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碱、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下,三元复合驱驱替效果显著提升,对各类剩余油的动用效果也明显增强。通过室内微观驱替实验,使用一种弱碱三元复合驱体系对水驱后形成的簇状、柱状、盲端状、油滴状和膜状5类剩余油类型进行驱替机理分析。研究表明:在三元复合驱体系内,碱有利于生成具有表面活性剂性质的物质、溶解界面膜、改变岩石润湿性、充当“牺牲剂”;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变油水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浸润性;聚合物起到降低驱替剂与原油的流度比、增大驱替剂黏度、增大驱替压力的作用。在该体系的作用下,水驱后难以被动用的剩余油驱替效果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
为阐述三元复合剂在砾岩亲水油藏中驱油机理,利用砾岩亲水微观孔隙刻蚀模型,对新疆油田某砾岩油藏三元复合剂驱替剩余油的微观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在砾岩亲水微观模型中的驱替机理主要为小油滴启动、大油滴变形重新运移、剥蚀及乳化现象,同时存在桥接和拉丝现象。三元复合驱在砾岩油藏中能够提高洗油效率和增大波及体积,是砾岩油藏继续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牛佳  孙丽艳  董驰  宋立甲  贾林 《当代化工》2021,50(8):1802-1805
海上稠油油田在聚驱之后仍然会有很大一部分剩余油,而聚合物和表活剂组成的二元复合体系用来驱替聚驱后残留剩余油效果显著,为了在微观和宏观上进一步研究二元复合体系是如何动用聚驱后的剩余油,采取微观可视化实验、4层非均质岩心驱替实验、二维平面非均质岩心的驱油实验进行研究,通过结果分析得出二元复合体系可以有效地驱替簇状、柱状剩余油以及附着在岩壁表面的膜状剩余油,并且二元复合体系与油产生超低界面张力,其会动用一部分水驱和聚驱已波及到但无法采出的残余油,进而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海外AX高温高盐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对甜菜碱型和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评价了其界面性能及乳化稳定性,并研究了微观驱油机理及其采收率。结果表明,XBS+AES表活剂复配体系(复配比为1∶1)在质量分数为0.03%到0.2%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在质量分数0.4%以上具有良好的乳化稳定性。针对低界面和良好乳化稳定性的两种体系分别进行微观驱替实验,研究发现在低界面张力下,微观剩余油易于拉成油丝,形成油包水乳状液;在良好乳化稳定性作用下,易于将微观剩余油剥离为小油滴,使其重新动用,从而提高采收率。最后通过宏观岩心驱油实验发现,质量分数为0.1%的XBS+AES表活剂复配体系提高采收率9.4%,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油田分析中常见的三种化学驱油体系的微观驱油机理进行了探讨和介绍,对于化学驱油中的非均质油藏的适应性能进行了相关的评价分析,基于常用的波驱贡献比分析法在现场调研中,以微观模拟驱油实验为依据,在不同湿润条件、非均质条件和不同的驱替条件下进行了针对性的化学驱油的微观机理研究。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调整性,可为后续的化学驱油体系的评价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渤海油田两种典型的水溶性稠油降黏剂为对象,包括小分子表面活性剂SR和高分子ZK,通过填砂管驱替实验,研究了温度、盐度和渗透率对于它们驱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ZK的驱油效果优于SR;温度升高、盐度升高和渗透率降低不利于两种降黏剂驱油效果的提升。通过界面张力测试、降黏性能测定、溶液表观黏度测定、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探讨了温度和渗透率影响降黏剂驱油效果的原因。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促使体系界面张力升高、降黏性能下降、溶液表观黏度降低,不利于降黏剂提升洗油效果和扩大波及范围。微观驱替实验结果表明,ZK在不同渗透率下均具有更好的波及效果;在低渗条件下,形成的乳状液滴尺寸小,不利于调整吸水剖面。  相似文献   

7.
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微观孔隙结构、润湿性、黏土矿物、沉积微相、驱替压力和注入倍数的共同影响。亲水和亲油模型的水驱油机理不同进而造成水驱油效果的差异,同时粘土矿物含量及其存在形式也会对水驱油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同时解决低渗透油藏面临注入困难和储层非均质性强的问题,基于表面活性剂的降压增注原理和乳化调驱机理,探讨了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在低渗透油藏的应用可行性。实验选取乳化能力不同,其余性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改变润湿性能力、吸附性能)相同的两种表面活性剂,通过室内洗油实验、岩心注入实验和驱油实验,评价了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性能和低渗透条件下乳状液深部调驱性能,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乳化能力不同的两种表面活性剂具有相近的洗油能力;乳化能力强的表面活性剂在岩心中驱替原油的过程中会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体系,这会降低表面活性剂的降压增注效果,但却可以起到深部调驱作用,可有效提升驱油剂的波及范围,提升低渗透油藏原油采收率。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的筛选,需综合考虑提高采收率效果及降压增注性能,根据油藏实际情况选取性能不同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试验,对鄂尔多斯盆地薛岔地区长6储层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具较强的非均质性,较差的物性,实验模型有均匀、指状、网状三种主要驱替类型。储层水驱动用程度差,通过油膜、卡断和绕流形成残余油。良好的孔喉分选性,形成了发育较好的孔隙,减少了残余油的形成机会。驱油机理和剩余油分布特征因为岩石颗粒表面润湿性的不同而有差别。  相似文献   

10.
化学降粘能有效降低稠油粘度,提高油井产量,具有不动管柱、低成本生产等优点,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研制了新型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对该体系的降粘性能、油砂洗油性能以及单管岩心驱油效果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降粘剂体系对胜利油田不同区块稠油的降粘率均在95%以上,且具有良好的油砂洗油性能,对不同油藏稠油的油砂洗油率达91%以上,可提高单管岩心驱替效率14.29%。稠油化学降粘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进行了规模化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渤海水驱稠油油田水驱开发矛盾突出,进行了定位封堵与强化冷采组合技术研究。以黏度、分子聚集态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了定位封窜剂和冷采剂的基本性能评价,开展了增油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定位封窜剂成胶效果受黏土矿物和原油的影响较小,较聚合物凝胶具有整体均匀无孔隙结构的微观聚集态,冷采剂黏度低,受黏土矿物影响较小,降黏率97%以上。随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和原油黏度的降低,不同注入体系的最终采收率均增大,与单一常规聚合物凝胶、定位封窜剂、冷采剂体系和"常规聚合物凝胶+冷采剂"组合技术作用效果相比,"定位封窜剂+冷采剂"组合技术增油效果最好,采收率增值最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光刻玻璃微观模型观察聚驱后HD-I和HB-BI两种聚表剂驱油过程,分析研究两种聚表剂的驱油机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可以看出HD-I聚表剂总的驱替机理是首先发挥调剖作用,从而扩大波及体积。通过粘弹性展现洗油效率,有效降低流度比,拉断拖拽油滴聚并形成柱状大油滴,从分流通道流入主流通道,沿着主流通道被采出。HB-BI聚表剂表现出更好的粘弹性,更容易携带、拖拽出残留在孔道中的油滴,与HD-I相比有更强的洗油效率,但是在扩大波及体积上的能力却稍微弱于HD-I聚表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措施,以大庆北一区断东为实验平台,以采收率、含水率和注入压力为评价指标,在恒速条件下开展了聚合物驱后SMG调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增油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SMG可以在聚驱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由于SMG的表观粘度低,在微观上表现为封堵大孔道的同时,对小孔道内的剩余油进行有效地驱替,在宏观上,高渗透层的流动阻力增加,导致分散体系中的水进入中低渗透层有效地驱替剩余油。  相似文献   

14.
通过自助设计研制的微观可视化规则模型,利用微观驱替装置对水驱过程中剩余油形态及流动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和分析,并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考察水驱驱油效果,研究配位数对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对采收率的影响规律,并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微观剩余油规律数值模拟配位数为4的水驱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分布形态为柱状剩余油和膜状剩余油两种形态,配位数越大,驱替效果越好,剩余油所占孔隙比例越小,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剩余油分布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化学体系可以弥补热水在低温下驱替效率差的问题,与热水起到协同作用大幅度提高稠油油藏的采收率。评价了两亲降黏剂DN的微观形态、界面性能等,研究了浓度、温度和水油比对体系降黏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长岩芯驱替实验明确了热水与DN协同提高采收率的效果。结果表明,DN降黏剂兼具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可以有效分散、拆解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当其浓度为1 500 mg?L?1、体系水油比为6:4时可以获得最佳的降黏效果;温度升高,热水化学驱最终采收率增大,但是提高采收率幅度降低,降黏剂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比降低。115℃时热水化学体系的总采收率最高,55℃时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油品酸碱度、岩心黏土含量以及黏土矿物组成对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并在水驱测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pH值、界面张力以及润湿性测试,结合多因素分析了低矿化度水驱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黏土矿物是该方法提高采收率的必要条件,酸性原油条件更适合采用该方法,蒙脱石占优的岩心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最好;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主要为,产出水的pH值增大,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润湿角减小;综合来看,在离子交换以及颗粒溶解运移的作用下,低矿化度水驱能够提高驱替过程中的洗油效率,进而提高区块整体的动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唐磊  郑祖号  陈科  何伟  张旭东  张露  张伟 《当代化工》2021,50(10):2490-2494
油水相对渗透率对注水开发油藏后期进行提液稳产具有决定性作用.选取渤海油田某区块物性相近的天然岩心,测定不同压力梯度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利用玻璃刻蚀技术研究了不同压力梯度下剩余油形态变化特征,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压力梯度影响油水相渗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该地区储层相渗曲线形态是典型的水相"上凹"型,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相渗曲线整体右移,残余油饱和度降低,两相共流区扩大,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大;在低驱替压力梯度下,剩余油以连片状为主,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连片状剩余油比例逐渐下降,油膜状比例升高,油滴状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赋存状态不同,在低含水期,剩余油以连片状为主,随着水驱的深入,不同类型剩余油发生转化.  相似文献   

18.
低渗透油藏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很大的注入压力,造成驱替液注入困难,而且油藏压力难以保持平衡;加入润湿性反转剂的作用就是改变接触面界面张力,使得岩石的润湿性向有利于提高采收率的方向转变。在模拟低渗透油藏条件下完成了润湿性反转剂溶液驱替实验,得出结论:岩石润湿性朝特定方向转变后,注入压力降低,可有效提高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继香  高鲜花 《应用化工》2011,40(6):940-944
针对低渗油藏渗流阻力大、注水压力高及水驱采收率偏低的问题,通过性能评价,优选一种适合该类油藏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以研制的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GJ剂)为主剂,其它表面活性剂为助剂,分别考察其油水界面张力、润湿性、防膨性、洗油效率、驱油效率。结果表明,GJ+YJ体系与原油界面张力为6.15×10-3mN/m,该体系可使油湿岩片接触角由76.80°降低至48.83°,防膨率达66.63%,洗油效率为61.28%,驱油效率提高11.80%。因此,GJ+YJ体系在低渗油藏改善水驱效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石亚琛  戈薇娜  孙超  李进 《当代化工》2016,(12):2852-2855
针对传统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等驱油体系在中后期油田开采中采油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高效空气泡沫驱驱油技术。为验证高效泡沫驱的驱油效果,以延长油田1#地质条件为背景,探讨不同起泡剂浓度、矿化度下对空气泡沫驱的性能影响,从而筛选出空气泡沫驱的最优综合性能,通过驱替实验,对高效泡沫驱驱油机理进行观察。最后通过封堵能力评价验证了空气泡沫驱的性能与驱油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