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磷石膏胶凝活性差,阻碍了它在建材领域的大宗消纳。本文通过研究碱激发预处理后磷石膏物相和微观结构,以及用其制备高掺量免烧建材的抗压强度、物相和微观结构,从而获得磷石膏制备高掺量、高抗压强度免烧建材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100 g磷石膏,碱激发剂为100 mL,在室温下预处理24 h后,磷石膏主晶相CaSO4·2H2O的晶粒变小,结晶度降低,通过观察微观结构发现硫酸钙颗粒变大,细小颗粒量大幅降低,从而提高了其胶凝活性。当磷石膏掺入量为80%(质量分数)时,与未处理磷石膏相比,所制备的免烧建材保养7 d、28 d和浸水后的抗压强度均明显提高,分别为13.79 MPa、18.22 MPa和11.44 MPa,其微观形貌显示硫酸钙颗粒间没明显边界,几乎融为一体,致密度极高,对材料强度的增加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2.
以ISLEC软件模拟计算了新疆玛纳斯湖晶间卤水20 ℃自然蒸发的结晶路线,以模拟计算的结果指导在室内进行了自然蒸发实验,得出了与模拟计算一致的玛纳斯湖自然蒸发结晶路线。并研究了蒸发过程中硼、锂等微量元素的富集和分布规律。玛纳斯湖水室内自然蒸发时的结晶路线:①CaSO4·2H2O+NaCl;②CaSO4·2H2O+NaCl+MgSO4·6H2O;③NaCl+MgSO4·6H2O+KCl(少量)+KCl·MgCl2·6H2O;④NaCl+MgSO4·6H2O+KCl·MgCl2·6H2O+MgCl2·6H2O。ISLEC计算得到的光卤石矿中KCl的品位为14.24%,实验得到的光卤石矿中KCl的品位为10.59%。同时,蒸发过程中硼、锂未以固相形式析出,一直富集于卤水中,至蒸发结束约富集16倍,w(B2O3)约为1%,Li+约100 mg/L。依据自然蒸发结果,给出了湖水开发利用的建议,即先经过冬季冻硝脱硫再进行盐田晒卤以获取高品质的光卤石矿。  相似文献   

3.
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开展了323.2 K时三元体系NH4Cl+MgCl2+H2O的相平衡研究,测定了平衡固液相组成及密度,并绘制了该三元体系相图。研究发现:该体系323.2 K时有复盐NH4Cl·MgCl2·6H2O生成,相图包含2个共饱点(F1F2)、3条单变量曲线(AF1F1F2F2B)、3个结晶区(NH4Cl、MgCl2·6H2O、NH4Cl·MgCl2·6H2O)。对比该体系273.2、298.2、323.2 K时的相图可知:随着温度升高,NH4Cl和MgCl2·6H2O结晶区变小,NH4Cl·MgCl2·6H2O结晶区变大,同时NH4Cl·MgCl2·6H2O由不相称复盐转变为相称复盐,对应的不相称共饱点转变为相称共饱点。  相似文献   

4.
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对保护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磷石膏中的磷、氟、二氧化硅等杂质影响其利用。针对云南磷石膏中二氧化硅含量高的问题,采用正浮选工艺开展了磷石膏提质降杂的实验研究。通过单因素条件实验获得了合适的工艺参数:浮选温度为15 ℃、矿浆pH为2、十二胺用量为300 g/t。在此条件下,进行了“一粗二精”的正浮选开路流程实验,获得了二水石膏(CaSO4·2H2O)质量分数为97.5%、二氧化硅质量分数为1.17%的精矿,所得精矿达到了GB/T 23456—2018《磷石膏》一级品指标的要求;二水石膏回收率为98.58%、二氧化硅去除率为92.23%。通过正浮选不仅成功实现了二水石膏和二氧化硅的有效分离,而且磷石膏中的水溶磷和水溶氟也得到了有效去除,从而提高了磷石膏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夏强  廖小刚  李纲 《无机盐工业》2021,53(10):119-124
采用简单的化学浴沉积法(CBD)制备出水合氢氧化镍[Ni(OH)2·0.75H2O]粉体。该粉体具有微/纳构造特征,整体呈现出无规则微米级颗粒状形貌,由纳米片自组装而成。考察了水合氢氧化镍作为催化剂活化单过硫酸氢钾(PMS)降解亚甲基蓝(MB)溶液的性能。结果表明,Ni(OH)2·0.75H2O/PMS 复合体系具有良好的降解MB溶液的能力,其对MB的降解率可达84.33%;而相同条件下Ni(OH)2·0.75H2O或PMS单一体系对MB的降解率仅为9.46%和21.19%。MB 溶液的降解率随反应体系中PMS用量的增加而提高,随MB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先增加而后维持不变。Ni(OH)2/PMS体系中引入C2O42-或PO43-阴离子会抑制MB溶液的降解,抑制率分别为65.77%和16.44%,但NO3-的引入对MB的降解无抑制。自由基俘获结果证实,·SO4-是参与直接氧化降解MB的主要活性中间体;动力学分析表明氢氧化镍催化活化PMS降解MB溶液的反应为二级反应,其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5.39 L/(mmol·min)。  相似文献   

6.
以Zr(NO3)4·5H2O和Na2SiO3·9H2O为原料,利用共沉淀法制备前驱体,浸渍添加稀土Ce和La,一定温度焙烧后制得掺杂稀土S2O82-/ZrO2-SiO2固体超强酸。通过XRD、FT-IR和SE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硬脂酸的酯化合成反应为探针,考察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率。结果表明,相对于未改性的S2O82-/ZrO2-SiO2催化剂,添加了Ce或La的固体超强酸酯化催化活性及重复使用性能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熟石膏陈化过程中无水石膏(AⅢ-CaSO4)与水蒸气的反应机理以及二水石膏(CaSO4·2H2O)的脱水机理。首先介绍了熟石膏陈化过程的基本原理,然后讲解了熟石膏陈化过程中水蒸气在AⅢ-CaSO4上的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其后描述了熟石膏陈化过程中CaSO4·2H2O晶体的脱水行为与脱水动力学,最后提到了CaSO4·2H2O、CaSO4·0.5H2O、AⅢ-CaSO4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8.
CO2加氢制甲醇既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温升高问题,也能促进CO2的资源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对Cu-Zn-Al水滑石(CZA-LDH)开展改性研究,以Cu(NO3)2·3H2O、Zn(NO3)2·6H2O和Al(NO3)3·9H2O为原料,以NaOH和NaCO3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ZA-LDH,并在制备过程中引入聚乙二醇(PE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三乙醇胺(TEA),焙烧后得到4组催化剂。XRD、FT-IR、N2吸附-脱附、SEM表征结果及催化性能测试数据表明,引入TEA的CZA-LDH焙烧后得到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ZA-LDO-TEA)表现出最优的性能。这是因为TEA 能够破坏表面晶体结构,促进催化剂中CuO组分的还原,提高了 CO2的化学吸附能力,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CO2转化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和沉淀两步合成法制备AgBr/Zn3(OH)2V2O7·2H2O催化剂,研究其在可见光下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性能,并考察催化剂用量、亚甲基蓝溶液初始浓度、pH值以及盐浓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评价AgBr/Zn3(OH)2V2O7·2H2O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前驱液pH为10、120 ℃水热10 h、Ag与Br物质的量比为0.20条件下制备的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反应120 min后,1.0 g·L-1的催化剂对10 mg·L-1的亚甲基蓝溶液脱色率达到85.2%。NaCl对亚甲基蓝的降解起抑制作用,Na2SO4对亚甲基蓝的降解起促进作用。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光照120 min后的亚甲基蓝溶液脱色率可达66.4%。催化剂对不同初始浓度亚甲基蓝溶液的光催化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以半水硫酸钙为原料、草酸钠为稳定剂,在反应温度为100 ℃、反应时间为20 min条件下,考察添加草酸钠对于半水硫酸钙保持稳定性的影响。采用XRD、TG和离子束切割晶体结合SEM-Mapping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草酸钠添加量的增加,半水硫酸钙稳定时间不断延长,在草酸钠添加量(质量分数)为2.5%时,半水硫酸钙稳定时间最长,达到120 min。表征结果证明了CaC2O4·H2O完全包覆半水硫酸钙,其作用机制是由于草酸钠在水中电离出C2O42-与Ca2+发生沉淀反应,在半水硫酸钙表面生成CaC2O4·H2O沉淀,从而提高了半水硫酸钙在水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从以磷酸三丁酯(TBP)为主的萃取相中反萃取磷酸的过程,考察了一步法流程(以硫酸溶液通过沉淀反应去除磷酸萃取有机相中氯化钙的同时反萃取磷酸)以及二步法流程(先以硫酸沉淀反应去除氯化钙,后用去离子水反萃取磷酸)所得的反萃磷酸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一步法时,反萃取磷酸的品质受到硫酸钙溶解平衡的影响,钙含量较高;而采用二步法时,反萃磷酸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可降低至0.002 7%以下,n(磷酸)/n(钙离子)提升了65倍以上,但有机相中磷酸的洗损为20%左右;利用聚焦光反射测量技术(FBRM)对洗涤过程中硫酸钙在有机相中的结晶过程进行了在线监测,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副产硫酸钙的晶体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洗涤10 min时,体系中的Ca2+生成半水石膏(CaSO4·0.5H2O)。计算表明,该盐酸法磷酸工艺洗涤过程中副产石膏值(以二水硫酸钙计)仅为二水硫酸法的8.7%,显著降低了湿法磷酸过程中的石膏处理量。  相似文献   

12.
水合硝酸镁是红土镍矿硝酸湿法冶金工艺中产生的副产品,其资源化利用是决定湿法冶金工艺绿色化工艺链条贯通的关键环节之一。水合硝酸镁热解生产氧化镁是其资源化利用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为此,以稳定的硝酸镁水合物——六水硝酸镁为实验物料,采用热重分析(TG-DTG)、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其热解基本过程,旨在为水合硝酸镁资源化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水合硝酸镁热解过程可以分为脱水和分解两个阶段:脱水阶段,六水硝酸镁在68~170 ℃失去4个结晶水生成二水硝酸镁,二水硝酸镁在170~389 ℃失去2个结晶水生成无水硝酸镁;分解阶段,无水硝酸镁在389~510 ℃分解生成氧化镁、二氧化氮和氧气。六水硝酸镁热解过程是一个吸热反应,其反应热约为940.50 J/g。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Na2S2O3·5H2O存在的过冷度过大导致不结晶的问题,提高复合相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并抑制相分离现象,以CaSO4和1-萘酚(C10H8O)为成核剂;聚丙烯酸钠(PAAS)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增稠剂进行改良,通过步冷曲线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复合相变材料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加入质量分数为1%和5%的CaSO4、0.5%和3%的C10H8O对Na2S2O3·5H2O有较好的成核作用。萘酚体系在加入增稠剂后降温冷却时不出现结晶现象。对于CaSO4体系,增稠剂PAAS效果优于CMC,Na2S2O3·5H2O+1%CaSO4+2%PAAS复合材料相变温度47.7℃,相变潜热为200.4J/g;Na2S2O3·5H2O+5%CaSO4+2%PAAS复合材料相变温度48.2℃,相变潜热为213.4J/g;经过100次高低温循环后,1%CaSO4的复合材料相变温度47.6℃,相变潜热为192.4J/g,相较循环前相变潜热降低了3.99%。5%CaSO4的复合材料相变温度47.8℃,相变潜热211.2J/g,相比循环前下降1.03%。5% CaSO4体系较优于1% CaSO4体系,循环前后潜热值、相变温度变化不大,循环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将SiO2负载的钛硅分子筛(TS-1/SiO2)用四丙基氢氧化铵和氨水混合溶液处理并用于催化丙烯环氧化制环氧丙烷反应。结果表明,混合溶液处理的钛硅分子筛比用四丙基氢氧化铵或氨水单独处理的样品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随着混合碱中氨水浓度从0.01 mol·L-1增加到0.03 mol·L-1,附着在分子筛表面的二氧化硅载体消失,可能被溶解并再结晶到分子筛表面。同时,在此溶解再结晶过程中,分子筛内部产生许多介孔,使其催化性能显著提升,而二氧化硅表面酸性位被消除。四丙基氢氧化铵和氨水协同作用产生大的介孔,有利于高分子量副产物扩散出催化剂粒子,导致催化剂稳定性明显提升而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5.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of calcium leachi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the long-term durability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four different systems (C3S, C3S+C3A+CaSO4·2H2O, C3S+C4AF+CaSO4·2H2O, and Portland cement) were prepared, mixed with water, and cured for several weeks. Four percentages of calcium carbonate addition (0%, 5%, 10%, and 20%) were us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se systems. In all cases, the water/solid ratio was fixed at 0.5. At the end of the curing period, 1-mm thick samples were cut and immersed in distilled water. The kinetics of degradation was assessed b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analysis after 10, 20, 40, and 90 days of immersion. The volumetric stability was also followed by length-change measurements. Test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 that the mechanisms of leaching ar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ystem, in particular by the calcium carbonate con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