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将会影响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对基础进行加固纠偏是保证上部建筑结构安全使用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某建筑物独立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发生倾斜的现象,通过对场地地层和建筑物结构进行分析,阐述了基础四周深厚填土堆载导致基底压力增大是引起建筑物沉降的主要原因,基于变形控制的原则和场地条件的限制,提出利用顶升纠偏及微型桩托换加固的方法对该建筑物结构进行加固纠偏,纠偏后该工程的倾斜率达到了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某段水箱涵沉降超过允许值时,需要整体抬高顶升以纠偏,顶升加固纠偏是顶升纠偏和灌浆纠偏相结合的纠偏方法。引水箱涵的顶升加固纠偏方案的设计包括顶升量设计、顶升支撑梁体设计、顶升基础和顶升频率设计等,具体分析了涵洞顶升加固的施工流程。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栋六层砖混结构住宅楼纠偏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使用了顶升法对建筑物进行纠偏,同时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法对建筑物地基基础进行加固处理.通过在基础顶部增设托换梁提高上部结构刚度,最终良好的完成此住宅楼的纠偏及基础加固任务.  相似文献   

4.
某中学教学楼由于附近新建高层的打桩、开挖以及沉降造成教学楼向新建高层严重倾斜.该楼东部为砖混结构,基础采用条形基础,西部为框架结构,基础采用片筏基础,整体刚度较好,基础持力层为软粘土,根据以上情况制定了注浆、掏土结合的纠偏方案.即首先采用注浆加固、顶升多沉部位,制止基础继续下沉,再用掏土法迫降少沉部位,沉降达到规定指标以后再注浆稳定沉降.在纠偏过程中,设置严密的监测系统.经过以上纠偏施工,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使该教学楼不均匀沉降值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北斗卫星定位系统(BDS)对大跨桥梁基础变位的连续监测和最终沉降量预测,需要消除卫星信号采集过程中的各种误差影响.本文提出通过平稳小波变换消除卫星信号中的多径误差;并将随机噪声简化成高斯白噪声模型,结合自相关函数噪声判定准测和经验模态分解降噪方法,降低信号中的随机噪声成分.为满足大跨桥塔沉降观测精度需求,采用双曲线模型定义北斗卫星监测数据和精密水准方法测量的桥塔沉降数据;以施工过程数据和模型化沉降数据作为输入层,通过BP神经网络建立不同数据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实现北斗卫星实时测量数据的纠偏处理.最后,以某在建超千米公铁两用斜拉桥基础承台建立的北斗卫星沉降测点采集数据为例,根据3倍中位差原则去除北斗卫星采集数据的坏点,采用线性插值补偿丢失数据,通过本文方法降噪和纠偏后得到大跨桥梁基础承台沉降实时数据.与精密水准测量结果比较,本文方法具有亚毫米精度,满足大型桥塔结构沉降的连续观测和最终沉降量预测要求.  相似文献   

6.
从建筑上部结构、地基、基础相互作用的观点和建筑空间及其周边环境等影响因素出发,对软土区倾斜或开裂的低(多)层建筑纠偏加固设计原则进行系统深层次探讨,分析掏土、注浆加固及降水等方法的特点,强调掏土纠偏和注浆加固的经济性、适用性,同时指出沉降观察信息对纠偏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筑物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严重威胁着建筑物的质量与安全,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建筑物地基基础进行加固处理是有效减少不均匀沉降事故发生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基于某220 k V变电站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工程实例,针对该工程实际地形条件,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阐述了造成该变电站基础不均匀沉降和倾斜的主要原因,基于变形控制的原则,采用二次注浆微型桩托换加固技术对变电站进行加固方案设计,并对加固前后内应力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一烟囱从施工到运营过程变形观测进行分析,沉降观测过程中发现烟囱产生不均匀沉降,其倾斜率达3.7‰。分析了烟囱在地基灌浆处理前后变形特征;纠编后烟囱倾斜率为2.6‰,小于规范允许值(3‰)。本变形观测为及时采取地基加固措施、遏制烟囱倾斜恶化发展提供了依据,并验证了地基加固和烟囱纠偏效果。  相似文献   

9.
生石灰桩在纠偏加固危房地基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生石灰桩纠偏加固机理的基础上 ,对采用生石灰桩纠偏加固危险房屋地基工程的方案设计、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石灰桩在纠偏加固危险房屋地基工程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为软弱地基加固及危旧房屋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某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的纠偏实践,探讨了旋喷注浆的地基加固处理及建筑物整体纠偏的方法。其施工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荷载、工程地质条件、地基计算、先期固结性质及其对沉降的影响以及高炉基础结构等方面对2~#高炉迸行了研究,提出了可以利用原基础进行2~#高炉扩改的结论。经过施工、沉降观测,证明该结论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某中学教学楼由于附近新建高层的打桩、开挖以及沉降造成教学楼向新建高层严重倾斜。该楼东部为砖混结构,基础采用条形基础,西部为框架结构,基础采用片筏基础,整体刚度较好,基础持力层为软粘土,根据以上情况制定了注浆、掏土结合的纠编方案。即首先采用注浆加固、顶升多沉部位,制止基础继续下沉,再用掏土法迫降少沉部位,沉降达到规定指标以后再注浆稳定沉降。在纠偏过程中,设置严密的监测系统。经过以上纠偏施工,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使该教学楼不均匀沉降值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3.
某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及纠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已投入使用的某住宅楼产生不均匀沉降进行观测,及对不沉降原因的分析,经计算后,采用锚杆静压的方法,使压入的桩与原基础连成一体,共同承担上部荷载,从而达到加固处理的目的;采取分步削桩结合基底掏土和高压水冲淤削减桩侧摩等促沉手段使建筑物达到自然纠倾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地基不均匀沉降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处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就框架结构的地基不均匀沉降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场地条件的限制及加固施工处理原则,研究了可行性加固措施,并根据加固技术分析和施工工艺进行对比,选出可用于实际施工的加固方案。结构加固后的沉降观测结果表明该加固方案的加固处理、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刚性基础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掌握刚性基础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性状,建立了复合地基的固结解析式.根据固结过程中孔隙水排出量等于单元体体积减小量的关系和平均超孔隙水压力的概念,推得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方程.通过等应变假设和初始边界条件,由分离变量法针对该固结方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桩体和桩间土的平均超孔隙水压力、平均固结度、复合地基整体固结度和固结沉降.研究结果表明,该解析式所得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相吻合,且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固结速率大于天然地基固结速率,并与现场观测的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固结度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6.
软黏土地基在长期反复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大、沉降时间长且难于预测等问题。针对该问题,通过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求解了矩形及梯形反复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地基的一维固结解析解;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提出了一种反复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地基长期固结变形的数值分析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详细分析了反复荷载下软黏土地基沉降、孔隙压力和有效应力及孔隙比等随时间的长期发展变化规律,发现沉降量与反复荷载的水平加载段时间成正比;孔隙水压力的最终发展趋势是围绕0值上下波动;有效应力随着加载次数逐渐增加;孔隙比的变化与土层深度、加载大小与加载次数有关,并将不同荷载类型下的模拟值、理论值和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比对,发现等效的反复荷载下的沉降曲线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吹填泥浆自身沉降时间较长、吹填土地基固结速度较慢等问题,以温州平阳地区泥浆为研究对象,在初始含水率为500%的吹填泥浆中分别加入聚合氯化铝(PAC)、硅酸钠(Na_2SiO_3)、硅酸钠和硅藻土复合试剂,利用搅拌静置沉淀的方法观察泥浆混合液泥水界面高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泥浆中加入外加试剂与否对泥浆的沉降速度具有明显的影响,且加入混合试剂比加入单一试剂的效果更明显。对比试验结果得知,以质量浓度为5g/L的硅藻土与15g/L的Na_2SiO_3的组合混凝剂的作用效果最明显,不仅泥浆的沉降速率最快,且最终沉降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二维平面应变比奥固结理论及其具体的有限元格式,详细介绍了砂井地基的两类平面应变等效方法及其原理.结合江西城门山铜矿凤爪沟尾矿坝软基处理实践,采用了以修正剑桥本构关系为基础的渗流变形耦合模型对尾矿坝施工过程中的砂井地基固结情况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和预测,对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了砂井地基固结过程中的位移、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测期内,位移的模拟值及其发展规律与实测结果比较接近,本文所使用的有限元模拟方法可以用来预测砂井地基的固结过程.该数值分析对相类似的砂井地基软基处理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上海某真空预压加固现场全过程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真空预压初期沉降速率较大;分层沉降监测资料表明沉降主要发生在土性较差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层,真空预压的影响深度可以达到塑料排水板底下一定深度;静力触探试验表明真空预压加固明显提高了地基土的强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固结度的计算结果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