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为加深对北部湾盆地裂陷结构发育与转型过程的认识,运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古近纪断裂体系的发育及控盆作用进行了研究.在详细刻画主干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基础上,明确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性,进而基于各凹陷结构的精细解剖,综合平衡剖面恢复和沉降中心研究阐述了断裂体系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用,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探讨了古近纪断裂体系的控盆机制,认为板块调整事件造成的区域应力场的转变控制了断裂体系的时空差异,进而造成了盆地结构的发育和转型.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纪,北部湾盆地主干断裂体系的发育演化经历了3个期次,NE向控盆时期(65.0~56.0 Ma)、NEE向控盆时期(56.0~37.8 Ma)和近EW向控盆时期(37.8~23.0 Ma),各时期控盆断裂的平均活动速率分别为130, 155, 175 m/Ma.这3个阶段控盆断裂表现出来的优势方向的转变揭示了古近纪区域伸展应力场的顺时针转变,同时伴随着走滑效应的增强.受上述断裂体系控制,盆地的裂陷结构相应的经历了简单伸展半地堑、复杂伸展半地堑和走滑改造半地堑3个阶段,沉降中心的展布受控于断裂活动同样经历了NE→NEE→近EW向的顺时针转变.北部湾盆地断裂体系及其控制下的裂陷结构演化与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汇聚、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古南海的拖曳俯冲所引起的区域应力场性质和方向的转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加深南海北缘地区新生代盆地复杂裂陷结构的认识,以珠江口盆地为例,利用丰富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古近纪裂陷结构的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地震剖面构造与地层的精细解析以及断裂活动速率计算等手段,解剖了珠江口盆地内主干断裂体系和凹陷结构的发育特征,分析了断裂体系的演化规律及沉积中心的变迁过程,进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裂陷演化及转型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基底结构和区域应力场共同作用导致珠江口盆地古近纪裂陷结构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古近纪裂陷期发育了以NE,NEE,近EW和NWW走向为主的主干断裂体系.空间上,受控于复杂的先存断裂、基底岩性和初始岩石圈结构,盆地自西向东控盆断裂走向发生由NE向→NEE向→近EW向的转变,由北向南盆地结构由狭长型窄地堑、半地堑向宽缓型地堑、半地堑转变;时间上,受控于周缘板块调整事件及其引起的深部地幔活动,由早到晚盆地的同沉积主干断裂优势方向由NNE和NEE向往近EW和NWW向转变,沉积中心整体向东、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3.
为加深南海北缘地区新生代盆地复杂裂陷结构的认识,以珠江口盆地为例,利用丰富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古近纪裂陷结构的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地震剖面构造与地层的精细解析以及断裂活动速率计算等手段,解剖了珠江口盆地内主干断裂体系和凹陷结构的发育特征,分析了断裂体系的演化规律及沉积中心的变迁过程,进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裂陷演化及转型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基底结构和区域应力场共同作用导致珠江口盆地古近纪裂陷结构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古近纪裂陷期发育了以NE,NEE,近EW和NWW走向为主的主干断裂体系.空间上,受控于复杂的先存断裂、基底岩性和初始岩石圈结构,盆地自西向东控盆断裂走向发生由NE向→NEE向→近EW向的转变,由北向南盆地结构由狭长型窄地堑、半地堑向宽缓型地堑、半地堑转变;时间上,受控于周缘板块调整事件及其引起的深部地幔活动,由早到晚盆地的同沉积主干断裂优势方向由NNE和NEE向往近EW和NWW向转变,沉积中心整体向东、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4.
为加深南海北缘地区新生代盆地复杂裂陷结构的认识,以珠江口盆地为例,利用丰富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古近纪裂陷结构的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地震剖面构造与地层的精细解析以及断裂活动速率计算等手段,解剖了珠江口盆地内主干断裂体系和凹陷结构的发育特征,分析了断裂体系的演化规律及沉积中心的变迁过程,进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裂陷演化及转型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基底结构和区域应力场共同作用导致珠江口盆地古近纪裂陷结构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古近纪裂陷期发育了以NE,NEE,近EW和NWW走向为主的主干断裂体系.空间上,受控于复杂的先存断裂、基底岩性和初始岩石圈结构,盆地自西向东控盆断裂走向发生由NE向→NEE向→近EW向的转变,由北向南盆地结构由狭长型窄地堑、半地堑向宽缓型地堑、半地堑转变;时间上,受控于周缘板块调整事件及其引起的深部地幔活动,由早到晚盆地的同沉积主干断裂优势方向由NNE和NEE向往近EW和NWW向转变,沉积中心整体向东、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5.
基于印支-燕山期复杂构造及其叠合过程对深层油气勘探和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的重要性,以黄骅坳陷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三维地震、岩心、薄片和火山岩测年资料,明确了黄骅坳陷印支-燕山期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伴生的火山岩特征,认为印支-燕山期黄骅坳陷经历了多方向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叠合演化过程,提出深层油气勘探2个优势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挤压构造样式发育于印支期晚期、燕山早期及燕山晚期;走滑构造样式形成于燕山期;伸展构造样式及伴生火山活动(133 Ma到114.8±2.8 Ma)集中于燕山中期.2)盆地演化经历了印支期(T_3)近SN向挤压逆冲,逆冲断裂平均活动速率为-24.4 m/Ma;燕山早期(J_(1+2))中北区近SN向、南区NW向多向挤压逆冲,近EW向和NE向逆冲断层平均活动速率分别为-7.6 m/Ma和-11 m/Ma;燕山中期(K_1)NW-SE向张扭性负反转,断层平均活动速率为22.8 m/Ma;和燕山晚期(K_2)区域挤压抬升4个演化阶段.3)与周边地区对比,印支期黄骅坳陷发育近EW向大型背斜,济阳坳陷发育NW向逆断层;燕山早期黄骅坳陷发育NE向逆冲断层,与燕山褶皱带类似;燕山中期,黄骅坳陷发育NE伸展断层,济阳坳陷发育NW向伸展断层.中、北区"新生-古储型"油气区和南区"古生-古储型"油气区为深层油气勘探的2个优势区带.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史,周围三大板块对盆地的构造改造、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野外基础地质资料,利用德令哈及周缘地区构造要素测量分析、ASR法地应力测量、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阐述古、今地应力状态及可能的转变,从动力学机制方面分析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变形的主导因素,并对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探讨。该构造演化过程分为5个阶段:①晚二叠世—三叠纪抬升剥蚀阶段,受NE—SW向挤压;②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受SN向弱拉张形成了一些差异断陷沉降带(如德令哈凹陷等),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东部均发生左旋走滑;③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白垩纪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挤压,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柴达木盆地东部受挤压应力作用单纯地向祁连山产生推覆;④古近纪挤压断陷-坳陷阶段,受近SN向挤压应力作用,阿尔金断裂强烈右滑,沿NW—SE向的分量可使柴达木盆地东部发生右旋走滑运动;⑤新近纪—第四纪阶段,柴达木盆地遭受强烈挤压,近SN向挤压应力作用在喜山晚期达到最强,奠定了柴达木盆地现今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7.
湘阴凹陷为白垩纪-古近纪洞庭盆地最东面的次级凹陷。通过地表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等手段对湘阴凹陷南段盆地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探讨其成因机制, 形成了以下主要认识: 盆地受NE 向(主)、NW 向(次)和NWW 向(个别)正断裂控制, 南东侧 NE 向主控盆断裂导致盆地基底总体向SE 倾斜; 于NE 向主要控盆断裂末端叠覆的交错区带, 以及NE 向和NWW 向控盆断裂的末端部位发育多个不同规模(级别)的NW 向(个别NNE 向)横向构造调节带; 调节带控制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延伸范围以及盆地沉积物源方向; 盆地性质属伸展断陷盆地, 是在继承印支和早燕山期断裂的活动基础上, 因古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导致地幔上隆, 引起弧后扩张而形成; 常德-安仁断裂的伸展活动等也有局部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部地区构造特征研究,将新生代盆地划分为初始裂陷、伸展断陷、挤压拗陷3 个演化阶段。新生代构造以张性断裂为主,兼具走滑和反转特征,其中,沙四、沙三期为伸展断裂系统,沙一、沙 二至东营期为走滑断裂系统,馆陶期为挤压断裂系统。沙箱模拟实验证明,挤压反转构造受断层下盘施力方式 控制,与基底走滑作用有关,伸展断裂控制的断鼻状构造和挤压背斜构造是高升斜坡带和牛心坨隆起带上较为 有利的目标优选类型。  相似文献   

9.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以及控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为弱挤压成盆期,发育中小型山间盆地,早期盆地走向以近EW向为主,晚期NNE向盆地更为发育;盆地早期的沉积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则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早白垩世,华北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进入大规模裂陷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火山活动强烈,原型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分区性,受NW/NWW向、NE/NNE向断裂系统的控制,拉张断陷、拆离断陷、反转断陷及走滑拉张型盆地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晚白垩世,华北东部隆起剥蚀,仅少数地区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原型、恢复盆地构造演化历史,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及其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盆区存在伸展式和走滑式两种基本构造样式.在盆地尺度内,按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点,伸展构造样式可进一步分为伸展拗陷、伸展拗断、地堑断陷、多米诺半地堑断陷、滚动半地堑断陷、复式半地堑断陷、跷跷板断陷、伸展断拗8种次级构造样式,并基本遵循伸展拗陷-伸展拗断-伸展断陷-伸展断拗演化序列,这种演化序列与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和递进伸展变形过程有关.走滑构造样式受深断裂走滑作用控制,可分为雁列式走滑构造和帚状断层组.  相似文献   

11.
在区域构造作用方式和方向产生变化及复杂边界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分析复杂构造变形及所形成构造的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本文以黄金带油田为例,利用新处理的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对本区构造特征进行精细刻画,分析应力场演化,并探讨构造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认为本区沙三期存在北西-南东向的伸展构造作用;东营期为走滑构造变形体制,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表现为北东向右旋走滑、东西向挤压和南北向伸展的构造变形特征,同时,二界沟断层作为构造带边界对局部应力场的方向造成改变.研究结果表明:在复杂的应力条件下,伸展构造、走滑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在本区均有发育,并存在特殊的构造现象:断层与褶皱枢纽的走向出现规律性渐变、走滑断层平直段存在"海豚效应"现象.结合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以及构造带边界的影响,构造变形叠加和复杂的先存构造条件是产生复杂构造现象的原因.构造活动与油气成藏在时间上相契合,对油气成藏与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坳陷中段构造特征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走滑-坳(裂)陷带、斜坡-断阶带和隆起带,并提出其演化经历了J1-2断陷、J3断-坳转换以及白垩纪坳陷-古近纪走滑和抬升3个阶段.总结了构造对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有利相带以及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指出断阶-斜坡带Jl-2倾向断块型、上倾超覆型、岩性尖灭型油藏以及Karatau断裂两侧J2kr-J3双断型、断背斜型油藏应成为后期油气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断裂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断裂解释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断裂构造分层、分期和分区发育强度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断裂可以分为以逆冲构造为主的盐下基底构造、以盖层滑脱为主的盐上下古生界、以断层相关褶皱为主的上古生界和新生界4个构造层,自盐上下古生界至新生界构造变形总体逐渐减弱;平面上,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更为强烈,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次级断裂更为发育,密集分布,而玉北地区中西部冲断作用较弱,以逆冲滑脱、高角度逆冲构造为主,次级断裂不太发育,相对分散分布;断裂演化时间上,加里东中期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强,中西部断裂活动较弱,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东部断裂相对稳定,中西部断裂活动相对较强,反映断裂活动自东向西的迁移特征;断裂构造发育位置、走向和分布受先存基底构造、构造应力场背景和膏盐岩滑脱层等共同控制;加里东中期断裂主要密集发育于先存基底构造薄弱带,受SE向挤压应力控制,断裂沿中、下寒武统由NW向朝SE向被动逆冲,形成多排NE向差异分布的逆冲断裂带。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济阳坳陷青东凹陷油气勘探新局面,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测井资料分析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青东凹陷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对关键成藏地质要素进行重新厘定,建立油气成藏模式,认为青东凹陷是新生代郯庐断裂走滑背景下的斜向拉张断陷盆地,发育3种构造样式;青东凹陷沙四上亚段主力烃源岩具有早生速排的演化特征;发育多类型油气藏.研究结果表明: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控制,近东西向、北西-北西西向与北北东向3套主要断裂的发育使凹陷内部南北方向形成"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东西向上呈现东断西超的凹陷结构;构造样式以伸展、伸展-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反转构造样式仅在局部发育;沙四上烃源岩转化率快速变化在2 500~3 500m之间,成烃范围较集中,生烃潜力大;南北向构造、岩性油藏相间分布,东西向地层—构造地层—构造岩性—岩性—构造油气藏有序分布,成藏模式分陡坡复式运聚成藏、凹中隆近源运聚成藏、斜坡带断层走向运聚和洼陷内原地生储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黄骅坳陷白水头断裂系统生长模式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分析白水头断裂系统的断层组合、构造样式、主干断层及次级断层生长模式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伸展边界条件及断层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该断裂系统的形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构造背景下存在的伸展边界控制了整个白水头断裂系统总的构造格局.进一步证实了区内右旋走滑作用与伸展作用的相互耦合,致使次级断层沿走滑构造带出现转向或中断.断裂系统及系统内部断层间的运动学关系表明白水头断裂系统在古近纪是受两个构造动力控制,其一是地幔热作用引起岩石圈北西-南东向引张作用,其二是北北东向深断裂带的右旋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骅盆地海岸线两侧构造线不连续之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构造样式、沉积特征、断层组合等方面探讨了黄骅盆地海岸线两侧右旋走滑构造变形的存在,指出结晶基底的不均匀性是NNE向基底隐伏走滑带形成和新生代盖层走滑构造产生的控制因素。采用单剪模式解释了由于NNE向基底隐伏走滑带在新生代的右旋走滑活动,在主位移带(PDZ)的两侧产生了NE向的R剪切.R剪切受区域NW-SE向伸展和由走滑导致的SN向局部伸展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现今黄骅盆地中区海岸线两侧构造线不连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根据最新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建立塔里木盆地玛扎塔格断裂带断裂发育模式,并对断裂活动时代和构造演化过程展开分析。玛扎塔格断裂带具有明显的分层构造特征,同时又具有分段差异性:深层铲式逆冲断裂主要发育在断裂带中、西段,走滑-逆冲断裂沿断裂走向自西向东转换为走滑-逆冲断裂;浅层铲式逆冲断裂各构造段均有发育。断裂带主要经历了4个构造变形阶段:晚奥陶世—泥盆纪铲式逆冲断裂、二叠纪末—三叠纪继承活动性铲式逆冲断裂、古近纪末逆冲-走滑断裂(或走滑-逆冲断裂)、上新世末—全新世浅层铲式逆冲断裂。玛扎塔格断裂带在晚奥陶世—泥盆纪和二叠纪末—三叠纪向下滑脱于中寒武统,对烃源岩和储层的沟通作用有限,且对古油气藏具有破坏作用;古近纪末期演化为巴楚隆起的南侧边界断裂,成为天然气运移的有利通道,断裂带中、西段形成较好的断垒构造圈闭,与喜马拉雅期主成藏期具有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8.
滇中先锋褐煤盆地的充填演化与成盆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先锋盆地充填特征及其演化研究、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论述了该盆地的成盆构造是在走滑构造活动中局部伸展拉陷的条件下形成的;成盆期末又发生了构造反转变形。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叠加改造作用强烈,断裂关系极为复杂。利用最新采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中拐凸起发育的断裂进行了精细解析,识别出逆断裂、正断裂、走滑断裂等多种性质的断裂,它们发育具有明显差异性。剖面上,以三叠系底和白垩系底为界,将中拐凸起断裂划分为深层石炭系—二叠系挤压逆冲断裂体系、中层三叠系—侏罗系压扭走滑断裂体系和浅层白垩系—新近系伸展正断裂体系,并分析了不同断裂体系的叠加关系。平面上,将中拐凸起发育的断裂划分为红3井东逆冲-走滑断裂系统、598井东逆冲-走滑断裂系统、红山嘴东逆冲-走滑断裂系统、五区南逆冲断裂系统、克拉玛依逆冲-弱走滑断裂系统和拐6井走滑断裂系统,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构造与组合特征。根据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背景,结合平衡剖面恢复,将中拐凸起断裂体系划分为二叠纪挤压逆冲阶段、三叠纪—侏罗纪压扭走滑阶段和白垩纪—新近纪掀斜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在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断层落差法和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技术分析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汉留断裂带断层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高邮凹陷汉留断裂带主要发育NEE、近EW、NW向断层,断层组合样式在平面上为平行式、斜交式和羽状,在剖面上为阶梯状、“Y”字形和复“Y”字形;阜宁期SSE倾向断层发育,三垛期次级断层发育;阜宁期汉留断裂带中、南部平面剪应力为负值,控制发育NEE向断层,北部为正值,控制发育近EW向断层,剖面上研究区剪应力为负值,控制断层倾向SE;三垛期汉留断裂带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平面剪应力为负值,控制发育NEE向断层,中部为正值,控制发育近EW、NW向断层,剖面剪应力在北部为正值,控制断层倾向SE,其南部为负值,控制断层倾向N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