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样方器采集植物样品的方式在蒲石河蓄能电站河岸带覆砂地带进行植被调查。河岸带植物密度和高度优势种株树与高程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7和0.701。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河岸带按照高程、植被分布规律和距水距离,可以划分为喜水植物茂盛带(距水距离为0~4 m)、混生低草带(距水距离为5~15 m)和非喜水植物茂盛带(距水距离大于15 m)。样方植物株数、植株平均高度、数量优势种株数、单位面积生物量(鲜重)等指标规律分布,是蒲石河蓄能电站植被研究特征指标。土壤覆砂状况对植株高度与种类数量等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兴建水利工程会影响河岸两侧消落带的生态 ,易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骤减、环境污染等 问题 。此研究在调研库区消落带特征、重庆“两江四岸”自然本底基础上 ,结合植物演替规律 ,初步 确定了以近自然、人工湿地、生物工程为主的修复模式 ,制定了与高程梯度相适应的植物配置修复策 略 ,并在重庆市逾中区长滨路段进行了实践 。结果表明 ,试验区域消落带植物群落景观稳定呈现 ,动 物生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站的陆续建成,库区消落带将大规模形成并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是消落带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演变对库岸稳定、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美化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系统回顾消落带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结合野外考察资料,从试验选址、适生物种选择、配置模式、种植与管护等方面总结消落带植被修复成果及经验,探讨了干热河谷消落带植被修复试验思路,明确了修复试验重点关注的方面,提出了抗旱耐淹物种选择的原则、条件和流程,并列出了适生植物物种推荐名录和植物梯级配置模式,以期为干热河谷消落带植被修复科研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利用方向和方式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以彭阳县高建堡流域为例,按生态恢复措施将流域划分成14种景观类型,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借助DEM提取高程和坡度,分析高建堡流域2013年景观类型在不同高程带、坡度带的结构特征及在地形位梯度带上的分布特征,以期为该地区生态恢复及水土保持措施优化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景观类型在1 722~1 822 m高程带分布最多;坡向以斜、陡坡居多,急、缓坡次之;荒山自然修复、混交林、沟谷景观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低地形位区间,经果林、水平梯田、建设用地、乔木林及生物围栏等景观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地形位区间,退耕还林(草)及鱼鳞坑等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高地形位区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取河谷坡高及谷宽作为引起坡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采用FLAC3D计算程序,并结合河谷发育演化史,研究了坡度变化对河谷岩体地应力的大小、方向及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谷底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呈现河谷区典型的“应力包”分布特征,应力集中区范围及最大主应力量值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2) 谷坡上方浅部属于低应力区,最大主应力值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而谷坡下方靠近坡脚附近的最大主应力值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3) 主应力方向分布特征在河谷不同部位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坡度越大,差异越明显。最后,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阿达坝区为例,对坝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植物群落学的样方调查与统计,运用植物所在群落层片中的重要值和确定群落各层的优势种或优势种组的方法,把桃源洞风景区的植被分4个植被型、10个群系,最后对植物群落的组成、成份、结构作了分析,并对该风景区植被的改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选取河谷坡高及谷宽作为引起坡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采用FLAC3D计算程序,并结合河谷发育演化史,研究了坡度变化对河谷岩体地应力的大小、方向及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谷底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呈现河谷区典型的"应力包"分布特征,应力集中区范围及最大主应力量值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2)谷坡上方浅部属于低应力区,最大主应力值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而谷坡下方靠近坡脚附近的最大主应力值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3)主应力方向分布特征在河谷不同部位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坡度越大,差异越明显。最后,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阿达坝区为例,对坝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引发暴雨山洪的主要因素除大气降水特性以外还与下垫面森林植被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流域植被对坡面汇流时间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坡面汇流时间公式,以坡面长度、综合糙率、有效降雨强度及坡度的恒定指数形式表征其对汇流时间的影响,而植被对汇流时间的影响是隐含在综合糙率之中,从而无法直接利用有关植被的高精度遥感资料。本研究基于不同下垫面情况下不同坡度、不同雨强的坡面汇流系列试验,深入分析植被对坡面汇流时间的影响,引入植被覆盖度因子,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植被与坡面汇流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的种类(草或灌木)对坡面汇流时间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草植被下的坡面汇流时间大于相应条件灌木植被下的坡面汇流时间;植被覆盖度(草或灌木)对坡面汇流时间存在显著影响,坡面汇流时间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出现明显的增加;降雨强度、坡度对坡面汇流时间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坡面汇流时间随雨强及坡度的增大而出现明显的减小;草及灌木植被覆盖度指数随坡度及雨强变化规律基本相似,总体上草植被覆盖度指数略大于灌木植被覆盖度指数。随着雨强增大,植被覆盖度指数减小趋势较为明显;随着坡度变缓,植被覆盖度指数有所增大。本研究将植被因子从综合糙率中剥离出来,便于融合植被遥感数据,从而提高坡面汇流时间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毛竹林下层植被在林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探究过度开发毛竹林地下层植被恢复对林地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探索毛竹纯林植被多样性恢复模式.[方法]在安吉县选择过度开发毛竹林地种植杨桐和大苞萱草,经过多年的自然生长后,开展林地植被调查,并进行多样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植被恢复促进了毛竹林物种种类的增加,多样性指数也显著高于毛竹纯林;植被恢复在一定上提高了过度开发毛竹林地的群落稳定性,并促使其向着相似的复杂群落演替,但由于大部分植被仍然比较脆弱,群落结构尚处于不稳定状态.[结论]要使过度开发的毛竹林地恢复到稳定的毛竹群落结构,须进行长期的林下植被恢复和人工抚育干预.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地下采煤扰动下地表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可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和地表植被生态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以阳泉市大阳泉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不同开采年份工作面为研究区,基于2009年和2019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研究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近10年来植被覆盖总体情况良好,中高植被覆盖度和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呈增加趋势;地形因子中,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坡向上呈现出西北坡的最高,而东坡、南坡和东南坡的相对较低的趋势。对比2009—2019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2007年前开采的大多数工作面的植被覆盖度明显改善,而2007年后开采的工作面植被覆盖状况呈退化趋势,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恢复能力会使生态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开采时间是影响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交互作用探测中,以开采时间和高程的共同作用最强,表明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协同增加了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人工植被分布条件下坡面水流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一系列坡面流试验研究了人工植被条件下的坡面水流动力特性,即水深、流速、弗劳德数、雷诺数及阻力系数随不同植被分布条件、流量和坡度的变化规律。试验包括11°、13°、15°和18°等4种坡度,单宽流量为0.64-5.5L/s.m。试验结果表明,水动力学参数受植被分布影响显著,植被的阻水减速效果明显,阻力系数f随坡度以及弗劳德数增大而降低,阻力系数与雷诺数基本上呈幂函数负相关,随着坡度的增加,其相关性减弱。通过引入植被分布特征角及坡面水流参数,建立了植被坡面水流阻力达西系数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已建立GIS滑坡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影响滑坡的年降雨量、坡度、岩性、植被、道路等因素进行了定量的分析与统计研究,得出坡度带20°-30°是滑坡最敏感的区域;坡向因子对滑坡灾害的发生不敏感;高程与滑坡灾害的发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滑坡与地层岩性的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13.
魏兰香    曹广超  曹生奎    袁杰    吴成永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7,39(3):288-295
借助“3S”技术,应用USLE模型,对祁连山南坡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估,分析了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 得到了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2014年祁连山南坡土壤侵蚀量为1.54×107 t/a,侵蚀面积为2.21×104 km2. 从面积来看,以微度侵蚀为主,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70.43%;从侵蚀量来看,以轻、中度侵蚀为主,占总侵蚀量的87.67%;强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面积及其侵蚀量所占比例均极小,无剧烈侵蚀;从空间分布来看,微度侵蚀多分布在山体之间地势平坦区域,轻度侵蚀及以上级别主要分布在托勒山、走廊南山、冷龙岭、大通山及其托勒南山沿线. 坡度、植被覆盖度、海拔与土壤侵蚀模数相关性显著,土壤侵蚀级别与侵蚀量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上升,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4.
河口湿地对入湖河流污染物具有很好的截留、贮存和净化功能,对消减入湖污染负荷具有积极作用.为反映不同入湖河流水质类型对河口湿地植被种类、构成等的影响,并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拟以巢湖入湖河流中的派河和十五里河河口湿地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对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以及植物群落内部的生态关系研究,揭示不同河口湿地植物群落在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和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煤矸石山的植物种群生长及其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通过实地观测,对煤矸石山人工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生产力水平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矸石山植被经过9a的自然演替和生长过程,其种类及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已形成了由15个乔木树种、12个灌木树种和18种草本组成的人工植物群落.混交林中木本植物(乔、灌木)种群密度达到11220株/hm^2.植被具有明显减小矸石山渗透速率、提高保水和持水能力的作用.刺槐林分还能防止矸石山酸化和增加矸石山全氮量并促进氮素的有效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桂西南喀斯特地区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对人工疏林、弃耕地和荒山灌丛的群落组成、结构特征以及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境中共有植物79种,隶属45科50属,群落灌层和草层分层不明显;但植物种类、数量和垂直结构在3种生境中存在差异;影响飞机草群落分布组成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和光照,其贡献率分别为42.88%和24.17%,据此将调查样点分为3个聚类群;当飞机草重要值大于0.51时,样方物种丰富度随重要值的增加而减小,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飞机草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有不利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受人为干扰强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胜利矿区近30 a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Sen斜率估计和M-K检验法分析NDVI变化趋势;基于像元尺度分析植被变化,研究其空间差异性;通过转移矩阵研究植被覆盖度稳定性、降雨和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近30 a胜利矿区NDVI均值呈缓慢下降趋势;(2)植被损伤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 02%,分布于矿业景观和城镇建设景观;植被恢复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 11%,分布于人工草场与湿地;(3)植被覆盖度不稳定,易发生转移;(4)排土场高程和坡度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坡向与植被覆盖度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考虑种植草本植被时红壤坡面的侵蚀情况,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在强降雨(雨强2.0 mm/min)、短历时(30 min)情况下,研究不同坡度、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红壤坡面抗侵蚀效应。结果表明:当植被覆盖度40%时,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侵蚀量迅速降低,当植被覆盖度60%时,侵蚀量减小趋于平缓,故本研究的临界植被覆盖度为40%~60%;对于不同植被覆盖度的红壤坡面,其临界坡度也发生了变化,当植被覆盖度40%时,临界坡度较裸露坡面逐渐减小,当植被覆盖度60%时,随着坡度的增加侵蚀量缓慢递增,试验中没有出现临界坡度。分析其原因,指出临界坡度是土壤内在性质、植被特性、降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常数。  相似文献   

19.
蒲石河蓄能电站河岸带植被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样方器采集植物样品的方式在蒲石河蓄能电站河岸带进行植被调查。河岸带数量优势种株数和高度优势种株数与高程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和0.923。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河岸带按照植被分布规律和距水距离,可以划分为喜水植物茂盛带(距水距离为0~4 m)、混生低草带(距水距离为5~15 m)和非喜水植物茂盛带(距水距离大于15 m)。样方植物株数、植株平均高度、数量优势种株数、单位面积生物量(鲜重)是蒲石河蓄能电站植被研究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20.
植被NPP时空分布特征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而且还能影响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文中基于江西省赣州市2000—2015年NPP数据、DEM数据和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借助最小二乘法和GIS空间回归方法定量分析了研究区近16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和土地利用与植被NPP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赣州市NPP值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整体上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沿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的分布态势;(2)16年间赣州市年植被NPP年平均值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城市主城区呈现负增长;(3)在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赣州市植被NPP随海拔升高呈现"升高—稳定—降低"的特点,在海拔500~1000 m的区域NPP达到峰值,在0~70°坡度范围内,植被NPP呈现增长趋势;(4)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植被NPP的重要因数,2000—2015年赣州市林地转出251.08 km~2,城乡建设用地转入130.07 km~2,耕地和草地各转入49.14 km~2和93.15 km~2,年均NPP增加了173.12 gC/(m~2·a),呈现出林地面积减少,植被密度有所增加。结果显示:2000—2015年间赣州市在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点,全市碳循环系统状况总体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