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将自然界看作历史发展的过程,它是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性关系,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最终促成了自然界"属人化"发展.在实践层面上,人是价值主体,人以实践为中介,根据自身的需要认识并改造自然.马克思自然观的哲学追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彰显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实现对人的关怀.其中后者是马克思自然观哲学指向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自然观对自然、社会、人本身都体现出鲜明的人文关怀,对当今世界生态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人作为宇宙和社会中一个特别的存在,一直以自己所特有的方式对其生存状况进行考察和关注,并由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宗教和哲学。马克思哲学提倡对人的终极关怀思想并相应指出了具体的哲学途径。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到“自由个性”的实现是马克思终极关怀思想的哲学思路,本文试从“现实的个人”、“自由个性”及其实现三个方面对这一哲学思路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实际上就是向内观看,从而使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归到主体心灵之中。“承认自己无知”和“节制”则是这一认知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认识你自己”同时也是一个解蔽的过程,除祛外相的遮蔽,揭示灵魂的本真状态,从而达到生活与生命的和谐。苏格拉底对于传统精神法则的变革为西方传统哲学把主体自身提升到研究的首位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实际上,对于我们现代主体缺失的时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讲到人处理的三种关系时讲到,人要处理的关系无外乎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西方传统哲学着重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着重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西方哲学有深刻的宗教背景,人们将自己一生的作为交给上帝审判,因此人们易于建立自己的精神背靠;中国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汉民族基本上是一个不信教的民族,因此无法建立自己牢固的精神背靠,从而发展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论证。由于中国人习惯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几千年来都是为了建构一个"道德形而上学",实则是一种内心体验之察觉、道德理想之构建;而注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西方因为要处理自然,必须认识自然,则走向了注重抽象与纯形式逻辑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后来发展为一种为科学奠基的哲学,培养出了资本理性。  相似文献   

5.
哲学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认识和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不同的哲学派别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由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了解实践,所以他们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各执一端,割裂了人与外部世界的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哲学领域内实现了革命,其关键在于科学实践观的创立。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从哲学自身性质和哲学发展内在规律上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实质 ,可以看到 ,唯物史观作为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正确理论 ,是以人和人的生存问题为自己的关注中心的。研究 2 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 ,重要的是思考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使唯物史观不断得到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对“原典”的重新解释、补充和运用 ,而是研究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研究过、或者研究过但没有来得及作出回答的新问题。要把唯物史观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 ,不断扩大唯物史观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哲学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客观历史进程,具有极强的历史哲学意蕴。“市民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世界历史”以及“历史主体—历史客体互动”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4个重要理论维度,同时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哲学语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和历史主体—历史客体互动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中国社会“市民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解放的历史过程,不断实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由“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的历史过程,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生命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其中老子哲学思想中所蕴涵的“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是一种通过“无为而为”的生命践履追求人的生命之“真”与“朴”。当代中国人面对全球性、人类性的生命矛盾与生命危机和中国人自身传统文化失落与社会转型的痛苦抉择,面对自身生命观的困境,需要有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生命观念。当代中国人应以现有的生活世界为根基,现有的生命境遇为契机,以对老子哲学生命境界之真义把握为财富,实现当代中国人真实的“自然”生命观转变。  相似文献   

9.
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与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需要重新审视以下几个问题: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问题;人类享受自己所创造的历史成果正当性和合理性问题;社会历史评价的最高价值尺度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问题;人的需要与利益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个性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对人的个性的研究和探讨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当代。以解释学的眼光来探究个性问题,是众多个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围绕着个性与理解之间的内在联系,奠基于康德哲学,特别是他的天才论美学思想基础之上,施莱尔马赫提出了自己的普遍的个性解释学理论,为后来的哲学解释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所倡导的人格主义哲学主张哲学以人的问题为核心,以剖析人的生存困境、探明人的解救出路、实现人的精神解放与自由为宗旨,密切关注人的存在、命运与价值,力图在变革人的内心世界的基础上改造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强调和谐哲学,以和谐哲学为主,斗争哲学为辅。阐述了和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认为和谐哲学是与斗争哲学相比较而存在,在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世界潮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主题的大背景下,和谐哲学应占据主导地位,而讲斗争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谐。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崭新阶段,是以生态整体论、社会的发展,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环境友好型国家。实现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价值论和生态道德论作为自己的主要哲学基础的。我国经济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循环经济理论为先行,才能建成资源节约型。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从哲学自身性质和哲学发展内在规律上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可以看到,唯物史观作为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正确理论,是以人和人的生存问题为自己的关注中心的。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重要的是思考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使唯物史观不断得到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对“原典”的重新解释、补充和运用,而是研究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研究过、或研究过但没有来得及作出回答的新问题。要把唯物史观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唯物史观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强调和谐哲学,以和谐哲学为主,斗争哲学为辅.阐述了和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认为和谐哲学是与斗争哲学相比较而存在,在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世界潮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主题的大背景下,和谐哲学应占据主导地位,而讲斗争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谐.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眼中,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取向。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运用自己理解的总体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深刻的阐释,这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了不容置疑的作用。从卢卡奇对总体性思维中的人作为历史主体人的纯哲学讨论到马尔库塞日益关注总体性思维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并将理论与现实个人结合来阐释总体性思维再到萨特对总体性思维进行深入细致的哲学确证,总体性思维最终到达其逻辑演进的顶点。  相似文献   

17.
非理性主义自叔本华、尼采以来,渐进形成西方哲学一个声势浩大的派别,而存在主义是这一洪流中的中坚力量。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中最著名的思想家,以"存在"作为其哲学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论,从"此在"、"烦"、"畏"来梳理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的内在逻辑理路,理解其哲学对人的意义价值的追问与界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述的异化劳动具有四重规定性,首先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接着是工人同劳动活动相异化,然后是工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异化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有分工存在就会有异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实现对异化的扬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让每个人都享有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都能够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非理性主义自叔本华、尼采以来,渐进形成西方哲学一个声势浩大的派别,而存在主义是这一洪流中的中坚力量.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中最著名的思想家,以"存在"作为其哲学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论,从"此在"、"烦"、"畏"来梳理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的内在逻辑理路,理解其哲学对人的意义价值的追问与界定.  相似文献   

20.
哲学价值定位问题是哲学价值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点。把握哲学价值定位问题,必然要理解和分析主体与价值的关系、人的本质与价值的关系、客体与价值的关系,厘清哲学价值的本质内涵,对人的活动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