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东营生态塘中有机物降解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于东营的日处理水量可达105m3的生态塘对有机物有较好的处理效果。2002年平均BOD5、COD、SS的去除率分别为78.6%、68.6%、90.8%。本文依照进水的先后顺序对该系统各处理单元中有机物的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对影响生态塘中有机物降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综合各塘的情况,在藻类生长旺盛的曝气养鱼塘中,由于溶解氧较高,水力停留时间长,对有机物降解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
以自来水为试验原水,投加雌酮(E1)、雌二醇(E2)和乙炔雌二醇(EE2),考察了颗粒活性炭去除水中雌激素的效果及动力学.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能快速有效地去除水中雌激素.接触10 min后,即达到吸附平衡.平衡质量浓度与雌激素起始质量浓度有关.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ng/L时,E1、E2和EE2的去除率分别为74.7%、89.5%和82.8%.E1、E2和EE2同时存在时,活性炭对E2的吸附效果显著变差(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ng/L时,吸附平衡质量浓度由44.65 ng/L增加到195.03 ng/L),而对E1和EE2的吸附效果没有影响.不同初始质量浓度的等温吸附数据可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来描述.  相似文献   

3.
为避免养猪场消化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利用微藻去除消化废水中营养物质的二次处理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采用15N质量平衡法研究了鞘藻去除氨氮的主要机理,重点研究了鞘藻生长与氨氮去除的关系以及氨氮去除的主要途径。经高压灭菌后的消化废水在鞘藻培养期的氨氮去除率为96.2%,鞘藻特定生长率为0.04~0.15;稀释后的原消化废水氨氮的去除率为94.1%,鞘藻特定生长率为-0.14~0.13。通过曝气的汽提效应对氨的去除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在高pH值试验条件下更有利于脱氨。15N同位素质量平衡分析表明,原始消化废水中存在的细菌对氨氮的去除影响小,在鞘藻培养期去除原消化废水中氨氮的主要途径是鞘藻的吸收和气体的损失,分别占总氮量的40.97%和32.59%。氨氮的去除与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要提高氨氮去除率,需要提高鞘藻Chl-a含量和DO浓度,同时限制或保持pH值在弱碱性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探究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汽车涂装废水的机理,利用好氧颗粒污泥的降解特性得到最佳处理工艺和有机物去除效果,本试验采用动态吸附和静态吸附的方式分别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对汽车涂装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吸附特性、吸附类型及温度和pH对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汽车涂装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初期吸附现象,30 min内COD被快速去除,去除率达到66.62%,180 min后基本趋近于平稳,COD去除率为80.61%。在温度为35℃、pH为7.0时,吸附吸附量最大,且过程是一个以物理吸附、生物吸附、化学吸附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5.
浮萍塘中氮素形态转化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水生植物塘对氨氮的去除能力,考察生态相构成复杂的浮萍塘中氨氮、氮氧化物和有机氮在底泥、水体和水生生物间的迁移转化过程,构建包含6种N组成形态及12个反应历程的氮循环迁移模式,并通过实际工程运行数据对该模式的应用普遍性进行验证.模拟结果显示,该模型中各形态氮预测值与实际监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1~0.89,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浮萍塘中各形态N在水体、底泥和水生植物间的迁移转化.在该模型中,除浮萍中的氮对模型参数变化略敏感,其余各形态氮稳定性强.因而,该模型整体表现为一个稳健的系统,具有较高的预测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藻类对三氯杀虫酯的吸附和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两种水生藻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对有机氯农药三氯杀虫酯的吸附和降解.探讨了农药逸散过程中生物降解、生物吸附、水解以及光解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种藻类均能快速有效的消除三氯杀虫酯,降解的半衰期大约在16 h左右,而吸附作用在一定时间后会失去,可能是藻类细胞体内凝结的缘故.总之,生物降解和生物吸附是农药逸散的主要因素,水解的贡献较小,而光解基本上可以忽略.结果表明这两种藻能够对三氯杀虫酯进行持续有效的去除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东营生态塘中有机物降解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于东营的日处理水量可达105m^3的生态塘对有机物有较好的处理效果。2002年平均BOD5、COD、SS的去除率分别为78.6%、68.6%、90.8%。本文依照进水的先后顺序对该系统各处理单元中有机物的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对影响生态塘中有机物降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综合各塘的情况,在藻类生长旺盛的曝气养鱼塘中,由于溶解氧较高,水力停留时间长,对有机物降解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8.
从炼焦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分离出了光合细菌(PSB菌),对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了静态处理,并对炼焦废水进行了动态处理,同时对PSB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SB菌在pH为7和有氧的条件下对大部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有机物去除效率在90%以上,脱酚效率达96%以上,氰化物去除率高达92%,氨氮去除效果在68%以上。  相似文献   

9.
菌藻系统对废水中氮磷去除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水中氮、磷浓度过高引起了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菌藻系统能有效降解废水中的氮、磷、有机质等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生物质,具有良好的环境与经济效益。文章分别选用活性污泥、混合藻及两者混合物处理二级出水,观察不同处理阶段的群落组成,研究活性污泥、混合藻及菌藻系统对氮、磷的去除效率以及转化的生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二级出水的组成中,混合藻中主要为小球藻和栅藻,活性污泥中主要为菌类,菌藻系统是由菌类和微藻共同组成;菌藻系统对氨氮、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4.16%、83.30%,优于混合藻和活性污泥的;菌藻系统具有更高的生物质产出量,其蛋白质、多糖、总脂的含量分别为53.20、16.69、21.16 mg/100 mg。  相似文献   

10.
对两级藻类塘与水生植物塘联用处理沈阳某重污染河流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HRT)=4 d,水深0.5 m,进水中PO43--P质量浓度为0.37~0.58 mg/L、TP质量浓度为0.68~1.17 mg/L、NH 4+-N质量浓度为1.57~2.94 mg/L、COD质量浓度为72.0~98 mg/L、TN质量浓度为2.31~4.24 mg/L,通过光补偿保证每天光照时间为12 h的条件下,两级藻类塘与水生植物塘联用出水中TP质量浓度的平均值为0.16 mg/L,可以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出水中COD质量浓度平均值为35.4 mg/L,可以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出水DO质量浓度平均值为5.88 mg/L,可以达到Ⅱ类标准;出水中NH4+-N质量浓度平均值为0.66 mg/L,可以达到Ⅲ类标准;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51.1%.  相似文献   

11.
解偶联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污泥削减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连续流活性污泥工艺处理铜离子质量浓度为1 mg/L重金属废水,在系统中添加2,6-二氯苯酚(DCP)作为解偶联剂,其质量浓度为20 mg/L.30 d的连续运行表明,DCP对污泥产率有很好的削减作用,剩余污泥产量相比对照实验下降70%左右.系统运行效能研究表明,COD去除效率相比对照实验下降约4%,Cu2 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且出水中2,6-二氯苯酚已检不出,但是污泥沉降性和污泥对氮、磷的去除率下降,污泥活性增加.镜检发现,运行30 d后,污泥中丝状菌增多,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减少.实验结果表明,在运用连续流活性污泥工艺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系统中添加解偶联剂削减污泥产量可行.  相似文献   

12.
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成一株高效降解含氯有机化合物的工程菌RH-1.以造纸漂白废水为例,以200 mg/L的CODCr添加1010个融合工程菌的比例,向体积浓度为75%的废水中投加菌种时,CODCr和TCl的去除能力比未融合的混合菌分别提高了72.05%和190%.比较葡萄糖、乙醇(95%)、甲醇、丙三醇、苯酚及废糖蜜几种初级基质对菌RH-1处理造纸漂白废水的协同降解作用,发现:乙醇为协同降解效果最好的初级基质,于体积浓度为75%的造纸漂白废水中按2 000∶1的比例添加乙醇(95%)时,融合菌对CODCr和TCl的去除效果最好,其去除率分别为73.87%和68.54%.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对不同木屑投加量利用硫酸盐还原菌降解木屑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去除率问题,为木质纤维素的生物降解提供新方法.方法将先期富集培养的硫酸盐还原菌污泥置于Ⅰ,Ⅱ,Ⅲ,Ⅳ4个三角瓶中,Ⅴ号三角瓶作为空白试验,分别投加5 g,10 g,15 g,20 g,10 g质量的木屑,通过静态试验测定木质纤维去除率.结果Ⅰ,Ⅱ,Ⅲ,Ⅳ,Ⅴ号容器中木质素的去除率分别为49.32%,54.97%,57.92%,63.57%,0.07%;纤维素的去除率分别为82.18%,86.36%,89.32%,90.82%,7.33%.硫酸盐还原菌利用1 g的硫酸盐能够去除1 g的木质素.扫描电镜下观察经过硫酸盐还原菌降解后的木屑,发现木屑表面以及内部的结构均受到损伤,木质素和纤维素的结构被破坏.结论硫酸盐还原菌对木质纤维素有良好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洗浴废水中LAS难以去除及对微生物具有一定毒性的特点,通过对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纯种分离获得LAS优势降解菌,并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测定结果表明:LAS优势降解菌属革兰氏阴性菌(G-),并呈短杆状;硝酸盐还原阳性菌;甲基红阴性,可以将产生的酸性物质转化为中性;经需氧性实验测定其为好氧菌。在此基础上,通过静态实验确定LAS优势降解菌处理洗浴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及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LAS降解优势菌菌悬液(OD=0.4)接种量为4%、摇床振荡频率150r·min-1、水样pH=7的条件下,洗浴废水水样中LAS、COD和NH3-N去除率分别为77.89%、86.37%和62.75%。  相似文献   

15.
富营养景观水体中藻类和磷的去除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投加适当的混凝剂不但可以去除水中悬浮颗粒(包括藻类),也可以沉淀磷酸盐,但目前对于混凝法同时去除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中藻类和磷尚缺乏系统研究.该课题采用精制硫酸铝(Al2(SO4)3·18H2O)和三氯化铁(FeCl3·6H2O)为混凝剂,考察了它们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中磷和藻类的去除效果.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时间、混凝剂投加量和pH值.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混凝剂单独使用均可有效去除水中藻类和磷酸盐.用FeCl3混凝除藻和除磷的最佳操作条件为混凝15 min,pH值为8,混凝剂投加量为50 mg/L.用Al2(SO4)3混凝除藻和除磷的最佳操作条件为混凝15 min,pH值为8,混凝剂投加量为30 mg/L.硫酸铝较三氯化铁更适合混凝沉淀去除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中的藻和磷酸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测定了几种工业废水可生化指标BOD_5/COD比值和相对耗氧速率,根据模拟生物塘的动态运行试验结果,提出了以耗氧速率R%作为可生化性判定指标,它比BOD_5/COD比值测定快,方法简便,更接近实际,并得出两个指标与生物塘COD去除率之间相关性的线性回归方程,为选择废水生物塘处理方案、预估其对COD去除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改性滤料去除有机物静态吸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几种改性滤料及未改性滤料去除有机物吸附试验研究,比较去除有机物的效果,确定其吸附类型.方法采用静态吸附试验的方法,对比未改性滤料和改性滤料对有机物的吸附容量及上清液的CODCr质量浓度.结果改性后滤料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可由2%~6%提高到9%~50%,吸附容量约是未改性滤料的4~26倍.未改性滤料和改性滤料去除有机物的吸附过程中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作用同时存在,且作用力大小相当.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都可以用来描述6种滤料的吸附类型.结论改性滤料去除有机物的效果远远优于未改性滤料,其中涂铁石英砂除有机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米根霉菌对模拟环境废水中镍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铀钨废水中分离出的一种米根霉菌(OR菌)对以电镀废水配制的模拟环境废水中镍的静态吸附特性,以及试液浓度、pH、菌用量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吸附前后菌株细胞形态改变和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显示,OR菌对镍的吸附在30min内即可达到平衡;在室温20℃和pH3.1~8.6范围内菌用量和溶液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显著:25ml浓度为33.6mg/L的废水中加入OR菌0.3g,150r/min反应30min镍的去除率即可达到97.1%;在镍离子浓度不高于66mg/L的情况下,OR菌的吸附量随浓度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吸附过程服从于Langmuir单分子层机理。透射电镜照片显示吸附镍以后菌株细胞壁的厚度显著增加,细胞内被更多物质充盈而显得饱满;镀银微区X衍射分析结果证实了镍、铁、铜、锌等在细胞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焦化废水中含有不可生化降解的有机毒物,目前工业化的处理方法尚未见报导.作者采取吸附法作处理研究,本文阐述静态与动态实验及其结果分折,实验结果证明经处理的废水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藻类膜对城市污水净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反应器中装满填料并接种藻类,经培养驯化后处理生活污水,对营养物质氮、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静态试验结果显示在3d内氨氮的平均处理效率达到89.2%,正磷酸盐的平均处理效率在达到71.3%;连续18d的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3d的条件下氨氮的平均处理效率达到85.9%,正磷酸盐的平均处理效率在达到63.0%.填料上生长的藻类膜优势藻种有鞘丝藻、颤藻、链丝藻和少量小球藻及栅藻.实验证明,藻类生物膜可以用于以除磷脱氮为目的的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