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解决无加热装置铁路油罐车在北方冬季使用时,因油品冷凝而无法卸出的问题,设计了XZ-SJ型伸缩式加热器,放入油罐车内部对冷凝油品进行加热。该加热器进入罐车后自动分开向两端延伸,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加热范围和缩小了与罐车两端的距离。因此,这种加热方法与传统的外部蒸汽加热方法相比,可大大缩短加热时间,显著提高加热效率。同时保护栈桥环境并节省了大量能源,另外,针对不同的油品冷凝状态,设计了上分式和下分式两种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无加热装置铁 路油罐车在 北方冬季使 用时,因油品冷 凝而无法卸 出的问题,设 计了 X Z- S J 型伸缩式加热器,放入油罐 车内部对冷凝油品进行加 热。该加热 器进入罐车后自动分开 向两端延伸,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加热范围和缩小了与罐车两 端的距离。因此, 这种加热方法与传统 的外部蒸汽加热方法相比,可大大缩短加热时 间, 显著提高加 热效率。同时保护了 栈桥环境并 节省了大量 能源,另外,针对不同的油品冷凝状态,设计了上分式和下分式两种分开结构,详细的论述了该加热器的结构设计和加热面积的计算,以及两台下分式加热器的实际测试结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X Z- S J 型伸缩式加热器的使用可有效地解决北方冬季无加热装置油罐车长途运输卸车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k-ε紊流模型和使用壁面函数法处理近壁区问题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顺序输送混油新的模型,并利用PHOENICS软件成功地对该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了竖直管道顺序输送油品时,密度和粘度差对混油的影响,并给出了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大落差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层流底层的影响,比较明显,不可忽略。研究结果对于研究我国西部地形复杂地区的顺序输送管道混油问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铁路油罐车静电场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在国内较大的石油静电事故中,铁路油罐车装油事故占首位,因而对油罐车装油过程中的静电研究显得特别重要。根据静电场基本方程和铁路油罐车静电场边界特征,建立了电场计算模型并采用超松驰迭代法求解。计算结果表明:在油罐车装油过程中油面电位随着液面上升而变化,最高电位出现在1/2~3/4容积处。这一变化趋势与实测数据符合。根据所建模型建立了一整套仿真软件,该软件为安全设计、危险性预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k-ε紊流模型和使用壁面函数法处理近壁区问题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顺序输送混油新的模型,并利用PHOENICS软件成功地对该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了竖直管道顺序输送油品时,密度和粘度差对混油的影响,并给出了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大落差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层流底层的影响,比较明显,不可忽略.研究结果对于研究我国西部地形复杂地区的顺序输送管道混油问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大批量进口委内瑞拉稠油到岸后无法利用管道进行常温输送的难题,对油品黏度的快速预测、掺稀油品均一性和稳定性评价以及不同输送工况下安全掺稀比例确定等关键问题开展了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室内掺混实验为基础,以模拟计算为辅助手段的稠油常温掺稀输送工艺分析方法。在对16种进口轻质原油基本物性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委内瑞拉稠油与3种典型进口轻质原油的室内掺混测试实验,建立了不同掺稀比例下混油黏度速查表,利用该表仅需知道20 ℃下稀油黏度,就可快速确定不同掺稀比例及温度下的混油黏度;通过静置实验,对掺稀后混油的稳定性和均一性进行了评价,测试表明掺稀油品经过10 d的静置仍具有很好的均一性。以日东管道为例,对不同季节掺稀输送方案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提出了确定安全掺稀比例的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稠油常温掺稀输送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建立冷热油输送管道的土壤截面模型,利用CFD软件模拟夏冬季节冷热原油交替输送土壤温度场的变化情况,以及再次改输热油时温度场的重建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冬季改输冷油后热油管道形成的温度场120h基本被破坏;夏季改输冷油后热量消耗缓慢,由于地温较高,可继续对冷油放热,温度场不能完全被破坏。当冬季土壤温度场被破坏,再次输送热油时,需要提高热油温度,以保证输送安全。以长吉输油管线冬季情况为例,输冷油240h后土壤温度场完全被破坏,再次输送热油时,将出站热油提高到53℃,输送30h后,即可以恢复到先前的稳定热油温度场。在实际输送过程中,可以把交替输送中的温度场变化作为确保输送安全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原油顺序输送混油模型,利用PHOENICS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得出了混油浓度变化图象和曲线.表明在原油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粘度差的影响,给出了不同管道倾角条件下浓度场的分布;同时也验证了停输时,密度大的油品在管道下方所形成混油段长度无明显增大现象且小于油品以相反的方向输送时所形成的混油段长度.研究结果对于减少停输工况下的混油与停输再启动混油界面的跟踪与切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应用中,目前国内成品油库铁路油罐车传统卸油工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气蚀和气阻及真空系统扫槽工作量大、安全等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卸油和真空扫槽的新设备、新工艺已在该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但在设计中,仍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备选型和管路设计,力求获得较满意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前郭石化公司承压汽运罐车充装系统提出的安全控制要求,设计了汽运罐车油品安全充装自动控制系统,解决了油品充装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油品充装量控制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冷热原油顺序输送温度场波动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更加准确地确定冷热原油顺序输送温度场波动规律,对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绝热面漂移进行了研究。针对冷热原油顺序输送过程中埋地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变化特征,建立了土壤温度场非稳态传热模型,利用CFD软件,对冷热原油顺序输送过程中不同循环周期不同时刻的土壤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场绝热面的漂移具有一定的规律,绝热面随冷热原油顺序输送时间呈周期性漂移,漂移周期与冷热油顺序输送的循环周期相同;土壤温度场绝热面的漂移周期及距离与冷热油顺序输送的循环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成品油管道的建设和发展,在成品油输送过程中,循环批次和库容就成为影响总投资费用最重要的因素。成品油输送过程中,混油处理是一个重要环节。阐述了顺序输送过程中2种混油处理方式的优缺点。介绍了某成品油管道的概况以及输油任务,运用经济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确定了某成品油管道最优的输油批次以及罐容。对管道设计和优化运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热原油管道温度场的准确计算对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描述冷热油交替输送过程中非稳态水力、热力问题的数学模型,开发了计算软件,并对西部原油管道交替输送4种原油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考虑不同管道运行历史得到的管道沿线油品温度最大偏差一般出现在进站位置,即管道加热站间距离越长,建立同样精度的温度场需要的管道运行历史越长.在当前算例范围内,考虑前一个月的管道运行历史计算得到的温度场即可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由于任意位置温度场的计算偏差都会累积到进站位置,因此随着站间管道距离的减小,初始温度场对运行过程的影响趋弱.  相似文献   

14.
以油田集输工艺中沉降罐内原油的含水率为检测对象,根据密度法测量原油含水率的原理,将C8051F206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并将差压变送器、液位变送器和温度变送器作为检测单元,实现了原油含水率检测仪的设计并将其成功地用于工业现场的在线检测.文中阐述了原油含水率检测仪的测量原理及硬件电路设计、软件主程序流程,并介绍了各子程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冷热原油顺序输送对土壤温度场的要求及其严格,这也是确保冷油过后,热油能否安全进站的关键。基于传热学和流体动力学,建立了埋地管道流动与传热控制方程,数值模拟了冷热原油顺序输送过程中管道沿线不同位置轴向油温及土壤温度场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随着出站油温的冷热交替周期运行,管道沿线不同位置 的管内油温及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温度场呈现周期性变化,并存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滞后性,且对于低输量运行的管道来说,超过一定输送距离后,输送温度趋于一致;在热油-冷油交替输送过程中,热油受前端冷油的影响,热油头进站温度最低,这是管道安全运行方案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热油管道停输过程土壤温度场PHOENICS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埋地热油管道停输过程周围土壤温度场的计算是研究间歇输送过程中确定停输时间以及再启动等问题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埋地热油管道的几何特性建立有限区域内停输时热油管道土壤数学模型和确定边界条件。并使用PHOENICS软件对该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误差在2%以内。  相似文献   

17.
原油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必须除去原油中的水分,以减少在输送和储存过程中的浪费,确保输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因此,油罐底部水在线监测对原油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油罐水高智能测量装置通过石油密度计、浮球式液位仪、压力传感器的在线测得参数,利用这3个参数关系,通过PLC编程计算实现对油罐中油水混合状态下底部水高的在线实时自动监测。这对于在石油脱水和存储过程中及时排放罐底水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稠油高凝油提捞采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辽河油田长期停产稠油、高凝油井以及油田边缘地区的低产、低渗油井开发出一项新型提捞采油技术。该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电加热方式降低井简内原油粘度及凝固点,再下入工具进行提捞采油。其主要设备为一台多功能捞油车、一台运液罐车和配套管线。该项技术适用于粘度在50000mPa·S以内的稠油井及凝固点低于50℃的高凝油油井,适用井深2000m。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油田稠油、高凝油捞油技术的空白,为油田增产增效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9.
稠油热采过程中余热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稠油热采过程中大量低温余热资源的浪费问题,提出了利用热泵技术回收油田污水余热用于稠油伴热管道输送的工艺,并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该工艺进行了动态仿真模拟,得到了工艺系统的制热系数。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系统的制热温度可达75℃,能满足稠油输送伴热水温度的要求,且系统平均制热系数为3.5。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能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基于热泵技术的余热回收系统可比锅炉加热方式节省标煤17t/a,减少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0.714t/a,具有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油箱模型的撞击试验,对撞击响应作了全面的分析,由试验得到的撞击应变波形曲线和撞击时的动应力值,表明刚性撞击对油箱结构强度影响极大,而有阻尼的弹性撞击对油箱强度的影响较小。因此,必须改善油箱压柱和箱耳的接触状况,才能减小撞击对油箱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