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构主义翻译观解构了原作,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译者对翻译材料的选择,对“不可译”的修辞的创造性翻译,对原作的能动阐释和改写,对原作风格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文学翻译过程始终。但是传统翻译理论却将译者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才逐步得到彰显。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不能无限度地发挥,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译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优秀的文学译作。  相似文献   

3.
以译文忠于原文,译者地位次要为基础的传统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及表现,也就是对翻译文本选择,文本理解阐释,翻译策略技巧取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的创造性发挥等方面,阐述了译者的主导能动作用,并试图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从而为研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知网为原始数据源,获取了2009年至2019年280篇与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关的文献;通过可视化软件CiteSpace.5.5R2.绘制国内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科学知识网络图谱,运用共词分析法讨论国内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热点以及前沿发展趋势。研究发现2009年至2019年国内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热点主要有:翻译、翻译策略、翻译伦理、生态翻译学、译者、意识形态以及文学翻译等等。  相似文献   

5.
自从翻译"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体验和认知的视角阐释了译者主体性。以《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形象塑造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从尊重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探讨了文化意象翻译中情感错位的翻译策略.认为对于微观层面的情感错位现象,译者可以采取“存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向源语文化和原作靠拢;对于宏观层面的情感错位现象,译者应采取“求同”的翻译策略,向译语文化靠拢,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实中,诗歌翻译历来被认为是最难、最复杂的翻译活动.对比分析王维的田园诗歌《鹿柴》的六个英译本,结果会发现,译者主体性的存在会影响、渗透并主导对原作的理解、翻译的整个过程.因此,即使同一首诗歌作品,在不同的译者笔下,也会出现不同的译本.  相似文献   

8.
诠释学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并不是被动机械的复制文本,而是进行创造性的解释。文章运用诠释学理论具体分析了译者在解读和传译古诗词中的模糊语的过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作出适当的选择,在确保译文的可接受度的前提下,彰显译者主体性,创造性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9.
创造性叛逆不仅用于文学翻译,也同样适用于英文人名翻译。以创造性叛逆为视角,结合人名翻译实例,阐述英文人名翻译不同题材中的改译、结构上的漏译和发音上的变译。但因人名翻译受客观知识规律、文化规范和接受语境三个"度"的制约,译者并非无限制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能动转换或转述原作。因此,译者在正确把握这三个"度"的前提下,有利于译者合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契合读者的文化心理,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常提及的"距离"有两种,译者对翻译对象的审美距离以及原作和译作间的客观距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移情活动并适当使用补偿手段来调整审美距离以缩短原作与译作间距离。对原作与译作间审美距离和客观距离的正确把握及调整有助于对原作的翻译和对译作的赏析。  相似文献   

11.
重点从林纾的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功绩、翻译评价等方面探讨林纾的翻译,认为林纾的翻译是依据翻译目的、译者修养和译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尽管译作中对原作作了大量删改,但符合当时浸染于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依然不失为优秀译作。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的翻译首先是针对儿童的,译者面临着既保持儿童童趣又要把它传递给另一文化的儿童读者的挑战。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包含有文化因素,译者应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来鉴赏和体会原作,与原作“文化对话”,充分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差异,寻求最佳翻译策略,以求最大限度地向目标语儿童传递源语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但由于译文有其特定的目的语受众,又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迎合目的语的一些特点。从《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中选取几个句子为例,从人名翻译、小品词翻译和动词翻译三个方面,探讨了关于文学作品翻译中语境和意义传达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一种解殖民化的策略,具有抵制文化霸权,重塑文化身份的功能.文中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从译者文化身份、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后殖民剧本《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身份的重构作用.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为解读其他后殖民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有助于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凸显其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对于影视翻译的研究与其他文学翻译比较相对较少。以西方传媒界对电视肥皂剧的研究作为其原语特色,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肥皂剧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不仅受制于源语文化语境与原作者文化背景,而且也受到目的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意识的制约。因此译者主体性体现在选取合理的翻译策略来协调两种不同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互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强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需要正确认识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一般都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主要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角度,论述了译者主体性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和强弱。认为译文必定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但其主体性的体现和强弱又因译语文本类型、译者的前理解及翻译个性风格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非标准语”翻译方法因译者的不同而各异,总的来说,具体操作方法有对应法、替代法等。在翻译中,译者必须认真研读原作,从深层次上把握原文文化特征及民族色彩,在目的语中寻求最佳的表达法来传译原作,力求贴切、地道。  相似文献   

19.
对高尔夫英语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高尔夫英语翻译中的发挥,指出在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受到译者的翻译目的的制约,而翻译目的又直接影响了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另外,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进行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在准确翻译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20.
《荒原》是现代诗歌史上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其中译本甚多。文章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从译者文化意识下的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由此证实了译者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影响译作对原作文化内涵的传达,从而决定译作的质量;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对三个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文本选择的影响,从而揭示了翻译过程不仅是译者与原作者思想交融的过程,更是两种语言文化交际的过程,进而说明译者在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时应该积极有效地传达原作文化,呈现文化多样性,满足不同读者群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