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基于潜山地层中储层类型的复杂性及其在深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以大港探区上古生界潜山为例,综合利用岩心、测录井、薄片、全岩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扫描电镜、能谱、物性和压汞等资料,研究了上古生界储层类型、储集空间、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明确储层分布的控制因素,认为上古生界主要发育凝灰岩储层、白云岩储层和砂岩储层.研究结果表明:凝灰岩储层储集空间以脱玻化形成的微孔隙为主,孔隙度平均为14.08%,渗透率平均为0.03mD,具有高孔低渗的特征;受深部流体作用形成的热液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和裂缝;砂岩储层根据成因差异又可分为风化壳储层、热循环对流改造型储层和上升流改造型储层.风化壳储层主要发育在水平潜流带,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粒内孔为主,孔隙度平均为15.70%,渗透率平均为137.81mD,具有高孔高渗的特征;热循环对流改造型储层主要发育在砂体中上部,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孔隙度平均为9.86%,渗透率平均为0.19mD,具有中孔中渗的特征;上升流改造型储层主要发育在深埋背景下的潮道相和河流相砂岩中,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粒内孔和裂缝,孔隙度平均为9.71%,渗透率平均为0.22mD,具有中孔中渗的特征.凝灰岩储层的发育受控于沉积相,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受断层活动的影响,潜山位序控制着不同类型砂岩储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东濮凹陷二叠系储层具有明显的低孔低渗特征,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制约了储层研究,有效储层主控因素与物性下限有待进一步确定。通过分析沉积相、成岩作用等因素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明确了有效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沉积相直接控制了储层原始物性,河道亚相、分流河道微相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的砂体物性较好,单层厚度大,利于储层发育,分流间湾中的砂体物性较差。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致密化的主要作用;两次大规模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溶蚀孔隙,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利用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资料及试油、压汞等资料,采用试油法、经验统计法及压汞参数法确定了二叠系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为4.8%,渗透率下限为0.04 mD。  相似文献   

3.
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技术方法,对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致密储层的储集空间和微观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表征,并对影响孔隙度、渗透率的主要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致密储层90%的渗透率主要由10%半径相对较大的孔喉所贡献,半径大于1μm孔喉的存在有效改善了致密储层的渗透通道,起到减小渗流阻力的作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致密储层的渗透率.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南屯组储层残留原生孔较少,主要储集空间由次生孔隙组成,包括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填隙物溶孔和自生矿物晶间孔4种类型,其中以粒间溶孔为主;储层整体物性较差,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为4%~16%,平均为8.17%,渗透率主要分布区间为0.01~10.00 mD,平均为0.62 mD,孔喉半径分布范围较广,具备典型的致密储层特征;研究区致密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孔隙度主要受大量半径小于1μm、体积总和大的小孔喉控制,而渗透率主要受少量半径大于1μm、体积总和小的大孔喉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精细、客观地揭示砂岩致密化进程差异性,明确有利储层发育模式,以苏里格气田东区上古生界二叠系致密砂岩为例,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显微观察、孔渗测试、扫描电镜分析、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及高压压汞测试等手段,将砂岩与泥岩作为完整的成岩体系,综合分析了砂岩成岩作用间相互影响及演化路径多样性,认为差异致密化是储层质量"因层而异"、"因砂体而异"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成岩演化路径将砂岩划分为8种致密化模式,早期强压实与中成岩期自生胶结物强发育形成的致密化模式砂岩具有低孔(5%),低渗(0.1mD),高排驱压力(0.68 MPa)的特征,这些致密化模式共同促进了一系列独立、封闭的微成岩系统的形成.绿泥石强胶结模式通过早期孔隙流体超压与绿泥石协同保存原生孔隙,具有最高的孔隙度,一般为8.06%~11.68%,平均9.95%.绿泥石胶结+溶蚀+弱胶结模式通过溶蚀形成有效连通次生孔隙促进储层发育,孔隙度平均值7.1%,渗透性条件最好,渗透率一般为0.03~0.48mD,平均为0.12mD.这两种有利储层发育模式主要形成于厚层辫状河河床滞留、心滩砂体中—下部,中—厚层曲流河河床滞留中部、边滩砂体中部.  相似文献   

5.
为了精确表征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研究致密储层成因,在盆地尺度范围内,综合利用常规镜下薄片观察、高压压汞实验、XRD分析手段,并结合高精度TRA物性实验,精确表征了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储集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致密储层成因,认为致密储层成因主要有机械压实及压溶作用、各种类型的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以及填隙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石英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平均值为40.4%,具有较强的可压裂性,有利于后期的压裂开采;填隙物中水云母的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平均值为10.4%,导致长7段物性变差;孔隙类型以长石溶孔为主,占总孔隙的60%,排驱压力高,中值压力平均为7.72 MPa;喉道细小,孔喉结构复杂,物性较差,孔隙度均值为8.55%,渗透率均值为0.21mD.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致密砂岩中相对高渗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以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_2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以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为基础,综合采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物性分析、恒速压汞、微米-CT扫描、C-O同位素分析等多种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和成岩作用特征,分析了长8_2储层差异致密化的成因和相对高渗储层的形成条件,认为致密储层主要发育在低能、薄层砂体中,储层压实作用强烈,压实作用使原始孔隙度大大降低,碳酸盐胶结、硅质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进一步变差.三角洲前缘高能、厚层河道砂体是研究区相对高渗储层形成的优相基础,早期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是相对高渗储层原生孔隙保存的关键,长石溶蚀作用有助于相对高渗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长8_2储层为低孔致密储层,孔隙度大多小于10%,渗透率小于1mD.长8_2低渗致密背景下发育相对高渗储层,高渗储层具有较低的塑性组分含量,绿泥石环边胶结物百分比一般小于7%;孔隙类型以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溶孔为主,喉道半径大于1μm,孔喉连通性好.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石炭系太原组太2段地层为一套浅海潮坪沉积,发育呈南西─北东向条带状展布的障壁砂坝,岩石类型为石英砂岩及少量岩屑石英砂岩.从实验分析统计看,在较强烈成岩作用下,太2段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微孔等,储集岩配位数较低,孔喉比较高,毛管压力曲线整体上呈陡斜式,孔喉组合以小孔-微细喉为主,孔隙度分布在0.8%~15.7%,平均孔隙度7.6%,渗透率分布在0.05~6.4 mD,平均渗透率0.625 mD,表明太2段储层物性和孔隙连通性较差,非均质性较强,为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根据储层的物性和压汞参数等特征,将太2段储层分为3类.结合气层试气成果评价认为,Ⅰ类和Ⅱ类储集岩具有储产能意义,为有效储集岩,Ⅲ类为非有效储集岩,基本无储集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加快南皮斜坡致密油勘探开发部署, 实现高效产油, 综合开展9 口井268 块岩心扫描电镜、铸体薄片与恒速压汞等物性资料分析, 通过开展沉积、成岩及其与储层物性之间相关性研究, 明确储层性能影响因素, 开展成岩演化模式构建。结果表明, 研究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占比较大, 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1 mD 为首要储层; 沉积、成岩作用为致密储层主影响因素, 其中砂体分选好的水下分流河道为优质致密储层发育区; 成岩早期压实作用导致储层的低孔、低渗性, 胶结作用抑制储层物性发育, 致使早期储层致密化, 成岩中期较强溶蚀作用促进次生孔隙发育, 极大改善储层物性, 绿泥石黏土薄膜发育抑制石英次生加大, 对渗流通道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等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对临兴地区上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致密成因及优质储层发育机制进行分析。该地区上石盒子组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砂岩储层物性整体差,储层以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1mD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局部为中孔低-中渗储层。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在沉积厚度大、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的砂体中,砂岩的储集物性好;早期压实作用和自生粘土矿物胶结作用是砂岩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绿泥石环边胶结对砂岩早期粒间孔隙起保护作用,长石颗粒强烈溶蚀形成的大量次生孔隙大大改善了砂岩的储层物性,是造成临兴地区上石盒子组盒2段、盒4段优质储层发育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运用常规岩芯分析法、核磁共振T2弛豫谱法和气水高速离心法,研究四川盆地致密油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得到一系列岩芯饱和水状态及束缚水状态下岩芯T2谱,分析致密油藏储层孔隙结构类型、孔隙度及可动流体饱和度等特征,确定了致密砂岩的渗透率系数C和T2截止值.研究结果表明,T2谱能定性反映岩芯的孔隙类型,致密石灰岩为孔隙型储层和孔隙-裂缝型储层;致密砂岩为孔隙型储层,且以小孔隙为主,中大孔隙为辅,仅少量岩芯发育有微裂缝,改善了储层渗透性;致密砂岩与石灰岩气测孔隙度均值分别为4.88%和1.93%,核磁孔隙度一般小于气测孔隙度与水测孔隙度;流体可动性随渗透率、喉道半径和致密岩芯类型等不同而异;致密砂岩和石灰岩的T2截止值、渗透率系数均小于常用值.  相似文献   

11.
砂岩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反演模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储层孔喉分布是储层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储层孔隙度和渗秀是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宏观综合表现。通过对来自吐哈、辽河、胜利和四川德阳等地区油气田393个砂岩样品汞测试资料及物性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研究,成功地发现了对于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别是渗透率)与岩样不同孔喉大小的体积分布有密切的相关性,建立了毛管压力曲线反演模型,即储层孔喉体积分布预测模型,解决了在一个地区部分层段、部分井因缺乏压汞测试样品或岩芯资料给储层孔隙结构研究带来的困难,有利于正确评价工区储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致密油储层的微观特征及成因机理,通过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岩心物性等资料,详细分析了陇东地区长7段砂岩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及物性控制因素,认为长7段致密油砂岩成岩作用与常规储层具一定差异,整体上储层物性是大地构造背景、沉积条件、岩石学特征、埋藏过程及成岩作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主要为细砂-粉砂级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平均孔隙度10.1%,平均渗透率0.18mD.成岩特征表现为早期快速埋藏,压实强烈,但由于紧邻主力烃源岩,后期仍具有一定的溶蚀作用,溶孔是主要孔隙类型之一.对物性影响最大的胶结作用为伊利石、铁方解石和铁白云岩胶结,其中伊利石主要形成于早期沉积,云母水化,中后期黑云母蚀变、蒙脱石转化,杂基蚀变及长石溶蚀和钠长石化等,含铁碳酸盐大量出现于有机酸溶蚀之后,是中晚期孔隙继续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重质油在低渗透砂岩中的成藏特征,通过对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储层孔隙类型和原油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质等方面的分析,对准东火北地区平地泉组储层特征和原油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对致密储层而言,储层物性对原油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孔渗较好的储层利于孔隙中流体的交换,源岩低成熟产物成藏后,后期成熟度较高的原油还可成藏,导致物性差的储层中原油成熟度低,物性较好的储层中原油成熟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岩石类型主要为云质极细粒砂岩,储层孔隙不发育,孔隙度主体小于5%,渗透率普遍小于0.1 mD,孔喉半径为0.037~0.148μm,属于纳米孔范畴.该区原油姥植比为1.34~1.36,碳同位素为-30.21‰~-30.01‰,饱和烃色谱存在奇偶优势,甾烷成熟度参数C_(29)ββ/(αα+ββ)为0.24~0.27,属于本身二叠系平地泉组低演化阶段的产物.原油以近源成藏为主,储层致密导致原油侧向运移困难,凹陷深部二叠系平地泉组成熟原油未能进入火北地区成藏.对低渗透砂岩储层油气勘探,应重视低成熟烃源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4.
沙南凹陷东北缘东三段砂砾岩储层差异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薄弱,严重制约了该区下一步勘探评价的进程.利用岩心及铸体薄片、常规物性、粒度分析、扫描电镜等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区的储层质量差异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沉积作用控制了同一构造单元储层物性的差异性,成岩作用控制了不同构造带储层物性的差异性,差异压实作用是各构造储层物性差异的决定性原因,而胶结作用是深部储层形成低孔低渗的最终原因,溶解作用是深部储层物性改善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东三段发育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其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曹妃甸18-A构造储层孔隙度为22.3%,平均渗透率为423.2mD,物性好,具中孔中-高渗特点,原生孔隙为主;曹妃甸18-B构造储层孔隙度为8.4%,渗透率为5.6mD,物性差,呈特低孔特低-超低渗,次生孔隙为主.2)同一构造单元,分选好、杂基含量低的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细砂岩储层物性好.曹妃甸18-A构造与曹妃甸18-B构造东三段储层经历了差异成岩作用,前者现今处于中成岩A2期,压实作用致使该储层孔隙度损失17.7%,胶结作用造成孔隙度损失3.8%,溶解作用使孔隙度增加5.7%;后者现今处于中成岩B期,压实作用导致孔隙度损失23.5%,胶结作用造成孔隙度损失5.4%,溶解作用使孔隙度增加4.5%.3)研究区东三段储层均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的成岩流体演化过程,对应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为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长石、岩屑和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石英次生加大/次生高岭石→石英次生加大溶蚀/伊利石/绿泥石/含铁碳酸盐矿物,成岩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储层物性演化的差异,且曹妃甸18-B构造具有边成藏边致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有效储层的精确识别是强非均质性致密砂岩高效开发的核心和难点, 综合利用钻、 录井、 实验及测井资料对有效储层下限进行确定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本文结合大量岩性、 含油性、 物性、 测井、压汞测试及解释结果, 构建了有效孔隙度解释方法, 并确定了致密储层含油的岩性、 油气显示、 物性及有效厚度的下限标准。长4+5 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 该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粒间孔、 溶蚀孔及晶间孔; 砂岩孔隙度主要在5%~15%, 砂岩渗透率主要在(0. 1~1)×10-3 μm2。 利用累积频率曲线和累积储油能力丢失曲线关系及压汞资料, 确定了长4+5 工业油流层的岩性下限为细砂岩, 含油级别下限为油迹级, 渗透率下限为0. 10×10-3 μm2。依据深感应电阻率、 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度三者之间的交汇关系, 得出各种测井参数的下限值分别为孔隙度7. 0%、 含水饱和度60%、 电阻率10. 0 Ωm、 声波时差220 μs/ m。致密砂岩厚度和储层孔隙度均与有效厚度呈正相关, 即随着砂岩厚度的增加, 有效厚度趋于变厚, 储层孔隙度也趋于变大。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对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整体分析,以松辽盆地大安油田扶余油层的致密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先验概率比值合并的数学方法,将氮吸附和压汞法观察到的不同尺度的孔喉分布参数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从整体上对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分布特征的准确把握,为客观合理进行致密储层综合研究与评价打下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先验概率比值合并的数学方法,可有效地将氮吸附法和压汞法观察到的孔径范围进行整合;氮吸附法仅能测得小于63 nm的孔喉,压汞法仅能测得大于6.3 nm的孔喉.根据整合分析结果,由样品的整体孔喉分布特征可知,S87号样品的孔喉主要分布在25~400 nm,S105号样品的孔喉主要分布在10~400 nm;致密砂岩中,储层孔隙度相同时,渗透率越大,其大孔喉的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胜利油田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有效储层需满足的条件,选取东营凹陷南斜坡沙河街组三段(E_(s3))低渗透砂岩为研究对象,在分孔隙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利用压汞、氮气吸附与AutoScan等资料研究了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特征及储层有效性,认为低渗透砂岩储层有效性受孔径分布及最小孔径下限的约束.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砂岩孔径介于100~10 000nm的大孔较发育,中孔表现为狭缝状的毛细孔,孔径主要集中在3~7nm,且平均孔径大,孔隙体积、比表面积较小;储层的有效性与孔隙分布的均匀性与集中程度关系密切,进而确定出Es3有效储层的大孔孔径下限约为160nm,且大于该孔径的孔隙占比为90%以上,对应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下限约为8.0%和0.10mD,这为今后低渗透砂岩储层流体识别及有效储量估算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小集油田为例,研究了老油田注水前后,储层孔渗参数变化的不同特征与剩余油的合理开采的关系.在比较小集油田水淹前后取芯井孔隙度与渗透率参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其储层物性参数的空间变化特征有3种类型,即孔隙度与渗透率主频分布变窄型、孔隙度与渗透率向高值收敛增大型和孔隙度与渗透率数值均匀增大型;探讨了沉积韵律、含水特征与3种孔渗参数变化类型的相关关系;根据油田注水后,注入水的冲刷作用对孔渗变化的影响,讨论了油藏物性参数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确定不同的孔渗参数变化类型,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注采方案,是合理挖游剩余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杏北开发区薄差储层相渗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薄差储层注水开发认识不足的问题,通过收集相关现场相渗以及储层物性数据,筛选出具有薄差储层特征的相渗曲线40条,并利用统计学原理方法,对这些相渗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结果表明,薄差储层相渗曲线的形态主要为水相凸型、水相凹型、水相直线型3种类型,根据薄差储层的渗透率分布范围,将其相渗曲线分成了10 mD以下、10~100 mD、100~200 mD和200 mD以上4个渗透率级别的相渗曲线,对其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典型相渗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了薄差储层相渗特征总体呈现“双高双低”。通过分析不同开发阶段不同渗透率级别的薄差储层相渗曲线及其各特征参数,得出在长期注水条件下,不同渗透率级别的相渗曲线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影响,一边为相渗扩大型及有利影响,另一边为相渗缩小型及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扎哈泉地区深层渐新统砂岩储集层的储层特征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开展了岩石矿物学特征研究、物性分析、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研究、孔隙保存机理分析,并描述了其成藏模式,提出扎哈泉地区渐新统下段E13发育相对高孔渗的优质砂岩储集体,特殊的构造样式造就了其"源下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目的层整体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为4.6%,渗透率平均为1.894mD,为一套微咸水环境下的三角洲前缘沉积,碳酸盐胶结广泛发育,岩石较为致密,但发育若干相对高孔渗(孔隙度平均为10.5%,渗透率平均为20.618mD)的优质砂岩储集层;2)优质储集层的保存主要得益于绿泥石包膜的抗压实作用,并且早期(铁元素质量百分比为15.61%)绿泥石包膜的存在有效抑制了碳酸盐胶结作用和石英次生加大作用;3)质量分数平均为15.4%的碎屑长石溶蚀现象普遍,但溶蚀强度不大,溶蚀作用产生的储集空间有限,未能形成呈规模化发育的次生孔隙发育带;4)大型逆冲断裂使得扎哈泉凹陷的E13储集层位于邻区茫崖凹陷主力烃源岩段E23的侧上方,成熟的茫崖凹陷原油和天然气通过该断裂侧向运移至扎哈泉E13储集层中,运移距离超过8km,该推论已被油源对比分析结果所证实.这一特殊的"源下成藏"实例为今后"源下找油"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