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现场实测,总结出巷道围岩失稳的临界深度与围岩性质及支护方式有关,围岩强度越高,失稳的临界深度越大;主动支护大于被动支护的巷道围岩失稳的临界深度,这些结论对于深部开采巷道布置、支护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和睦山矿区井底车场巷道复杂地层中围岩变形失稳机理的分析,提出了新掘巷道的特殊支护技术,从而保证松、散、软、弱岩层中的井巷工程支护质量。  相似文献   

3.
深部开采软岩巷道耦合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5,自引:4,他引:65  
通过对深部开采软岩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发现,巷道变形破坏主要是由于支护体力学特性与围岩力学特性在强度、刚度以及结构上出现不耦合所造成的;且变形首先从关键部位开始,进而导致整个支护系统的失稳.因此,要保证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必须实现支护体与围岩的耦合.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当锚杆与围岩在刚度上实现耦合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锚杆对围岩的加固作用;当锚网与围岩在强度上实现耦合时,将会使围岩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趋于均匀化;当锚索与围岩在结构上耦合时,可以充分利用深部围岩强度来实现对浅部围岩的支护.实践证明,软岩巷道耦合支护可以有效解决深部开采软岩巷道支护问题。  相似文献   

4.
深井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深井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状态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巷道埋深、围岩性质和断面形状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巷道埋探小于某一临界深度时,巷道周边围岩移近量随巷道埋深增加呈线性增加;当超过临界深度时,巷道围岩移近量呈现指数规律增加趋势.围岩变形破坏的临界深度取决于围岩的力学性质及巷道断面形状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深埋巷道破裂围岩位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深埋巷道围岩普遍处于破裂状态的特点,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软件对巷道围岩松动圈非连续体位移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用锚杆、锚索和注浆加固以增加围岩破裂面的黏结力、抗拉强度和内摩擦角的数值朱减少位移量的机理,提出了非连续体巷道失稳破坏的判断标准,并对埋深1159m的大松动圈围岩巷道的非连续体位移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实地观测.实测结果与DDA软件计算值比较吻合,说明对于深埋巷道破裂围岩采用DDA方法进行位移计算和支护参数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对轴对称荷载作用圆巷围岩理想弹塑性分析解——Kastner解适用于软岩和小变形情况,若用于非软岩和大变形情况,从Kastner方程会导得:不论巷道围岩塑性变形多大,巷道周边切应力恒等于岩体峰值强度;围岩所承受的地应力可以随围岩塑性区半径增大而持续增大,随巷道周边位移增大而持续增大;此外,Kastner解中切应力分布曲线在围岩弹、塑性区交界处有尖峰向上的应力集中.采用符合岩石实际的弹性、非线性硬化和软化光滑连接的应力-应变关系得到的巷道围岩分析解,可以弥补以上三点不足,恰当地反映巷道临界深度和巷道围岩自承地应力极限问题;所绘出的切应力分布曲线在围岩弹、塑性区交界处光滑连接,因而有更广的适用性和精确性,对巷、隧道围岩大变形支护设计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方法对深井巷道围岩变形、应力及破坏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深井巷道时空演化失稳机理,阐明了允许巷道一定变形的支护方法用于深井巷道时围岩破坏失稳的力学本质.提出了深井巷道控制围岩最小变形支护原理,并研发了深井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的时空耦合一体化支护技术.其核心是突出不同时间、巷道不同部位,强调实施不同强度一体化主动支护,实现巷道支护在时间及空间上的最佳耦合,及时地尽可能把巷道围岩变形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矿岩接触带往往是巷道的薄弱区域,根据矿岩接触带变形破坏特征,并结合其特殊围岩情况,分析了矿岩接触带巷道薄弱区域的围岩稳定性.同时,将巷道围岩中的矿石和岩石的物理力学参数划分开,结合现场变形监测数据和矿岩物理力学参数,采用数值模拟进一步对矿岩接触带巷道支护前后的应力应变分布做了研究,探索失稳机理,研究发现矿岩接触带一般沿接触带层位发生剪切破坏且不与巷道中心线对称.根据上述研究,分别从塑性区拉伸破坏体积、剪切破坏体积和总体积分析对比分析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锚喷联合支护的应用效果,最后提出了针对矿岩接触带巷道的分区支护方法 .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某电站调压井围岩稳定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分析了调压井开挖后围岩应变重分布、上室开挖对调压井应变分布的影响、调压井采用不同支护方式的效果和围岩失稳时的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调压井围岩应变重分布主要取决于地应力特征;上室开挖只扰动调压井与上室衔接部分应变分布;支护方式不同导致围岩破坏荷载、过程、形态不同,但是破坏机制不变。  相似文献   

10.
对于采用锚喷支护的岩石巷道,依据弹塑性小变形理论,提出应对支护结构进行概率极限状态优化,利用蒙特卡络方法,建立了巷道围岩稳定,锚喷支护结构的可靠性计算公式,从而为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估,支护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软岩巷道支护荷载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巷道围岩与支护的相互作用原理 ,得出了软岩巷道失稳的原因是由于围岩自承力与支护力不足的结果 .认为一个优化的软岩巷道支护设计应在确保支护稳定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释放围岩的能量 ,使以变形形式转化的工程力达到最大 ,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使工程支护力达到最小 ,而其关键是确定变形能释放时间和最佳支护时间 .软岩巷道开挖后 ,通常在巷道周围形成塑性软化区和塑性流动区 ,实施支护力就是要控制塑性流动区的范围与发展 ,达到最佳支护时间时的支护荷载为最小支护荷载 ,可以通过塑性软化区和塑性流动区内岩石的重力求得  相似文献   

12.
深部巷道围岩控制原理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6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深部巷道围岩稳定问题,认为深部巷道围岩控制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围岩强度、转移围岩高应力以及采用合理的支护技术.提出了深部巷道围岩控制的基本技术和控制过程:1)应力转移降低巷道浅部围岩应力;2)采用高预紧力、大延伸量的高强度锚杆、锚索支护系统,强化锚固区围岩强度,提高巷道围岩自身稳定性;3)加强巷道两帮、底角支护,提高巷道最薄弱部位(两帮、底角)残余强度、提高巷道围岩的整体稳定性;4)应用高水速凝材料注浆加固破碎区,提高破碎围岩的完整性和力学参数.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3.
The FLAC3D software was used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numerically the displacement, stress and plastic zon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large span intersection in a deep soft rock roadway after the surrounding rock was excavated. Ou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dominating factors affecting roadway stability at points of intersection, one is the angle between horizontal stress and axial direction of the roadway and the other are the angles at the points of intersection. These results are based on a study we carried out as follows: first, we analyzed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a large span intersection and then we built a mechanical model of a rock pillar at one of the points of intersection. At the end of this analysis, we obtained 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itical parts on the large span intersection. Given thes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we proposed a new supporting method, i.e., a Double-Bolt Control Technology (DBCT). By way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DBC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at the points of intersection in roadways.  相似文献   

14.
结合陈四楼煤矿 2 4 0 1工作面机巷的具体地质条件 ,对煤巷锚杆支护机理进行了研究 .指出在顶板岩石强度较低的情况下 ,采用高强锚杆支护系统 ,并选择合理的锚固方式 ,可以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 ,保持围岩稳定 .主要介绍了回采巷道锚杆支护的设计思路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锚杆支护参数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围岩变形进行监测 .工程实践表明 :应用锚杆支护与棚式支护相比 ,能有效改善围岩的稳定性 ,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  相似文献   

15.
巷道围岩强度弱化规律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认为软岩巷道稳定性应采用动态支护的观点分析.用巷道周边位移表达的损伤因子来描述围岩阶段性变形特征及破坏过程,分析与之对应的围岩强度弱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喷锚注分阶段加固技术,并对合理滞后注浆时间的确定进行了研究.最后,介绍了一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深部巷道围岩表面变形理论计算公式仅限于截面为圆形的巷道,但在工程实例中多采用矩形巷道.就目前常见的深部开采条件,采用面积等效原理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即将矩形巷道采用等面积原理等效于相应的圆形巷道来计算围岩表面的变形.考虑不同截面尺寸,不同巷道埋深及不同岩性这3个因素,分别选取5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出25组不同开采条件下巷道围岩表面变形.初步设计出各开采条件下的最佳支护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淮北袁店二矿101运输巷道控制围岩稳定的合理锚杆支护参数.  相似文献   

17.
For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conditions of bad mine roadway roof and floor lithology in extremely weak cemented strata, the best section shape of the roadway is determined from the study of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displacement, plastic zone and stress distribution in rectangular, circle arch and arch wall section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mining depth and thickness of the coal seam, roadway support technology solutions with different buried depth and thickness of coal seam are proposed. Support schemes are amended and optimized in time through monitoring data of the deformation of roadway, roof separation, I-beam bracket, bolt and anchor cable force to ensure the long-term stability and security of the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 and support structure. 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mine roadway support schemes for different buried depth and section can be adap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pressur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in different depth well,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and the floor heave and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and basic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support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8.
软岩巷道破裂特征与分阶段分区域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决软岩巷道维护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该类巷道围岩内部裂隙发展演化规律和破裂特征.以某矿典型的软岩巷道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巷道围岩组份及微结构的特征;现场测试了巷道围岩内部破裂发展过程和规律,得到了典型软岩巷道围岩内部裂隙扩展贯通具有阶段性和非均匀性的破裂特征;根据巷道破裂发展的时间效应和区域特征,提出了分阶段、分区域控制的关键技术,包括:分阶段喷射混凝土、锚杆(索)强力支护、围岩注浆加固的过程控制和重点部位的加强支护技术.现场工程实践表明,针对软岩巷道破裂特征的分阶段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软岩巷道的围岩变形破裂的发展,实现该类巷道的围岩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