乳液半连续法合成了具有高有机硅含量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核壳结构复合乳液,研究乳化剂的种类、复配比例及质量浓度对有机硅/丙烯酸酯壳核乳液性能与乳胶粒径、分布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所合成的乳胶粒子粒径依次增大,SDS与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复配使用时,随OP-10质量分数的增加,聚合速率和转化率降低,化学稳定性增加,乳胶粒子粒径增大,分布变宽,确定了复合乳化剂的最佳配比.随复合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聚合速率加快、转化率增加,乳胶粒子粒径减小而分布加宽.通过改变乳化剂加入方式可减小乳胶粒子的粒径分布.为减少壳层聚合物新粒子的产生,需严格控制乳化剂的浓度,使加入的壳层单体处于“饥饿”状态,在乳胶粒子表面富集、引发聚合,形成表层“过渡层”,最终形成核壳结构复合粒子.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乳液聚合条件对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胶粒子大小、粒径分布以及乳液Zeta电位的影响,得出:在强酸性条件下,不易制得稳定PVAc乳液;在弱酸性条件下制得乳液的乳胶粒子粒径较小,粒径分布较宽,且存在两种电性相反电荷;在中性条件下所制得的乳胶粒径较大,分布较窄,存在两种Zeta电位;在碱性条件下制得的乳胶粒径最大,分布最窄,且只存在一种Zeta电位。  相似文献   

8.
以壬基酚、1,6-二溴己烷、氯磺酸为主要原料合成的阴离子Gemini磺酸盐表面活性剂9 B-6-9 B为乳化剂,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合成了乳胶粒径小于100 nm且分布均匀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纳米乳液,考察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单体含量对乳液的影响,探讨了乳胶粒子成核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减小,转化率与凝胶率增大;随着乳化剂或引发剂用量的增加,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和凝胶率减小,转化率增大;随着软单体比例的增加,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与转化率增大,粒径分布变宽,凝胶率减小;单体用量增大,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与凝胶率增大,转化率降低;乳胶粒子的粒径呈单峰分布,可能是按胶束成核机理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乳液,固含量约为30%(wt)。研究了乳化剂SDS/OP-10比例、引发剂KPS用量、单体投料比例对乳胶粒子大小及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用量对乳胶粒子的粒径影响较大,粒径从59 nm至100 nm,粒度分布(PDI)变化不大;引发剂用量和单体比例对乳胶粒子影响较小,其中单体比例对乳胶粒子的大小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丙酮存在下 St-BA-HEA体系的无皂乳液聚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羟乙酯组成的元皂乳液聚合体系中,加入助溶剂丙酮,研究了丙酮及一些聚合条件对聚合速率、乳胶粒的粒径及分散的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助溶剂丙酮可以加快聚合速率,减小乳胶粒的粒径并使粒径分布加宽。  相似文献   

11.
PHMS为助稳定剂的苯乙烯细乳液聚合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含氢聚硅氧烷(PHMS)为助稳定剂,研究苯乙烯(St)细乳液聚合。考察了细乳液聚合过程中粒子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变化;PHMS用量对单体液滴数目(Nmi)和PSt乳胶粒子数目(Npf)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体系成核机理;并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PSt乳胶粒子形态。结果表明:PHMS用量由5%增加到20%时,单体液滴粒径先减小后增大,粒径分布在0.211~0.272之间;乳胶粒子粒径由85.97nm减小到72.65nm,粒径分布在0.043~0.098之间;而Npf/Nmi数值在1.46~2.10之间。当PHMS用量为10%(wt)、15%(wt)时,PSt乳胶粒子形态规整匀称,粒径分布较窄。通过以上分析认为PHMS可以作为细乳液聚合的助稳定剂;聚合体系中除单体液滴成核外,还存在均相成核。  相似文献   

12.
聚合条件对丙烯酸酯微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为阴离子型反应性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制备丙烯酸酯微乳液。研究了聚合工艺、乳化剂、引发剂和单体等对微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NS-86、KPS用量的不断增加,乳胶粒的粒径逐渐减小,但过多加入KPS时会导致乳胶粒的粒径增大;乳胶粒的粒径均呈双峰分布,并且双峰随单体用量增加均向大粒径方向偏移;当w(DNS-86)=11%、w(KPS)=0.5%和m(单体)∶m(水)=6∶14时,采用种子预乳化半连续聚合法,可以制备出粒径小(平均粒径为39 nm)、分布窄(粒径分布指数为0.202)的丙烯酸酯微乳液。  相似文献   

13.
通过相反转乳化法制备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预乳液,研究了预乳液的滴加时间、催化剂用量、pH值对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和ζ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预乳液滴加时间的增加、催化剂DBSA用量的增大,乳胶粒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窄、ζ电位绝对值变大;pH值从5变化到9时,乳胶粒粒径变化很小,ζ电位绝对值增大.根据聚合过程中乳胶束粒径、粒径分布和ζ电位的变化推测,阴离子型有机硅乳液的聚合过程可分成核阶段、生长阶段及平衡阶段.  相似文献   

14.
戚栋明  包永忠  黄志明  翁志学 《化工学报》2006,57(10):2459-2463
为了调控含纳米SiO2的丙烯酸丁酯细乳化后液滴的粒径及粒径分布,研究了细乳化体系组成和超声分散条件对细乳化液滴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发现存在使细乳化液滴粒径及粒径分布趋于稳定的临界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随着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乳化剂浓度增加,液滴粒径减小,而十六烷浓度对液滴粒径影响较小;随着BA分散液中纳米SiO2质量分数和BA分散液/水质量比的增加,液滴平均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变宽,这是由于纳米SiO2粒子吸收了部分超声波能量,同时改变了分散相特性所致.当放置或聚合温度在65℃以下时,细乳化液或相应的聚丙烯酸丁酯/纳米SiO2复合乳胶能稳定分散.  相似文献   

15.
甲醇存在下St-BA-HEA体系的无皂乳液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甲醇存在下 ,以苯乙烯 (St)和丙烯酸丁酯 (BA)为主单体、丙烯酸 -2 -羟乙酯(HEA)为功能单体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技术 ,合成了聚合物微球。考察了助溶剂甲醇的用量、引发剂用量 ,以及丙烯酸 -2 -羟乙酯的用量对聚合反应速率、乳胶粒的粒径及单分散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加入适量的甲醇可以加快聚合反应速率 ,增大乳胶粒的粒径 ,提高单分散性。另外 ,在一定量的甲醇存在下 ,增加引发剂以及丙烯酸-2 -羟乙酯的用量加快了反应速率 ,同时也使乳胶粒的粒径增大。  相似文献   

16.
以TDI、N2 1 0、DMPA为基本原料 ,三乙胺作中和剂 ,用丙酮法合成了水性聚氨酯乳胶 (WPU)。探讨三乙胺用量 (中和度 )对水性聚氨酯乳胶 (WPU)性能的影响。发现 :三乙胺用量增加 ,乳胶粒径减小 ,粘度增大 ,有利于乳胶稳定 ;乳胶膜的Tgs向低温移动 ,胶膜吸水率增大 ,抗张强度增大 ,断裂伸长度缩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聚合物乳胶粒子。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酯正丁酯(n-BMA)等单体进行共聚。研究了共聚合过程中,乳化剂浓度、引发剂等对聚合物乳液粒径大小、凝胶量等的影响,并利用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乳胶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核乳液聚合阶段乳化剂浓度增大,乳液粒子的粒径变小,引发剂用量对粒径及分布影响不大;TEM观察到核乳胶粒径大小及变化趋势与DLS测得的结果相一致,并且核乳胶粒子和核壳乳液粒子都呈规则的圆球状,分布均一;DLS测试核壳丙烯酸酯乳胶粒子粒径的变化呈逐渐增长的趋势;DSC测试发现制备的核壳粒子有2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验证了胶乳粒子核壳结构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姜彦  李彬  张洪文  王克敏 《中国塑料》2014,28(10):40-44
以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采用核壳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苯丙乳胶粒子。研究了不同含量β-环糊精(β-CD)对聚合体系反应过程及苯丙乳胶粒子性能的影响。动态光散射(DLS)数据显示,制备的乳胶粒子粒径小且分布窄,分布均匀,具有单分散性;接触角表明,乳胶膜的亲水性增强,表面能较改性前有所增加;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明,改性后乳胶粒子为核壳结构,粒径分布均匀,大小均一;当β-CD含量为5 %时,制得的苯丙乳液聚合物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合成一系列固含量42%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BA/MMA/AMA共聚物乳液,研究不同软/硬单体用量比对乳液黏度和乳胶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乳液乳胶粒径在60nm~270nm范围内,呈宽分散分布状态。当BA/MMA 60/40时,乳液黏度较低,而当BA/MMA 60/40时,乳液黏度急剧增加,随着乳液中软硬单体比例的不同,乳液粒径分布状态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0.
对核壳结构聚合物乳液乳胶粒的粒径及其分布进行了测试,并与同一聚合物体系的其它乳液加以比较、分析,得出其粒径最小、分布最均匀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