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β-环糊精衍生物为固定相,色谱法分离对映体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了合成两种新的β-环糊精衍生物色谱固定相,2,3,6-三-O-三庚基-β-CD(THPCD)和2,6-O-二庚基-3-O-乙酰基-β-CD(DHACD),以OV-1701为稀释剂,采用动态法,制备了新型毛细管色谱柱,从柱的分离选择性、惰性、柱效、稀释剂的配比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β-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可能的手性拆分机理。  相似文献   

2.
漆黄素具有抗氧化、降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但其在水中溶性低、稳定性差的缺点制约了它在医药、化妆品和食品中的应用,而采用环糊精包埋是一条可行之路。采用相溶解度法比较了α-环糊精(α-CD)、β-环糊精(β-CD)、γ-环糊精(γ-CD)和麦芽糖-β-环糊精(M-β-CD)对漆黄素的包埋效果。在此基础上制备了漆黄素与M-β-CD的复合物,运用紫外(UV)、红外(IR)及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分子对接法建立了漆黄素与环糊精复合物的三维超分子结构。结果表明:M-β-CD和β-CD对漆黄素的包合效果接近,显著优于α-CD和γ-CD。漆黄素与M-β-CD复合后,其物相发生了重大改变,分子对接分析表明,漆黄素沿M-β-CD的大口端方向进入其空腔形成复合物,该超分子结构可能通过氢键维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三种新的月桂基β-环糊精固定相的色谱行为.方法 合成了三种新的月桂基β-环糊精,七-(2,6-二-O-月桂基-3-甲基)-β-CD;七-(2,6-二-O-月桂基-3-乙酰基)-β-CD;七-(2,6-二-O-月桂基-3-三氟乙酰基)-β-CD,并把它们涂渍在毛细管柱上.结果三种新的固定相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高柱效,而且对一些取代苯的位置异构体有很好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往环糊精中引入月桂基,对固定相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结论这些新的β-CD衍生物非常适于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  相似文献   

4.
以β-环糊精衍生物为固定相,色谱法分离对映体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了合成两种新的β-环糊精衍生物色谱固定相,2,3,6-三-O-三庚基-β-CD(THPCD)和2,6-O-二庚基-3-O-乙酰基-β-CD(DHACD),以OV-1701为稀释剂,采用动态法,制备了新型毛细管色谱柱,从柱的分离选择性、惰性、柱效、稀释剂的配比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β-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可能的手性拆分机理。  相似文献   

5.
以麦芽糖、β-环糊精为原料,采用普鲁蓝酶生物反向合成得到超高水溶性的麦芽糖基(α-1→6)β-环糊精,试验测定,在pH4.0~4.2,温度58—60℃,酶量220—308U/g β-CD,麦芽糖与β-环糊精的摩尔比为7:1~8:1,反应时间35—38h的条件下,环糊精转化率可达到40%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天然染料大黄对棉织物的上染率,采用一氯均三嗪-β-环糊精(MCT-β-CD)对棉织物进行接枝.MCT-β-CD为棉织物提供了疏水腔,以捕捉更多的疏水型天然染料,因为天然染料大黄可以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与MCT-β-CD形成包容化合物.红外测试结果表明,MCT-β-CD可以成功接枝到棉织物上.染色结果表明,MCT-...  相似文献   

7.
通过取代改性和开环聚合制备了环糊精星形大分子.其合成方法包括:(1)以对甲苯磺酰氯在吡啶中全取代6位羟基,得到了磺酰化的环糊精((Tos)7-β-CD);(2)以(Tos)7-β-CD为引发剂,辛酸亚锡催化ε-己内酯(CL)开环聚合,合成了PCL-(Tos)7-β-CD.用FTIR1、H NMR对各步反应物进行了表征.DSC和TG研究了PCL-(Tos)7-β-CD的结晶性能和热性能.由1H NMR计算了PCL-(Tos)7-β-CD的分子量,基本与理论值吻合,证明所得产物为设计星型大分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了两种二戊基β-环糊精固定相的色谱性能.方法 合成了两种新的七-[2,6-二-O-戊基-3-O-(4-硝基苄基)]-β-环糊精;七-[2,6-二-O-月桂基-3-O-(5-己烯基)]-β-环糊精,并把它们涂渍在弹性石英毛细管柱上,对它们的色谱性能做了表征.结果发现在β-CD的3-O-位上取代基的大小、芳香性等对色谱性能和分离能力有很的影响.在此位置上引入芳香基团和乙烯基,使主-客体分子之间的π-π作用力增强,从而提高了分离芳香族化合物的能力.结论这些新的β-CD衍生物非常适合于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  相似文献   

9.
以β-环糊精(β-CD)和2-溴异丁酰溴(BIBB)为原料,利用溴酰化反应制备了大分子引发剂β-CD-BIBB.以此引发剂,CuBr/22,'-联吡啶为催化体系,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制得了以β-CD为核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为臂的两臂聚合物,通过FT-IR1、H-NMR及GPC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以β-环糊精(β-CD)单体为原料,采用环氧氯丙烷(EPI)为交联剂,合成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使用SEM和FT-IR对β-CDP的结构形态和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β-CDP比β-CD更有利于饮用水的处理。β-CDP对于吸附饮用水中的Cu(Ⅱ)更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吸附等温线数据与Langmuir等温线模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最大吸附量为2.837 mg/g。研究发现,pH值对β-CDP吸附Cu(Ⅱ)有很大的影响。β-CDP的吸附机理是由于在β-CDP分子内外有许多含氧官能团,通过螯合作用与Cu(Ⅱ)形成多种配位化合物。经过多次再生后,β-CDP的吸附量仍可保持在85%以上,说明β-CDP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再生能力。总之,β-CDP可以为饮用水处理中的重金属去除提供潜在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制备新型蚕丝功能纤维,用环糊精对其接枝改性。首先合成了6位环糊精单醛,然后通过还原氨化反应将其接枝到蚕丝纤维,合成了包合药物β-苯丙烯酸的接枝β-CD蚕丝功能纤维,测定了其包合稳定性常数和热力学参数,研究了其包合与释放性能。结果表明,该包合反应为放热反应,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在起主导作用;包合物的稳定性受温度影响较大,低于30℃比较稳定,40℃时大量释放;在同一温度下,释放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变大。利用接枝环糊精法改性蚕丝纤维,并选择合适的客体分子包合,为制备新型功能纤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以β-环糊精(β-CD)、马来酸酐(MA)、对苯乙烯磺酸钠(SS)为单体,以过硫酸盐为引发剂,通过溶液聚合方法合成了共聚物阻垢剂(β-CD-MA-SS)。在静态试验条件下评价了其对碳酸钙垢的阻垢性能,考察了共聚物投加量、Ca2+浓度、HCO-3浓度、pH值、反应温度和时间对阻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β-CD-MA-SS共聚物具有很好的阻碳酸钙垢性能,共聚物投加量为40mg/L时,阻垢率达到95.04%,适合低硬度、低碱度循环冷却水。  相似文献   

13.
以生姜为原料,经超临界CO2(SFE)法萃取生姜有效成分,采用β-环糊精(β-CD)包合法对其进行包合,着重考察了β-CD包合过程中包合时间、生姜有效成分与β-CD重量比、包合温度、吐温与β-环糊精重量比对综合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包合工艺为包合时间20min,提取物与β-CD重量比为110,包合温度60℃,吐温与β-CD重量比0.21,在此条件下综合得率为81.5%.  相似文献   

14.
富勒烯(C_(60))与液溴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制备溴代富勒烯(C_(60)Br_(24)),在碱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备得到两亲性富勒醇衍生物乙氧基富勒醇。通过4,4-二硒化双苯甲酸与β-环糊精(β-CD)反应,合成了二硒化双苯甲酰桥联双β-环糊精。将乙氧基富勒醇与二硒化双苯甲酰桥联双β-环糊精进行物理混合,得到它们的超分子组装体。采用FT-IR、~1H NMR与TG/DTG对乙氧基富勒醇进行表征,确定其分子式为C_(60)(OCH_2CH_3)_8(OH)_(16),采用~1H NMR对有机硒桥联环糊精进行表征,采用FT-IR、UV与SEM对超分子组装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两亲性富勒烯衍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5.
通过溶剂热法,使含有双键修饰的β-环糊精(β-CD)和二乙烯基苯(DVB)共聚,开发了具有多孔结构、高比表面积的聚(β-环糊精-co-二乙烯基苯)(P(β-CD-co-DVB))材料。PDVB组分为材料提供了刚性支撑和多级孔结构,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积和传质速率;通过β-CD的引入,为材料提供了具有分子识别和吸附功能的疏水空腔,实现了对水溶性微量有机物的选择性吸附。吸附实验结果显示:P(β-CD-co-DVB)材料在2小时内对罗丹明B(RhB)模型分子的吸附效率接近100%。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β-CD-co-DVB)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水溶性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6.
对经6-α-葡糖基-β-环糊精(G-β-CD)修饰后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热力学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G-β-CD与HRP的摩尔比为5,pH7.5条件下经低温混合处理2.5h后的修饰HRP获得较好的热稳定性综合改善作用。与天然酶相比,修饰酶活力约为94%,表观热失活常数k降低至原来的27%。经75℃经30min热失活后低温下酶活力的恢复程度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17.
β-环糊精与中性红-铜(Ⅱ)配合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UV-Vis光谱法研究了在pH=7.00的缓冲溶液中中性红(NR)-铜(Ⅱ)配合物与β-环糊精(β-CD)的结合作用。NR形成金属配合物NR-Cu(Ⅱ)后,结合β-CD的数目大大增加,体现了金属配合物与β-CD作用的特殊性。NR-Cu(Ⅱ)金属配合物与β-CD作用迅速,作用体系稳定,并建立了以NR-Cu(Ⅱ)配合物测定β-CD的分光光度法。NR-Cu(Ⅱ)-β-CD包合缔合物的结合比为nNR∶nCu(Ⅱ)∶nβ-CD=1∶2∶35,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74×104L·mol-1·cm-1,NR-β-CD配合物与β-CD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K=1.97×10119。β-CD的浓度在0~199.5mg·L-1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R=0.9956),桑德尔灵敏度为0.066μg·cm-2,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9.3%~100.8%,相对标准偏差为1.40%~2.26%。  相似文献   

18.
为了改善DHEA水溶性差这一缺点,利用β-环糊精(β-CD)对DHEA进行包合,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DHEA-β-CD包合物.以包合率为指标考察加热温度、加热搅拌时间及摩尔比工艺条件.通过显微镜法、薄层色谱法及红外光谱法验证DHEA-β-环糊精包合物的生成.并对DHEA形成包合物后的溶解性进行考察.通过实验得知,饱和溶液法的最优化工艺条件为:加热温度为50℃,加热搅拌时间为2h,DHEA与β-环糊精的摩尔比为1∶2.形成DHEA-β-环糊精包合物后能够明显提高DHEA的溶解度,是未加入β-环糊精溶液中DHEA浓度的2.01倍.  相似文献   

19.
应用02—5—71菌株葡萄糖基转移酶制备β-环糊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催化淀粉生成β-环糊精(β-CD)的转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化最适pH为6.5~8.5;随底物浓度增加β-CD生成量增多而转化率降低;酶用量在1000U.g^-1淀粉较合适;5%甲苯及2%乙醇能显著提高β-CD的转化率,以14%马铃薯淀粉为底物转化60h转化率较对照分别提高57.18%及28.36%;5%马铃薯淀粉加入10%乙醇转化24hr转化率可达57.97%。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β-环糊精(β-CD)浓度、金属离子、脂肪醇、温度、pH、超声时间等因素对β-CD增强黄曲霉毒素B1(AFB1)荧光的影响,并根据Benesi-Hildebrand法和热力学方法分析了AFB1-β-CD包合物的包合特性.结果显示:增大β-CD浓度、添加Hg2+和异丙醇均能促进β-CD对AFB1的荧光增敏作用,且低温和酸性体系有利于包合反应的进行,但超声处理对包合反应无显著影响;该包合反应是放热反应且能自发进行,AFB1与β-CD在25℃下包合效果最好,包合比为1∶1,包合常数K=3.68×107 L/mol,ΔS=-0.11kJ/mol、ΔH=-74.03kJ/mol、ΔG=-42.38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