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嘉兴市某水厂砂滤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紫外协同次氯酸钠对其进行消毒处理。结果表明,组合消毒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次氯酸钠投加量1.60 mg/L,HRT 50 min。相比单独次氯酸钠消毒,组合消毒工艺的次氯酸钠投加量减少18%,包括三卤甲烷、卤乙酸在内的5种消毒副产物(DBPs)总量减少44%。该组合消毒工艺实现了高效消毒和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二次供水成为城市居民供水主要途径之一。试验拟采用消毒剂次氯酸钠进行二次供水水质消毒试验研究。研究了消毒剂浓度、水质变化及水泵启动水位等因素对余氯衰减及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产生量与氯化消毒的各条件有关。当水中CODMn小于3.0 mg/L,氨氮质量浓度小于0.5 mg/L且6.5相似文献   

3.
采用次氯酸钠对城市污水厂二级生物处理出水进行消毒试验,从氨氮浓度、pH、消毒时间、水温这4个方面,分析其对次氯酸钠消毒效果的影响。当氨氮浓度≤0.2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15 mg/L;氨氮浓度为0.2~0.4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8 mg/L;氨氮浓度约0.6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6 mg/L;氨氮浓度为0.8~1.2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5 mg/L。当pH值为5. 0~6.0时,10 mg/L的次氯酸钠投加量即可使出水达标,若pH值为8.0~9.0时,必须加大次氯酸钠的投加量至15 mg/L。冬季气温较低时,尾水消毒要考虑延长消毒接触时间。夏季水温较高,可以相应减少加氯量。一般消毒接触时间为15~30 min时消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以NaClO_3和盐酸之间的反应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产生的复合二氧化氯及其氯酸盐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研究发现:产生的复合二氧化氯在对饮用水消毒的过程中不产生氯酸盐,从复合二氧化氯进行消毒的自来水中检测出:氯酸盐消毒副产物来源于NaClO_3和盐酸反应中未反应完全的NaClO_3。未反应完全的NaClO_3是影响消毒水体中氯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其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或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反应残液随ClO_2和Cl_2一同进入水体,有效氯的投加浓度为2mg/L、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10min时,消毒水体中NaClO_3的含量超过0.7mg/L的国家标准;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30min以上,或反应温度为30℃以上时,消毒水体中NaClO_3的含量低于0.7mg/L的国家标准,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70min时,消毒水体中的NaClO_3含量最低,为0.019mg/L。  相似文献   

5.
以珠江水为原水,采用微絮凝-大梯度磁滤工艺和传统给水处理工艺对原水进行处理,比较两工艺对水中COD_(Mn)、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的去除效果;并以次氯酸钠对处理后的水进行消毒,研究大梯度磁滤技术对消毒剂的减量及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絮凝-大梯度磁滤工艺对水中COD_(Mn)、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的处理效果显著,去除率分别为61.6%、99.9%和94.4%,明显优于传统给水处理工艺;次氯酸钠的投加量为3 mg/L时能满足GB5749-2006消毒要求,传统工艺则需要4 mg/L;消毒2 h时三卤甲烷生成量为3.80μg/L,比传统工艺低0.66μg/L;微絮凝-大梯度磁滤工艺对减少消毒剂的投加和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控制起到很好作用。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南汇自来水厂从青草沙水库取水,原水加氯后在输送途中反应生成的消毒副产物(DBPs)使得原有处理技术和工艺难以达到上海市的新版地方标准DB31/T 1091—2018,为此,需要进行研究改进DBPs的控制方法和工艺。试验以水厂原水为研究对象,分析活性炭的吸附、多点加氯等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温度与消毒副产物产生的关系。研究发现,投加粉末活性炭15~20 mg/L后,三卤甲烷(THMs)的控制效果明显,即使加氯量达到3 mg/L,THMs也不超过0.15mg/L。多点加氯可以有效降低前期加氯造成的消毒副产物生成量,水温升高使得余氯量明显降低,从而影响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消毒后的水样中三氯甲烷浓度约为其他组分的一倍,控制三氯甲烷的生成是控制THMs的关键。本研究推荐采用添加粉末活性炭、控制水温夏天方法来削减南汇自来水厂出水中THMs的总量,研究也为自来水厂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提供了实操性的建议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某水库冰封期低温高藻水嗅味去除,同时降低消毒副产物生成势,比较了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次氯酸钠和臭氧四种预氧化剂在单独预氧化和预氧化混凝两个过程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预氧化混凝过程优于单独预氧化处理;综合考量浊度、UV254、嗅味感官评价、三卤甲烷生成势和卤乙酸生成势五项指标,臭氧有更好的控制效果,最佳投加量为1.0 mg/L;过氧化氢最佳投加量为2.0 mg/L,高锰酸钾最佳投加量在0.5 mg/L,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在1.0 mg/L。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城市管网部分二次供水设备出水余氯不足问题,文章以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作为补氯设备,研究次氯酸钠发生器在二次供水补氯中的应用,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项目采用有效氯产量为300 g/h的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作为补氯设备,选用地下半密闭结构的二次供水站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次氯酸钠发生器在二次供水补氯过程中存在的安全、自控和效果问题。首先,本设备采用蜂窝陶瓷载体负载贵金属Pt催化剂催化去除氢气,解决了运行过程中副产物氢气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结果表明,在预热温度为50℃的条件下,氢气去除率为100%,稳定运行后,氢气消解装置最终温度≤80℃。其次,在夏季高温天,二次供水站进水水温为36℃、余氯为0的条件下,设备开启高温运行模式,二次供水出水余氯为0.25~0.33 mg/L,末梢水余氯为0.09~0.16 mg/L,均满足消毒要求,同时制备的次氯酸钠溶液中副产物氯酸盐质量浓度为115~125 mg/L,投加到水体后并不会引起氯酸盐大幅波动。最后经过统计,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每千克有效氯盐耗为4.5 kg,电耗为5 kw·h。  相似文献   

9.
中置活性炭滤池采用不同消毒工艺进行试验,考察其对出水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情况。结果表明,预臭氧投加量过大可能导致消毒副产物超标。在预臭氧投加量为0.3 mg/L时,后续处理采用中置曝气活性炭滤池,在砂滤池前加氯,可保证出水消毒副产物满足要求。当耐氯性微型水生动物难以控制时,可采用后臭氧消毒,臭氧投加量在1.0mg/L内,同时砂滤池后投加氯辅助消毒,既能控制消毒副产物,又可保证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氯消毒工艺因易生成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被广泛关注,采用替代氯消毒工艺控制消毒副产物是目前的研究重点。该文以天津市某自来水厂滤后水为试验对象,采用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分析了不同投加量组合对消毒副产物(THMs,HAAs和亚氯酸盐)产量的控制情况。结果表明当二氧化氯投加量为0.10~0.50 mg/L、氯胺投加量为0.50~1.50 mg/L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电导检测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氯酸盐(Cl O3-)、亚氯酸盐(Cl O2-)、溴酸盐(Br O3-)、二氯乙酸(DCAA)和三氯乙酸(TCAA)含量的方法。采用Ion Pac AS23型阴离子分离柱,以0.8 mmol/L Na HCO3+4.5 mmol/L Na2CO3为淋洗液等度洗脱,流速为1.0m L/min,抑制型电导检测5种消毒副产物。它们的线性范围:0.01~1.0 mg/L,相关系数(R)范围:0.9995~0.9999,检出限:Cl O3-0.005 mg/L、Cl O2-0.002 mg/L、Br O3-0.005 mg/L、DCAA 0.016 mg/L、TCAA 0.054 mg/L,加标回收率:91.4%~103.8%,精密度:0.20%~2.53%。此方法操作简单,无需样品前处理,分析时间短,分离效果好,检出限低,灵敏度高,适用于饮用水中5种消毒副产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正> 污水生化处理站最简单廉价的消毒方法是氯化法,采用液氯或电解食盐溶液所得的次氯酸钠消毒。活性氯的设计投加量如下: 沉淀后污水—10mg/L; 生化处理站部分净化污水—5mg/L; 生化处理站完全净化污水—3mg/L。  相似文献   

13.
稳定型含氯消毒剂对饮用水消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稳定型含氯消毒剂的消毒特性及其在水中的稳定性。发现所用稳定型含氯消毒剂的消毒能力比次氯酸钠弱,但消毒作用持续时间长,在水中的半衰期长达9d,而次氯酸钠只有2h,经有效氯为2mg/L的稳定型含氯消毒剂消毒后的水,可在开放条件下抑菌时间长达12d,而次氯酸钠不到2d。稳定型含氯消毒剂可广泛应用于饮用水的消毒。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进行二次供水水质消毒试验研究,考察了ClO2投加量、氨氮、CODMn和pH对ClO2的衰减及氯酸盐和亚氯酸盐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并建立了氯酸盐(ClO3-)和亚氯酸盐(ClO2-)生成质量浓度的预测经验模型。结果表明,当原水CODMn<4.20 mg/L、氨氮的质量浓度<0.582 mg/L、pH在6.5~8.5、水中投加0.05mg/L的ClO2、HRT为48 h时,一定的液位降泵启动,消毒副产物在监测12 h内不超过GB 5749-2006的规定,并在水箱中基本检测不到微生物的存在。相同条件下,若ClO2投加量大于0.70 mg/L时,消毒副产物则可能超标。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臭氧和次氯酸钠对工业污水厂尾水的色度进行去除。结果表明,次氯酸钠的推荐投加量为60mg/L,色度的去除率约为75%;臭氧的推荐投加量为67 mg/L,色度的去除率约为90%。臭氧去除色度的反应适合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进行拟合。反应动力学方程为y=0.105x-0.0184,相关系数为0.9903,反应速率常数(k1)为0.105 min-1。经臭氧反应后,尾水中AOX浓度变化不大。采用次氯酸钠进行处理,尾水中AOX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使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次氯酸钠中氯酸盐、亚氯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毒逐渐成为趋势。但是次氯酸钠是次氯酸盐,含有次氯酸根离子ClO-,其中氯的氧化态为+1。次氯酸盐常以溶液态存在,不稳定,会发生歧化反应生成亚氯酸盐、氯酸盐和氯化物,且产生的亚氯酸盐、氯酸盐这两种消毒副产物存在某些毒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最常见的消毒方式是液氯和次氯酸钠消毒,比较二者消毒的优劣,建立离子色谱法来测定不同消毒剂下的亚氯酸盐、氯酸盐以及溴酸盐含量。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次氯酸钠消毒所产生消毒副产物的量高于液氯消毒,水源水中氯化物、溴化物的含量亦会影响出厂水中消毒副产物的量。  相似文献   

18.
利用次氯酸钠溶液的氧化作用对偶氮类染料弱酸性艳红B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弱酸性艳红B初始浓度、次氯酸钠投加量、反应时间对弱酸性艳红B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3.5 h,次氯酸钠投加量为0.8 mg/mL,弱酸性艳红B的质量浓度为40 mg/L条件下,弱酸性艳红B的脱色率可达96.12%,CODCr的去除率达87.94%,反应近似呈现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刘智峰 《杭州化工》2013,43(2):18-19,23
选用硫酸铝与次氯酸钠联合作用处理焦化废水,考察了投加量配比、pH值和温度三个因素对焦化废水中COD和NH3-N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最佳条件是:硫酸铝投加量为20 g/L,次氯酸钠投加量为90 mg/L,pH值为8,温度为30~40℃,此时色度和浊度明显减弱,COD的去除率可达到59.52%,NH3-N去除率可达到41.27%。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北碚区其中1家水厂滤后水为实验对象,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在保证消毒效果的情况下,测定不同二氧化氯投加浓度、不同消毒时间,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中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结果表明,枯水期耗氧量3.5mg/L,使用减去空白值的二氧化氯消毒,二氧化氯投加浓度2.0mg/L,消毒时间4~8 h;丰水期耗氧量3.2mg/L,使用未减去空白值的二氧化氯消毒,二氧化氯投加浓度0.5mg/L,消毒时间1~12h,能达到消毒效果,剩余二氧化氯浓度符合国标,亚氯酸盐浓度、氯酸盐浓度在国标范围内生成最少。但由于影响二氧化氯溶液浓度的因素较多,为保证居民饮水安全,建议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水质情况,可适当调整二氧化氯投加浓度±0.5mg/L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