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无线电网络中控制信道预约的MAC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多信道自适应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该协议引入了竞争控制信道和预留控制信道. 认知用户在接入过程中,首先在竞争控制信道上预约、预留控制信道子帧,然后再通过预留控制信道基于请求带宽预约数据信道,同时认知用户通过维护信道状态表来分配和回收信道资源. 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可有效地调度多用户多信道接入,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端到端吞吐性能,可大大降低冲突和拥塞概率及端到端时延.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认知无线网络中认知用户的业务服务质量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区分的多信道媒体接入协议(SD-MAC).根据授权用户的信道使用模型以及认知用户的业务类型,实时业务采用基于预约的接入机制,而非实时业务则通过采用基于竞争的接入算法实现信道共享.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MAC协议能够有效提高实时业务的吞吐率,保证较低的接入时延,从而有效地提升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概率密度估计的认知无线电动态频谱接入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基于概率密度估计的动态频谱接入算法,通过由支持向量机拟合出的授权频段空闲时长的概率密度,对信道状态进行评估,认知无线电用户根据信道状况选择接入. 该算法可以进行自适应调整,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降低信道的冲撞率,同时提高认知无线电用户的吞吐量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利用最优空闲授权信道通信的认知无线电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 采用该协议的每个次要(非授权)用户根据对多个授权信道的感知结果,选择最优的空闲授权信道通信,该协议同时解决了“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的问题. 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在饱和网络状况下该MAC协议的吞吐量. 仿真结果表明,数学模型可以精确计算该MAC协议的饱和吞吐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认知无线电系统可用子载波的动态变化,提出一种基于接入概率的动态子载波分配方法. 该方法通过控制认知用户在子载波上的接入概率最大化系统的吞吐量,保证了用户的服务质量需求. 为简化求解过程,提出一种基于接入概率转移的启发式算法,该算法可将子载波接入概率在用户间转移,直至所有用户的速率需求都得到满足. 仿真结果表明,在瑞利衰落信道环境下启发式算法能得到全局最优解. 同时,与现有动态分配方法和载波侦听多路接入方法相比,新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系统吞吐量性能.  相似文献   

6.
作为媒质共享的树型网络,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需要媒质接入控制(MAC)协议协调各终端对上行信道的访问,避免冲突。针对目前没有适合GPON系统的媒质介入控制协议,根据G.GPON.gtc建议对GPON系统帧格式的定义,提出了一种体现业务优先级的MAC协议,给出了授权分配情况,分析了协议的有效性,并给出了协议的计算机仿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认知无线电可通过实时改变操作频段,动态利用授权用户的频谱空洞,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该文提出的资源分配优化算法为每个待分配信道找出最优合作节点集合,工作在同一信道的节点不会对授权用户产生干扰。通过仿真证明,该策略使认知网络平均吞吐量显著提高,同时各信道上的传输容量较同类算法也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在授权多小区频谱资源复用场景下,基于分级信道接入模型提出了一种认知Ad Hoc网络资源分配方案.授权小区将频谱资源进行区间复用,认知系统根据区域复用的不同划分可用频段,并在不同频段采取不同的接入方式;联合考虑链路传输需求及授权用户干扰保障设计传输效益因子,根据传输效益因子分配可用信道,运用拉格朗日对偶理论实现功率分配,并基于令牌环结构实现Ad Hoc链路局部信息交互.仿真表明,所提算法相对非复用认知场景系统容量可在相同指标下提升2%.  相似文献   

9.
针对免许可频段的终端到终端(D2D)通信的功耗问题,进行功率和频谱的联合分配,以寻找使系统终端功耗最小的资源分配方式. 在免许可频段为D2D提出信道接入协议,该协议在许可信道的协助下确定D2D终端可使用的免许可信道及对应信道可使用的时隙资源. 建立以最小化系统总功耗为目标的优化问题,考虑D2D用户对的数据速率和对基站(BS)产生的干扰的限制. 该问题被建模为凸优化问题,利用内点法求解. 通过数值仿真,对免许可频段的D2D通信(D2D-U)的工作情况进行验证,证明利用该算法能够得到最优的分配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认知无线网络中频谱池接入策略性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无线频谱使用效率,提出了一种认知无线网络中新的动态频谱接入策略,该策略建立在频谱池的基础之上,较即时接入方式有较高的接入效率. 研究了频谱池的最佳容量和频谱池更新时间,发现最佳容量和系统效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频谱池在授权频段和非授权频段不同的动态更新策略.仿真结果表明,2种频段内的频谱池更新时间基本都在1h之内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尽可能满足认知网络系统对认知用户多种类型业务的传输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加权多特征参数模型分组聚类的动态频谱接入技术. 通过建立可接入信道的加权多特征参数模型,采用多目标聚类实现信道的频谱池分组划分,以实现认知用户频谱的动态接入,满足认知用户业务传输对频谱性能的需求. 通过多特征参数组合、动态频谱仿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实现信道的性能划分,提高认知用户的频谱接入效率和业务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12.
频谱接入策略是认知用户在不影响授权用户的情况下,高效使用空闲授权频谱的关键.提出了基于授权用户干扰概率的频谱接入策略,有业务需要传输时,认知用户感知信道,通过计算不同属性的授权频谱剩余空闲时间,确定可传输的业务包数量,在提高频谱利用率的同时,降低对授权用户的干扰.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表明,所提出的策略能有效减小对授权用户的干扰概率,空闲频谱利用率能稳定地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针对非授权频段的长期演进(LTE-U)系统在5 GHz非授权频段与WIFI系统共存的方案.该方案基于先听后说(LBT)信道接入机制,通过引入动态信道切换技术,有效避免了因LTE-U系统长时间占用同一信道而对无线保真(WIFI)系统造成的干扰.在此基础上,对LBT机制中的静默时长进行了优化,以进一步提升LTE-U与WIFI系统共存的效率.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可使LTE-U与WIFI在同频段和谐共存,并取得较好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尽可能地提高认知网络系统对认知用户多种不同业务类型的传输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多特征参数模型聚类的动态接入技术。在建立认知用户可接入信道的多特征参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多目标聚类方法实现信道的频谱池划分,用于指导认知用户制定不同的信道动态接入策略,满足认知用户不同的业务传输对频谱性能的需求。通过了多种参数组合以及动态频谱仿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实现信道的性能划分,提高认知用户的频谱接入效率。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连续马尔可夫模型对有限数认知用户的接入进行建模,针对主用户数和认知用户数的变化,分析了认知用户占用授权信道的阻塞概率、强迫终止概率和信道中认知用户的平均数. 仿真结果表明,随着主用户数和认知用户数的增加,认知用户阻塞概率和强迫终止概率增大,但主用户信道中认知用户数的平均数随主用户数的增加而减少,随认知用户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在认知无线网络中具有保护间隔的非时隙载波侦听多址接入方案,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概率分析方法得出非授权用户的吞吐量及干扰率等认知无线网络的性能指标,数值结果显示本方案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在分布式多用户频谱接入(OSA)环境下,从用户间信道选择同步问题成为干扰系统全网吞吐量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变随机域宽度的多用户频谱接入方案,在充分利用随机化接入方式避免用户间同步的同时,通过改变可供随机接入选择的信道数(即随机域宽度),达到最优信道选择与同步避免的折中. 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全频段随机化接入同步避免方式,本方案可有效提升多用户机会频谱接入系统的全网吞吐量.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面向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支持多种业务的媒体接入控制协议OSSS/PRMA.该协议引入过载控制信号,有效地降低了随机接入的碰撞率,提高了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与CDMA/PRMA协议相比,该协议的数据分组平均时延、语音分组丢失率和信道利用率都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为Ad hoc网络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该协议通过在MAC层采用模糊逻辑协调各个相互影响的数据流,为低优先级数据流选择附加退避窗口以减少其自身接入信道概率。通过这种方法,使得高优先级数据流在各种背景流量的条件下,均能够维持较高的端到端吞吐量和较低的端到端接入时延。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较802.11e协议更好地保护高优先级数据流的端到端时延和吞吐量。  相似文献   

20.
HFC双向传输系统是未来信息基础设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解决上行信道的可靠传输问题是实现HFC系统的关键之一,在此介绍一种常用的HFC网络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提出了一种适合于传输综合业务的业务安排算法,并在综合业务条件下对该算法进行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业务安排算法对综合业务环境比较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