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研究区9口井23块储层样品进行包裹体分析,依据不同类型烃类包裹体产状、丰度、气液比大小、地球化学组分和与烃类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参数对比分析,并结合盆地热演化史和埋藏史恢复数据,分析了研究区油藏的成藏史。结果显示:研究区流体包裹体存在盐水包裹体、含液态烃包裹体、液态烃包裹体三类;石英愈合微裂隙和石英加大边两类宿主矿物产状;有机质的成熟度属于中等;油气成藏为相对漫长的连续过程,充注没有明显的间断,为一期成藏,主成藏期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页岩油成藏期次及时期,利用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荧光光谱定量化描述、均一温度投点等方法,对该地区长7储层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陇东地区长7储层见发蓝绿色、绿色、黄绿色3种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其中广泛发育蓝绿色和黄绿色两种荧光颜色油包裹体。根据λmax与QF535的相关关系特征,识别出研究区共有三幕油气充注,同时在井中观察到少量的沥青存在,说明有一部分早期充注的油遭受到破坏。综合分析认为陇东地区长7页岩油共发生了三期成藏,第一期油气充注发生在早白垩世初期137~139 Ma期间,第二期油气充注发生早白垩世晚期121~123 Ma期间,第三期油气充注发生中白垩世初期107~S109 Ma期间,其中第三期油气充注对储层贡献度最大。该成藏期次拟定为该地区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中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为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根据包裹体。划分油藏成藏期次,在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和成岩序列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石英加大边中的包裹体代表了生排烃高峰期的一次油气的充注。埋藏分析表明,它们均形成于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为一期成藏,多个充注阶段。  相似文献   

4.
测试结果显示六盘山盆地白垩系李洼峡组包裹体主要集中在石英颗粒裂隙、石英次生加大边和方解石胶结物中,以单相液态油包裹体居多;样品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于70℃~95℃之间,峰值在80℃~85℃之间,同期盐水包裹体的峰值为90℃~100℃;综合分析认为李洼峡组油气为白垩系烃源岩的初次排烃充注形成,充注的时间为晚白垩世晚期(65~75Ma)。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古生界碎屑岩油气藏在多期构造运动调整下,具有多期充注、油气成藏过程复杂等特点。本文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各个期次有机包裹体的产状特征、均一温度以及荧光特征综合分析,确定了塔河古生界储层发生了四期油气充注,再将均一温度投影到对应的埋藏史图确定出四期油气充注时间: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  相似文献   

6.
有机包裹体研究应用于油气勘探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通过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气液比等研究地质历史的PVT,进行油气充注史、排烃、油气运移及构造运动史的确定,这对成藏动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常规油气中的致密油为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油层组致密油为研究对象,从地质、测井、岩心、薄片等资料入手,利用包裹体镜下观察技术和Petro-mod软件模拟技术,研究了长7致密油的成藏时间。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油层组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主要发育溶蚀型孔隙,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6%~8%,渗透率主体范围为(0.1~0.5)×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在90~130℃之间,主体分布范围为100~110℃,结合埋藏史曲线特征,对应的成藏时间为170~110Ma,即由侏罗世中期持续到早白垩世末期。  相似文献   

8.
鉴于目前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北区钻遇油气层多位于平湖组内部,且位于厚层泥岩组合上部,可能意味着平湖组原油来自于平湖组下段及以下宝石组烃源岩,但对于油气的具体来源及其油气充注期次尚缺乏研究。根据平湖组原油物性、饱和烃及多环芳烃分子标志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高-中-低带原油的地球化学差异,并结合平湖斜坡带构造演化资料和烃源岩生、排烃分析资料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讨论了平湖组油藏的充注历史。结果表明:①高带——超覆带原油物性、正构烷烃相关参数与中低带相比偏小,推测为运移作用导致的地质色层作用所致。②龙井运动时期为平湖斜坡带平北区主要的油气充注期,高带——超覆带油气充注时期为5Ma左右,中带油气充注时期为3 9~1 3Ma,低带油气有两期充注的特点,第一期充注时期为2 9~3 9Ma,第二期充注时期为27~13Ma。③在生排烃期与构造演化史配置合理的情况下,低带靠近主要生烃炤,并接受油气长期和多期充注,为该地区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杨鹏  李勇军  武继跃  任攀虹 《辽宁化工》2014,(11):1463-1465
油气成藏期次分析是在沉积成岩史、构造发展史、热演化史及埋藏史四个地质历史特征分析基础上,来半定量反推成藏期次。在此,主要使用镇川8、米10和米19井盒8砂岩储层中的所测得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对镇川8井盒8气藏进行埋藏史的恢复。研究表明:米脂盒8气藏,主要有两期天然气充注:第一期时间为190-175 Ma,第二期时间为155-97.5 Ma。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油源对比、充注期次、油藏类型及成藏模式的分析,结合烃源岩、断裂及储层展布特征,系统分析了中央构造带苏一段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苏一段油气主要来自下伏巴音戈壁组烃源岩,油气为同源一期充注成藏。油气成藏模式为下生上储。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断裂和储层三个因素的控制,巴音戈壁组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藏分布范围,巴润断裂系控制油气展布区带,储层发育影响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在我国整体盆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整个区域拥有十分富饶的油气资源。其中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储藏在三叠系延长组中的长6至长8区域。油藏成长其次可将包裹体做为划分依据,成岩序列和包裹体均以温度分析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石英加大边中包裹体对生排烃高峰期一次油气充注完美表达的特性。通过埋葬特性的深入分析,得出了在晚侏罗世-早白叠世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抄底透砂岩,属于一期成藏,其充注采用多个充注阶段。  相似文献   

12.
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金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1):127-129,141
针对塔木察格盆地构造活动频繁和油气成藏期次复杂的情况,使用包裹体均一温度法、显微一红外光谱测法和伊利石同位素测年法等方法对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的油气成藏期进行研究。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认为,塔南凹陷油气大量生排烃时期为距今125Ma~100Ma,对应于伊敏组沉积时期;成藏时期主要为距今116Ma~88Ma,对应于伊敏组沉积晚期至末期。塔南凹陷油气成藏时期的确定,对塔木察格盆地油气成藏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油气包裹体和显微测温分析可研究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储集层油气成藏史。对流体包裹体样品系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存在大量沥青和烃类包裹体,这些证据可以追踪盆地内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过程。从包裹体和矿物的关系以及其自身产状可以判断,包裹体可能至少有两期,可以推断140-150℃对应了相对早期的一次液态烃充注过程,但由于样品经历了后期较高温度的烘烤,早期形成的液态烃包裹体遭到了较彻底的破坏;而180-190℃对应的是一期时间较晚的气体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长断层活动性的定量评价、大量流体包裹体的光性特征和均一温度结合单井埋藏史等综合分析,对卫东断层活动与油气成藏和富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卫西断层活动期始于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沙二早期停止活动,控制沙三段地层及盐岩沉积;卫东断层活动期始于沙二下-东营组沉积期,控制沙二段地层沉积,断层分期次、分段性活动,为洼陷双断洼陷阶段。采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认为,卫城构造表现为古近纪末期一期成藏,濮卫环洼带为新近纪末期-第四纪二期成藏。卫东断层深切烃源岩层系,活动性从南向北增强,卫东断裂带北端构造背景好,储层发育,有利于油气沿砂体向断层方向运移,进而向浅部运移,油气富集程度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研究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渤中34-9构造新生代储层油气包裹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该构造成岩作用主要见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成岩自生矿物以自生石英、方解石、粘土矿物为主,通过研究储层成岩作用、成岩序列与油气包裹体捕获的先后顺序,划分油气成藏期次,应用均一温度数据,结合该构造的埋藏史和热史确定古近系和新近系储层不同期次油气成藏时间。  相似文献   

16.
根据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地层埋藏史的恢复,对歧口凹陷滨海断鼻沙三段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沙三段油气以晚期成藏为主。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和生排烃演化史、油气运聚史对油气成藏史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油气藏的分布序列与成藏因素,认为滨海断鼻沙三段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演化阶段与构造发育配置关系的控制,形成了高油低气的油气藏分布序列。  相似文献   

17.
含油气盆地油气储集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记录着地质历史中发生的油气运移聚集乃至破坏事件的种种信息,反映了当时成矿时物理化学条件。含油包裹体的荧光颜色反映其所含原油的演化程度,储集层中存在几种不同荧光颜色的包裹体意味着油藏中有多期原油注入,从不同荧光颜色包裹体的多少可确定哪期油为主。均一温度在油气成藏研究中主要用于推断油气成藏时间,即利用它与结合油藏的热演化史和埋藏史资料推测成藏时限,这是目前成藏期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含油气盆地油气储集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记录着地质历史中发生的油气运移聚集乃至破坏事件的种种信息,反映了当时成矿时物理化学条件。含油包裹体的荧光颜色反映其所含原油的演化程度,储集层中存在几种不同荧光颜色的包裹体意味着油藏中有多期原油注入,从不同荧光颜色包裹体的多少可确定哪期油为主。均一温度在油气成藏研究中主要用于推断油气成藏时间,即利用它与结合油藏的热演化史和埋藏史资料推测成藏时限,这是目前成藏期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实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分布特征,结合埋藏史和热史,确定德惠凹陷地区烃类气体的注入时期。该区深层烃类气体主要存在三次大规模注入,第一次是119Ma~108.6Ma,沙河子组中有大量烃类气体注入;第二次是102.4Ma~89.3Ma,沙河子组、营城组、泉头组中有大量烃类气体运移;第三次是83.5Ma~72.8Ma,营城组和泉头组中有大量烃类气体运移。  相似文献   

20.
曲少东 《清洗世界》2020,36(2):62-63
为分析哈得油田石炭系东河砂岩油藏成藏期及过程,利用包裹体研究表明,晚海西期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油气沿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输导层或断裂进入奥陶系岩溶缝洞以及志留系砂岩储层,由于东河砂岩和石炭系薄砂层上覆盖层较薄且圈闭不存在,石炭纪未成藏(在哈得逊地区未发生成藏,而是聚集到北部乡3井附近圈闭中)。哈得逊地区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年龄记录了晚海西期发生过油气的进入,但由于此时东河砂岩的埋藏比较浅,一般不会超过1000m,处于同生-表生成岩阶段,成岩作用弱,所以也几乎没有形成能记录油气进入或经过这里的直接证据—包裹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