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苏州与徐州地区2007--2008年的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运用空间韵律测度、点模式空间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空间测度模型,深入比较分析了苏州与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苏州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集,而徐州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相对稀疏;在规模分布上,苏州地区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并具有显著的低值集聚特征,而徐州地区以大规模聚落为主,表现为显著的高值集聚特征;在形态分布上,徐州地区乡村聚落形态较为规整,且聚落连接性和完整性较好,而苏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高,聚落形态多为不规则状。  相似文献   

2.
以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遗产地受保护的895个林盘聚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数理统计方法,从分布类型、均衡性和空间格局角度定量研究遗产地林盘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后基于高德地图API平台测算了各林盘对于郫都区城市建成区中心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1)遗产地林盘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型、非均衡分布态势,呈现集群分布倾向;(2)空间聚集形态上呈现为唐昌镇为核心的高密度集聚圈、二处次级密度集聚圈以及东南部城市建成区的真空地带;(3)林盘交通可达性符合乡村近郊旅游地单程耗时标准;(4)相对平坦的地势、道路等级及整体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林盘的分布格局及可达性.研究结果可作为指导旅游地开发选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土地规划和整治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对乡村旅游发展起到典型示范和带动引领作用,是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湖南省141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均衡指数与核密度分析、最邻近指数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重点村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均衡和集聚程度,使用灰色关联、相关性分析和叠置与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为显著集聚型,大致呈现出“主核心-次核心-边缘型”的集聚态势;重点村数量在各个市中分布比较均匀,但各市的空间分布类型存在差异,14个地级市共有4种分布类型;3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类型呈“两高一低”的类型特征,且分布范围不尽相同;湖南省乡村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地形水系、交通通达度、客源市场、地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长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对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优化村镇格局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基于县域单元,采用综合指标法、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密度、变化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县域尺度上,皖北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变化率和结构变化率低于皖南地区,存在市区周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情况.?②在空间特征上,安徽省形成"皖北密集区"和"皖南稀疏区",其中密度最大地区分布在以阜阳市和亳州市为代表的安徽西北部地区.③农村人口、人均粮食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高程、农村人均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人均GDP、农林牧渔总产值、城市化率对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较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议通过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监测,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地区实施生活垃圾处理分区分级处理,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30 881个镇域单元的8项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垃圾收集密度、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乡镇距市县中心距离、公路路网密度、地形起伏度、土地面积)数据分析,研究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乡镇类型识别指标体系,采用空间差异性分析、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空间插值分析讨论了我国镇域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类型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结果表明:①从乡镇类型划分来看,我国乡镇可分为城乡一体化型、密集型、村庄农户分散型,并且东部、中部地区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总体优于西部、东北地区; ②从空间分异性来看,东部、中部地区乡镇指数内部差异性整体较小,可建议推广同一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东北、西部地区乡镇指数内部差异性较大,建议推广不同类型相组合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③从空间关联性来看,不同尺度下的乡镇指数空间聚集效应明显,特别是东部地区产生了“近朱者赤”的空间关联效应。最后,根据乡镇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总结提出了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Python编程技术,以2020年9月抓取到的1 223条贵阳市旅游景点POI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l0.8平台,采用最近邻指数、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贵阳市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叠加DEM高程数据、路网数据、人口密度数据以探寻旅游景点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总体分布以老城区为核心,周边城区为放射型点状分布;景点沿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布特征明显;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分布特征和集聚特征各异,游园类和广场类景点分布特征与整体分布相似,呈"Y"字型,风景名胜景点呈现"T"型布局结构;红色旅游景点呈现独立分散式分布,缺乏系统性规划;多距离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全市整体特征空间尺度为24 km;整体上看贵阳市景点分布与人口密度分布情况耦合程度较高,各地区旅游景点数量与地区GDP和人口数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50%以上的景点分布在海拔1 100~1 300 m,分布的坡度为5°~15°.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省镇宁县为例,重点对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人口空间分布形态进行研究,分析了该县城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以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几个特征:(1)城镇整体人口密度偏小;(2)旧城区人口密度比较集中,而新城区人气不足;(3)居农混杂现象普遍.以此来探寻城镇发展与人口集聚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期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长三角人口分布演变特征.文中运用不均衡指数、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长三角人口分布格局、空间稳态,探讨演变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不均衡指数变化表征了人口从快速集聚向稳态分布的转变,呈现2000-2013年核心区人口密度增加、边缘区下降及2013-2020年边缘城市增长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宁夏西海固回族聚居区文化资源的优势与物质资源不足的基础上,运用人居环境科学、民族学、人文地理学等跨学科理论架构了西海固回族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的研究框架,并且从以下几方面对西海固回族聚落营建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回族传统聚落的变迁与当代发展;回族聚落对生态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回族传统聚落规划与建筑适宜技术的现代化集成与优化.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可知,必须挖掘与整理“民族性、地区性知识”,将其转化为科学的营建模式,为该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直接的参照模板,使民族传统聚落及其营建技术得以重生,才是解决该地区现阶段人居环境建设中矛盾与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新乡村建设中所面临的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问题,运用建筑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按照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模式,对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从人地观念、聚落建设、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了在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各个阶段乡村聚落所体现出来的依附自然、干预一顺应自然、干预自然和回归自然的人地互动关系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探讨了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以指导新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近30 a宁夏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运用Arcview,Excel等软件,通过人口自然密度和综合经济密度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罗伦斯曲线等方法,研究了宁夏人口在1980—2008年期间的时序和空间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各地区人口分布变化速度在加快,人口趋于向中部和北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集中,政府的移民政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较强,人口分布的历史基础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在逐渐减小;南部山区人口呈负增长,中部干旱带人口稀疏,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人口密集,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当前,以村通电话为普遍服务重要指标,西部地区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和人口稀疏的地区。本文认为制约西部地区“电信村通工程”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未通村的地理人口分布特点、西部农村通信的需求特点以及村通工程的成本问题;最后从政策和技术上为西部地区“电信村通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金属磁流变光整加工装置设计中用导磁性材料对平行布置磁极进行连接引起的加工区磁场的变化规律,对金属磁流变光整加工中平行布置磁极进行改进,以改进后的加工区磁场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软件对加工区磁场的强度和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磁场强度进行了实际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平行磁极布置改进后,靠近导磁材料区域磁力线分布密集,连接部位磁力线最为密集,远离导磁材料区域磁力线分布相对稀疏;平行磁极布置改进后纵向磁感应强度的分布出现了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中间加强两端减小的变化趋势,纵向磁场中部磁感应强度平均提高0.01T.平行磁极布置改进后,加工区内磁场方向没有发生变化,磁场强度分布均匀性变差,中部磁场强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以黑龙江省庆安县为例,分析镇村居民点现状,阐述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其中撤并村屯、增加重点镇和中心村的人口集聚力是粮食主产区县域居民点布局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多层次综合指标评价法,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3方面构建长株潭地区生态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云田村为例,对其2014年的生态建设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1)云田村生态建设综合得分为71.9,其中生态环境得分20.3,生态经济得分29.1,生态社会得分22.5,3个维度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分布均衡,发展相对协调;2)村镇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改善成效显著,满足国家生态村相关标准要求;3)主导产业明晰,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4)基础设施齐全,但使用率低,乡村政务管理和文化建设方面水平较低,需加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我国居住区的现状出发,讨论了居住区中人口密度与绿地面积的关系,引出了人口密度和绿地面积的关系曲线和数学公式,指出,人口密度大则绿地少、居住区绿化与人们的关系密切,应从生态角度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古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区域的历史变迁和地域文化。以古徽州"一府六县"所辖范围为研究区域,以古徽州范围内公布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名村和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文献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传统村落增长缓慢,宋朝新增传统村落数量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传统村落格局基本定型,数量增加减少,区域整体呈现出星罗棋布的发展特点。古徽州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低海拔,沿水,各县不均衡"的特征。古徽州传统村落在类型上主要有传统农耕类、交通枢纽类、特色产业类和商业贸易类四种类型。181个传统村落中,有30个发生过转型。部分传统农耕型从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开始分别向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型转形。总体来看,古徽州传统村落体现出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个别县向其他县辐射,沿水发展的时空开发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