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考察铝盐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强化作用,通过在不同SBR反应器运行的第10~16天分别投加聚合氯化铝(PAC)和硫酸铝的方式来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探讨不同铝盐混凝剂的投加对颗粒污泥特性的影响,解析铝元素在污泥成长过程中的质量分数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铝盐的投加加速了污泥的颗粒化过程,对成熟颗粒污泥中EPS的化学结构有影响;停止加药后,投加PAC的污泥中铝质量分数在16~29 d期间由30.46%降至0.43%,投加硫酸铝的污泥中铝质量分数由45.69%降至13.29%.且在投加PAC之后,其水解产物主要分布在污泥絮体的外围,随着颗粒的成熟,污泥中铝元素的分布低于检测限;而硫酸铝经水解聚合后与污泥充分接触,在整个颗粒均有铝元素分布,颗粒成熟后主要集中在颗粒的中心位置.这说明两种铝盐在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有所差别,PAC的投加主要是促进污泥EPS的分泌,使微生物聚集;硫酸铝的投加主要是形成晶核并强化EPS的产生,从而加速颗粒污泥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好氧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组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鉴定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GS)中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的组成成分和特性,以某污水处理厂好氧池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AS-WWTP)作为接种污泥,采用实验室配水和污水处理厂进水分别培养出AGS-LAB和AGS-WWTP,并对AGS中的EPS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位MLVSS EPS质量分数由接种污泥的84.36 mg/g分别增加到AGS-LAB的122.49 mg/g 和AGS-WWTP的128.23 mg/g,主要以TB-EPS(tightly bound-EPS, TB-EPS)层蛋白质增加为主,多糖质量分数变化较小.与接种污泥相比,两种AGS中芳香族类氨基酸、酪氨酸/色氨酸类蛋白和天冬氨酸蛋白质量分数明显提高.3种污泥样品EPS中亲水性氨基酸质量分数较低,疏水性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两种AGS中氨基酸总量较接种污泥平均升高28.31%.此外,载体物质十六甲基环八硅氧烷和具有交联作用的二乙烯苯只存在于两种AGS的EPS中,表明它们在缩短污泥颗粒化进程和提高AGS的结构稳定性中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探究有机碳源缺乏废水对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物化特性、细菌活性、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er polymer substances, EPS)及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缺乏有机碳源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及硝化活性的影响,进而检测实际污水处理中好氧颗粒污泥的耐冲击能力。结果表明:在有机碳源缺乏的条件下,成熟颗粒污泥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AOB)和硝化细菌(nitrite oxidation bacteria, NOB)活性升高,60 d左右可实现较高的硝化活性;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粒径减小,丝状菌消失,球菌增多,颗粒污泥更加密实;EPS质量浓度及多糖(polysaccharide, PS)与蛋白质(proteins, PN)质量比升高;在有机碳源缺乏的条件下,成熟好氧颗粒污泥并未完全解体,具有较强的耐冲击能力。本研究证实了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缺乏有机碳源废水的潜力,为好氧颗粒污泥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及其去污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个相同的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利用不同机理,以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培养出了2种性质不同的好氧颗粒污泥.R1反应器利用丝状菌假说,得到SVI值为35~45mL/g、粒径分布在2.0~4.0mm之间的好氧颗粒污泥;R2反应器利用胞外多聚物(EPS)假说,得到SVI值为30mL/g、粒径分布在1.0~1.6mm之间的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两者对污染物有良好的去处效果,COD去除率都达到了95%以上,TN的去除率也分别达到60%和50%.  相似文献   

5.
在SBR反应器中,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采用模拟豆浆废水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研究投加活性炭粉末的粒径大小及曝气量、沉降时间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最佳培养条件为上升速度1.4cm/s、沉降时间2min、活性炭粉末粒径140目,14d污泥颗粒化.培养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表面与内部可见活性炭;颗粒污泥表面由较多交织缠绕的丝状菌和大量的菌体而组成,内部呈孔隙、层状结构,发现有兼性厌氧球菌;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沉降速度为普通活性污泥的5倍以上.污泥全部颗粒化后,COD负荷达2.6~3.2g/L·d,COD去除率达到70%~94%.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pH值对微生物种群的影响及两种颗粒污泥的特性.方法 采用实验室动态小试的方法,以葡萄糖为碳源,在两个SBR反应器(R1、R2)中通过调节pH值,使R1有机负荷率7(kg · m-3 · d-1)、pH=3.0~6.0;R2有机负荷率7(kg · m-3 · d-1)、pH=7.0~8.5.结果 R1在5 d后形成好氧颗粒污泥,R2在25 d后形成好氧颗粒污泥.pH值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起菌种选择作用,不同pH值条件下均可形成好氧颗粒污泥.结论 丝状菌好氧颗粒污泥结构松散但易于形成;非丝状菌类好氧颗粒污泥结构紧密、稳定性好但形成时间长;非丝状菌类好氧颗粒污泥的污泥质量浓度最高达10.162 g · L-1,明显高于丝状菌好氧颗粒污泥5.85 g · L-1,两种好氧颗粒污泥均具有良好的有机物降解能力,平均COD去除率高达95%.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胞外多糖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理,采用可酶解多糖的淀粉酶对颗粒污泥进行酶解。结果表明,α-淀粉酶处理组颗粒污泥外边缘出现溶胀,而β-淀粉酶处理组颗粒污泥表面无明显变化,但出现破碎且稳定性明显下降。表面性质及XDLVO理论分析表明,酶解降低了颗粒污泥疏水性,增大了微生物之间的排斥力,从而影响了颗粒污泥的稳定性。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结果表明,酶解后污泥胞外聚合物疏水性官能团含量明显降低。共聚焦扫描发现,α-淀粉酶处理组颗粒污泥外缘α-D-吡喃葡萄糖多糖含量明显下降,而β-淀粉酶处理组β-D-吡喃葡萄糖多糖呈碎片状分布。α-淀粉酶处理组表明,胞外多糖的疏水性作用、通过O—H官能团与阳离子桥接或相互结合作用可以促进微生物之间的聚集。β-淀粉酶处理组表明,胞外多糖长主链之间的缠结以及丰富的结合位点桥接形成骨架,增强了微生物之间的黏附,有利于颗粒污泥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在SBR反应器中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36d后形成好氧颗粒污泥,粒径2~5mm,对COD去除率保持在90%.对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进行基质降解和污泥生长动力学研究,得到好氧颗粒污泥基质降解动力学参数Ks/485.0(mg·L^-1),Vmax/1.2h^-1,生长动力学参数Y/0.156kgMLVSS/COD,Kd/0.30d^-1.  相似文献   

9.
低温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其基质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关于低温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基质降解动力学的研究较少的现状,利用乙酸钠为基质,在10 ℃低温条件下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经过25 d的培养,表面光滑、结构紧密的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表现出良好的沉降性能和较高的生物量.[JP5]培养成熟的低温好氧颗粒污泥对污水具有较高的处理效能,COD、NH4+-N、PO43--P去除率分别达845%、911%和941%,较好地实现了碳氮磷的低温高效同步去除.低温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类的质量分数明显升高,单位MLSS达1061 mg/g,蛋白质类与多糖类的比值(m(PN)/m(PS))为157,说明较高质量浓度的蛋白质类是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重要因素.[JP5]好氧颗粒污泥较高质量浓度的EPS、较多的传质通道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对水中污染物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基质降解动力学研究表明,相应的最大表观降解速率k和表观半速率常数Ks分别为549 d-1和4 760 mg/L,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基质降解速率主要受液相和颗粒之间的传质效  相似文献   

10.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广泛用于处理或预处理高负荷有机废水。利用纯氧和空气2种曝气方式同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前者污泥颗粒化时间较短,颗粒结构更为密实。显微镜观察发现纯氧曝气污泥颗粒表面含有大量的丝状菌,少量球菌、杆菌以及一些胞外多聚物(EPS)等,空气曝气污泥颗粒表面物质组成相对单一,表明纯氧曝气颗粒污泥微生物种类、数量及代谢能力优于空气曝气颗粒污泥。同时发现进水负荷波动对纯氧曝气污水处理系统出水水质的影响较小,表明纯氧曝气颗粒污泥能够处理和耐受高负荷有机废水。  相似文献   

11.
粒状贝氏体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并研究了钢中粒状贝氏体的组织结构,探讨了钢中粒状贝氏体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EGSB厌氧颗粒污 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工艺, 在SBR反应器中以葡萄糖为碳源,EGSB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好氧条件运行.观察污泥颗粒形态、结构变化 ,监测COD,TP,TN,SS,研究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过程.研究发现此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起了一种载体作用.污泥浓度、粒径先 降低后增加,沉降性能先降低后提高,45?d后逐渐稳定.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与接种颗粒污泥相比在粒径、结构等方面有一定变化.稳定后 的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COD去除率稳定在94%左右,TP去除率80%以上,TN去除率75%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EGSB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工艺,在SBR反应器中以葡萄糖为碳源,EGSB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好氧条件运行.观察污泥颗粒形态、结构变化,监测COD,TP,TN,SS,研究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过程.研究发现此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起了一种载体作用.污泥浓度、粒径先降低后增加,沉降性能先降低后提高,45d后逐渐稳定.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与接种颗粒污泥相比在粒径、结构等方面有一定变化.稳定后的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COD去除率稳定在94%左右,TP去除率80%以上,TN去除率75%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从不完备决策表中获取最简决策规则,在研究粒计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粒计算的决策规则提取算法.该算法利用粒计算的方法对由同一决策表所生成的粒库,从不同的角度和多个层次进行研究,尝试从较低阶的粒库中提取出尽可能多的具有一定规则覆盖度与置信度的简洁规则.实例验证表明,算法能有效地获取最简决策规则,为不完备决策表的最简规则获取提出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散粒体流动中的现象和过程比发生在固体或流体中更加复杂,且更具有工程实用价值,因此,散粒体力学越来越受到力学界的重视。本文试图以较少篇幅概述散粒体流动力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展望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1 Introduction In recentyearsmany fieldsin computer science concentrateon the study of granular com puting, which has become a new and activeproblem. Granu - larcomputing is based on granules,and the discus- sion on itincludesmany aspects,such as construc…  相似文献   

17.
粒状体力学方法为散粒体建立了一种理想化的数值计算模型,可以模拟粒状体的力学表现.本研究认为粒状体力学方法不是缩尺模型而是一种"几率场模拟",所依据的不是相似理论而是接触点附近的微观机制的一致性,所计算的每个结果只是该机率场的一个"样本",其可靠性服从统计规律.因此本研究用粒状单元法对于一组平面的圆盘的集合作了单向的探针试验,发现粒状体的塑性应变在某些条件下几乎符合非关联流动法则,另一些条件下不符合.即使符合该法则的场合,也稍有偏差,使得理论上认为非关连流动法则应该导致的Hill失稳现象实际上不会发生.以此证明了该方法的价值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具有语言值信息的决策问题,结合语言术语集和信息系统,提出语言决策信息系统和语言概念,并讨论语言概念的相关性质。通过转化语言决策信息系统,提出语言概念决策形式背景。为扩展语言概念格的内涵和外延,压缩语言概念的规模,通过将语言概念粒化,提出粒化语言概念决策形式背景。将粒计算引入到粒化语言概念决策形式背景中,利用覆盖度与置信度,构造一种基于粒计算的语言概念决策形式背景的规则提取模型。医学诊断实例表明该方法在获取高质量规则中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Rough集提出的意义、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分析了Rough集的实质是从一个不可定义的子集中,经等价关系构造出这个集合的上、下近似集,因而使得这个不可定义的集合转变为精确可定义的上、下近似集,从而在不可定义集上处理的问题可移到精确可定义的上、下近似集上去处理,这是Rough集创立的重大贡献.讨论了Rough集应用的广泛性及其在许多方面的应用实例,Rough集的应用,为粒计算研究提供了新思维,促进了粒计算研究崛起.  相似文献   

20.
用好氧颗粒污泥(AGS)和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AGSMBR)两种体系处理实际小区污水,对其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当进水CODcr浓度为300~500mg/L,TN浓度为40~50mg/L时.AGS系统和AGSMBR系统出水的CODCr,TN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0.0mg/L、11.4mg/L和20.0mg/L、8.9mg/L,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90.0%,77.7%和95.0%,82.7%.结果表明:两者对小区污水CODCr和TN的去除均取得很好的效果,而AGSMBR出水水质略好.好氧颗粒污泥能减缓膜污染,但对膜组件的作用并不明显.对于小区污水处理而言,AGS系统比AGSMBR系统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