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实验室粉体物料自由下落在线加湿模拟试验装置,研究气水两相喷嘴中的加湿压力和加湿流量对不同粉体物料中PM10排放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的最佳加湿压力为0.30MPa,最佳加湿流量为2.4 L/h。利用最佳加湿压力和最佳加湿流量可以优化在线加湿条件,达到最佳的降尘效果和节约降尘成本。  相似文献   

2.
在线加湿压力和加湿流量对PM_(10)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实验室粉体物料自由下落在线加湿模拟试验装置,研究气水两相喷嘴中的加湿压力和加湿流量对不同粉体物料中PM10排放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的最佳加湿压力为0.30MPa,最佳加湿流量为2.4 L/h.利用最佳加湿压力和最佳加湿流量可以优化在线加湿条件,达到最佳的降尘效果和节约降尘成本.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用于婴儿培养箱上的加湿模块,具有稳定控制湿度、持续动态补水、方便消毒维护、安全可靠等优点,采用电加热加湿方式,产生高温水蒸气,不易滋生细菌。水蒸气进入婴儿培养箱空气循环系统后,充分扩散,加湿效果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中的加湿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原理与特点 ,分析了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燃料供给系统进行加湿的必要性 ,并对系统所需加湿量进行了计算 ,最后设计开发了适于车载使用的加湿方案  相似文献   

5.
就等焓加湿的一个应用实例进行了讨论,通过增大有效的密封空间内加湿水蒸发面积的方法,最终达到了增加蒸发量、提高空气相对湿度的目的。实验证明理论蒸发值与实际蒸发值的差值不大,蒸发量能满足工业生产对空气加湿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增压柴油机进口加湿压气机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进口加湿对实验高温环境及高原地区等恶劣工作条件下增压柴油机功率恢复的新途径;并通过进行进口加湿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的理论和试验研究,给出了研究压力机内蒸发压缩过程的研究方法,结合进口加湿实验研究,初步验证了通过进口加湿降低压气机出口温度,减小压缩功等理论,为最终实现增压柴油机功率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Fluent的PEM模块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不同的加湿程度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的加湿程度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尤其讨论了在高电流密度情况下,浓差极化时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对80℃阴极气体分为不加湿、50%加湿和100%加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低电流密度100%加湿性能更好,在高电流密度时50%加湿性能更好。另外详细分析了浓差极化区燃料电池内部水的摩尔浓度、氧气浓度分布与电池性能的影响关系,表明浓差极化仅在燃料电池的部分区域发生。不同的工作电流密度下选取合适的加湿度可以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一种能应用于小型装置或实验室调节湿度的超声波加湿器,它通过加湿振子激振产生直径几微米的均匀雾状水粒来加湿.在对该种加湿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根据质量平衡原理,推导出加湿器加湿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对一个具体的装置进行了动态性能仿真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动态数学模型仿真得出的阶跃响应时间常数,及在不同占空比下加湿器出口的相对湿度与实验结果比较接近,能较好地反应加湿器中的加湿过程;另外仿真和实验结果也表明该加湿装置能根据加湿器工作时间占空比的不同,在很宽的范围内控制出口的湿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用煤流加湿机加湿煤流抑制粉尘散发的方案,并介绍了其工业实验。对煤流进行加湿能显著地降低煤流散发的粉尘量,是用水治理煤粉尘污染方法的一个发展。该方案还可用于其它物料加湿以抑制粉尘散发。  相似文献   

10.
超声雾化加湿系统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基于粗、精加水组合的加湿调质工艺方案,对超声雾化加湿系统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设计参数及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钙基脱硫灰低温增湿脱硫的TGA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灰石为脱硫剂,在热天平中研究了其高温脱硫产物在低温(60~150℃)条件下的增湿脱硫特性,探讨了水活化温度、活化水量和高温脱硫时间对脱硫灰低温增湿脱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水活化增湿条件下,高温脱硫产物中的残留氧化钙水合生成氢氧化钙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0%以上,具有较强的潜在再脱硫能力.增湿活化温度越低,高温脱硫时间越短,越有利于低温脱硫反应;随着活化水量的增加,低温脱硫反应的钙利用率先提高后降低,活化水量存在一个最佳值  相似文献   

12.
从能源危机和建筑能耗问题出发,设计一种太阳能诱导联合风机的空调系统。以兰州二层别墅为例,在南外墙和南向屋顶设置竖直和沿屋顶倾斜的串联太阳能烟囱,在一二层地板下、南北向铺设风道,构成通风系统。以太阳能烟囱联合风机作为驱动力,利用喷雾加湿冷却机理,采用CFD方法对这种空调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入口风速的升高,风道入口的空气温度发生波动变化,房间地板表面温度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对应不同的风速,喷嘴数目的选取具有最大值;在入口风速为7 m/s时,本制冷方法系统COP值为6.7。研究结果对太阳能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依据土的结构性观点,提出了一个能够反映黄土增湿特性的结构性定量化参数—结构性增湿系数。并利用侧限压缩试验对甘肃省兰州市、陕西省杨凌区2个采样地黄土进行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压力条件下黄土增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和含水率对黄土的结构性参数具有显著影响;相同压力条件下,含水率越大,结构性增湿系数越大,且二者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关系;相同含水率条件下,黄土的结构性增湿系数总趋势上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结构性增湿系数在受水和荷载作用下变化规律明显,能够较好地反映黄土的结构特性与增湿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14.
15.
渗漏对非饱和膨胀土地基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渗漏会引起非饱和膨胀土地基中的水分迁移,由此导致工程病害。目前对渗水增湿过程及增湿变形尚难预测。首先对膨胀土地基渗水增湿过程进行理论分析,针对地基渗水增湿的变形过程,建立了二维膨胀土积水入渗模型,该模型揭示了膨胀土地基非饱和增湿过程。经计算得到膨胀土地基含水量变化后,根据含水量的变化,选择分层总和法计算膨胀土增湿变形量。通过分析增湿过程中膨胀土的变形特性,得到了膨胀土在逐级增湿时的变形发展过程。并经实例计算,验证了入渗增湿计算模型及增湿变形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多级增湿对半干法烟气脱硫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烟气处理量1-500 m3/h的试验台上,研究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中增湿水和循环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在不同位置,按照不同增湿级数、不同比例、不同分配方式进行增湿活化,同时研究了不同循环倍率下的循环灰和增湿水共同作用脱硫的效果.结果表明,增湿水量和脱硫灰的循环倍率是影响脱硫效率的关键因素,在没有循环灰情况下,采用三级喷水,递减增湿的方式,系统的脱硫效率由没有增湿水时的86.5%增加到91%.增大循环倍率有利于系统脱硫效率的提高,当钙硫摩尔比.1.54、循环倍率为18时,系统的脱硫效率可达到95%.当增湿水和灰循环综合作用时,增湿级数越多,循环灰的增湿越均匀,脱硫效率越高.当循环倍率为19.16、三级增湿,增湿水量为33%时,系统的脱硫效率可达到97%.  相似文献   

17.
基于质量守恒方程导出了冬季空调系统不加湿时房间内的含湿量计算式,综合考虑影响室内含湿量的主要因素,得出冬季空调可以不加湿时应满足的条件,考察了中国典型气候区代表性空调房间冬季空调不加湿时室内相对湿度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的商场,夏热冬冷地区的餐厅及三星级及以下酒店多功能厅,夏热冬暖地区的影剧院、办公室、酒店客房及多功能厅、餐厅,温和地区的办公室、三星级及以下酒店客房、酒店多功能厅及餐厅空调系统不加湿即可达到设计湿度要求;严寒地区及寒冷地区的影剧院、办公室、酒店客房、酒店多功能厅及餐厅,夏热冬冷地区的影剧院、办公室、酒店客房、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多功能厅以及温和地区的影剧院、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客房等房间的空调系统必须加湿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SIMPLE算法,采用k-ε模型,综合两相流,传热传质理论并结合实际运行对600 MW直接空冷机组空冷岛内一个单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综合应用内部导流板和喷雾增湿对空冷凝汽器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应用内部导流板能够增强喷雾增湿的冷却效果,更大程度地降低凝汽器压力;两导流板以对称方式布置在距离风机栈道中心线2.5 m位置,布置角度为70°(向外侧倾斜,与x轴所成锐角),宽度为1m;内外排喷嘴也以对称方式布置:外排喷嘴距离风机栈道中心线3.8 m,高度为0.7 m,喷雾方向为210°(在xy平面内与y轴正向所成角,逆时针旋转,下同),内排喷嘴距离风机栈道中心线2 m,高度为1.9 m,喷雾方向为60°时,凝汽器压力降幅最大,比不采取措施时降低了9.04 kPa,比单一应用喷雾增湿降低了0.87 kPa。  相似文献   

19.
轿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示范应用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60h的实验室动态运行实验,对30台轿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稳定性进行了验证考核,预计寿命可达到3600h(20%性能损失)。30辆车累计运行里程超过120 000km,其中3#车单车运行里程达到15 000km(含世博后运行)。对3#车发动机示范运行过程中的性能稳定性进行了数据分析,对照实验室稳定性考核的实验结果,发现发动机在实际道路工况下的稳定性低于实验室动态运行条件。通过2种工况的对比分析,发现强动态特性及增湿系统功能在实际道路工况下的降低是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稳定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