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邯钢炼焦原料煤研究了瘦煤、贫瘦煤和无烟煤不同粒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规律;采用气孔率、SEM扫描电镜分析了所得焦炭的孔结构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从机理上分析了高变质程度煤粒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不同粉碎粒度瘦煤的配煤炼焦实验结果表明,瘦煤粒度<0.2mm时,焦炭的M40提高3%,CSR提高7%.当用无烟煤替代5%的瘦煤(粒度<0.2mm)后,无烟煤粒度的变化对焦炭的热性能影响不大,但相对于空白实验的CSR来说要有所提高,且无烟煤粒度<0.5mm时,焦炭的M40提高3%.贫瘦煤替代5%瘦煤的配煤炼焦实验结果表明,贫瘦煤粒度<3mm时,焦炭质量劣化,但贫瘦煤粉碎到<1mm时,不仅能保证焦炭质量,而且CSR提高5%.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焦炭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采用陕北地区常见的气煤、肥煤、东风煤进行单独炼焦,分析3种煤单独炼焦时生成的焦炭质量。在此基础上将3种煤按不同比例配煤炼焦,分析不同配比下焦炭质量的变化,研究最佳配煤方案。结果表明:气煤单独炼焦所得焦炭质量差,但配入气煤可增加产气率和焦饼收缩度;肥煤是优质炼焦煤,但单独炼焦所得焦炭气孔率高,需配煤以改善焦炭质量;东风煤无法单独炼焦,但少量配入可增加焦炭强度,减少优质炼焦煤用量。气煤、肥煤、东风煤质量比为1∶6∶3时,焦炭质量最好,孔隙小,无缝隙和绽边,色泽为银灰色,无海绵体,部分熔合;配煤胶质层最大厚度Y=20.4 mm,最终收缩度X=7.2 mm。  相似文献   

3.
在无焦煤的炼焦条件下,将徐州气煤和枣庄肥煤两种煤混合,以此混煤为基础煤料,添加不同粒度的焦粉、瘦煤、无烟煤进行坩埚焦炼焦实验,对所炼制的坩埚焦进行焦炭光学组织、焦炭显微强度和结构强度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添加惰性物使焦炭的各向异性指数(OTI)增大,I+Mf+FF减小;3种惰性物中,添加焦粉对提高焦炭显微强度和结构强度效果最好;惰性物的粒度越小,提高焦炭质量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对2种气煤不同粒级下参与配煤炼焦后的焦炭显微结构和焦炭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煤的性质与粒度不同时成焦发生的界面反应激烈程度不同,其结果影响焦炭热性能.气煤的粒度越小,界面接触面积越大,界面反应越激烈.气煤中活性组分含量越高,界面反应越激烈.  相似文献   

5.
为扩大炼焦煤资源,降低配煤成本,采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渭北煤田西部矿区10号煤层的中高硫瘦煤为试验煤样,分析了煤样基本性质,说明其具有高硫、低灰的特点,黏结指数和胶质层厚度较一般瘦煤高,活惰比接近2,黏结性和结焦性较好。通过中高硫瘦煤单独成焦试验、煤岩学模拟配煤、工业焦炉炼焦试验,验证中高硫瘦煤配煤炼焦的可行性,确定中高硫瘦煤配煤炼焦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中高硫瘦煤配煤炼焦可行,应尽量控制中高硫瘦煤配入量在10%以下,多配入强黏结性煤,以提高焦炭的热态强度。中高硫瘦煤配煤炼焦工业应用表明:配入中高硫瘦煤3%~7%可生产出质量合格的焦炭,扩大了炼焦用煤范围,降低了配煤成本。  相似文献   

6.
《煤化工》2016,(5)
为开发较高比例无烟煤参与配煤炼焦的技术,研究了无烟煤配比为12%时,无烟煤合适的粒度控制范围及结焦机理,通过不同粒度无烟煤参与配煤炼焦试验,得出无烟煤的粒度对其参与配煤炼焦所得焦炭的冷热态强度均有明显影响。随着无烟煤粒度增大,焦炭光学组织中大于300μm的惰性组分增多,焦炭冷热态强度呈下降趋势,这些大尺寸惰性组分周围基本无其他组分包裹,形成明显裂纹;用12%的无烟煤替代瘦煤,无烟煤粒度小于0.3 mm时,焦炭冷热态强度保持稳定。试验得出:无烟煤较高比例参与配煤炼焦的最佳粒度为小于0.3 mm。  相似文献   

7.
采用4种常规炼焦煤,在不同配比及堆密度下进行配煤炼焦实验,利用不同测试手段,对所得焦炭界面结合强度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配煤炼焦过程中,当堆密度不变时,随着配煤中黏结性组分含量的提高,焦炭界面结合强度有增加的趋势;当肥煤和焦煤分别与瘦煤和气煤配合炼焦配比不变时,随着堆密度的提高,焦炭界面结合强度有增加的趋势;当堆密度为0.95 g/cm3、焦煤与气煤按4:6配煤炼焦时,所得焦炭界面结合强度BSSI达到最高值76.36%。  相似文献   

8.
采用2kg试验焦炉对新疆6种单种煤及其4种配合煤分别进行了顶装和捣固炼焦,考察了2种情况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捣固炼焦增加了堆密度,改善了黏结性,进而提高了焦炭质量,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可多配入气煤、瘦煤和贫煤等弱黏煤。  相似文献   

9.
捣固炼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捣同炼焦配煤与焦炭质量的关系及捣固强度与配煤的关联性.指出:焦炭质量的基础是配煤质量,不会因煤准备和炼焦工艺等有根本性的改变;捣固炼焦可多用低变质程度,高挥发分气煤类的炼焦煤生产出一定质量的焦炭;捣同炼焦配煤适当增加黏结性配煤比例可提高焦炭质量,但用接近顶装焦炉的配煤进行捣固炼焦将丧失其优势并引发问题.捣固焦炉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气煤配用量对焦炭质量的影响,通过来自不同产地4种气煤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检测并将气煤按一定比例进行配煤炼焦实验,考察了其变质程度、基式流动度及碱度催化指数对焦炭热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气煤的变质程度及基式流动度特征指标对焦炭热态性能影响较大,碱度催化指数影响次之。为炼焦配煤选择气煤品种和制定配煤比例提供了技术依据,对实际生产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鹏  李英华 《煤炭转化》1992,15(2):8-14
中国煤样库贮存有一套煤样,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共29个,其中包括一些富镜质组、富惰性组煤和炼焦煤。这些煤样根据煤阶和地质年代以及不同地域分布加以采集,并附有煤质分析数据。每个煤样采集250kg,经过破碎加工成<13mm及<6mm样品,用充氮或其他贮存方武分别贮存。一些标准值煤样和试验时的专用煤(参考物质)和粘结指数专用无烟煤等,亦贮存在本煤样库內。本文还介绍了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煤样库及其他几个煤样库的建库特点。为了便于比较并找出差距,文内还以APCSP为例,介绍其煤样采集、运输、加工、包装、贮存及分析定位方法等情况。  相似文献   

12.
列举了某钢厂引进的澳大利亚几个矿点焦煤,按国内常用煤炭工业指标以及煤岩指标应划为优质焦煤,将其简单按优质焦煤配用,配用效果并不理想.通过膨胀度、流动度及焦炭显微结构分析,发现其与国内优质焦煤存在较大差异,将其进行优化配用,焦炭质量得以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煤炭及煤炭洁净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煤炭储量、产量在一次能源中都占主导地位。分布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煤品种多,高硫难洗煤多,应用面广,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列举了中国洁净煤利用技术各领域的情况与现状,指出目前与先进国家之间的主要差距是在规模与成熟程度上。建议从实际出发“因煤制宜”、“因用户制宜”发展中国的洁净煤技术,在今后发展中应注意加强国际合作,重点在抓住主要用户,关键技术及成熟技术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介绍SE-东方炉粉煤气化技术工艺特点及其在扬子石化千吨级工业示范装置的运行情况。3个高灰熔点、高灰分煤种的气化运行结果表明,该气化炉不仅气化性能指标良好,且煤种适应性强,气化炉耐高温性能优良,尤其适用于高灰熔点煤的清洁高效气化。  相似文献   

15.
介绍某大型煤化工项目输煤系统设计情况,针对其特点,合理制定输煤系统方案,指出化工和电力行业设计规范及行业习惯的不同之处,供类似项目设计时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煤焦油和煤沥青的净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热过滤法和减压蒸馏法净化煤沥青的特点,研究了粗滤和粗滤,循环过滤,滤材孔径和助滤剂粒径对净化效果的影响,及其对原材料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粗滤和精滤两步进行,循环过滤有利于沥青的净化,滤材和助滤剂孔径和粒径越小,净化效果越好,但是对喹啉不溶物太多的肝,用数微米孔径的滤材难于净化。  相似文献   

17.
洁净煤技术中的煤岩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凡桂 《煤炭转化》1995,18(3):7-12
本文简要讨论了洁净煤技术中的煤岩学问题,就燃烧、煤预备中煤岩学的应用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煤化程度煤样的镜质组反射率测定和X衍射等实验,引入煤化度p的概念,对煤的化学成分及微晶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煤化度p随煤化程度的升高呈阶段性演化特征,并能规律地反映煤演化过程中成分结构的变化,表明煤化度是表征烟煤阶段煤化程度的可靠指标;在中低煤化程度阶段,煤岩组分是影响煤化度的主要因素:丝炭具有一定的微晶结构,镜煤微晶化程度较低,而树脂煤结构不能用煤化度来描述.  相似文献   

19.
大同侏罗纪10—11#煤煤质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向飞  李文华 《煤炭转化》2001,24(4):21-23,70
研究了大同10-11#煤的变质程度和煤岩特征,指出高含量的丝质组是大同10-11#煤最主要的煤岩特征,分析了大同10-11#煤煤类、化学和工艺性质与其沉积环境和变质程度的关系,探讨了大同10-11#煤煤质特征及其成因因素,提出了煤炭分选技术是扩大大同煤利用途径的有效手段,为大同煤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动力燃料,也是我国大气、水质、陆地等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为此,发展我国“洁净煤技术”热在必行。煤焦油是“洁净煤技术”的中间产物之一,也是宝贵的煤化工资源。我国目前煤焦油加工深度及利用广度都落后于世界水平。本文呼吁应对此加以重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