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次数:7
|
|
|
|
|
钱鸣高 许家林 缪协兴《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年第4期
|
|
阐述了煤矿绿色开采的提出、概念及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保水开采、建筑物下采煤与离层注浆减沉、条带与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煤巷支护与部分矸石的井下处理、煤炭地下气化等,介绍了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开展的绿色开采技术研究与实践成果。
|
2.
|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次数:10
|
|
|
|
|
钱鸣高 许家林 缪协兴《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年第1期
|
|
阐述了煤矿绿色开采的提出、概念及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保水开采、建筑物下采煤与离层注浆减沉、条带与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煤巷支护与部分矸石的井下处理、煤炭地下气化等,介绍了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开展的绿色开采技术研究与实践成果.
|
3.
|
绿色开采的概念与技术体系 被引次数:22
|
|
|
|
|
钱鸣高《煤炭科技》,2003年第4期
|
|
阐述了煤矿绿色开采概念的提出、内涵及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保水开采,建筑物下采煤与离层注浆减沉,条带与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煤巷支护与部分矸石的井下处理,煤炭地下气化等。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为绿色开采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
|
4.
|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性研究
|
|
|
|
|
陈卫军《中国科技博览》,2012年第28期
|
|
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保水开采、建筑物下采煤与离层注浆减沉、条带与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煤巷支护与部分秆石的井下处理、煤炭地下气化等。本文提出了煤矿绿色开采的概念,阐述了它的内涵和技术体系。
|
5.
|
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
|
|
|
|
|
《煤炭学报》,2020年第1期
|
|
地下煤层开采引起的岩层运动是一系列安全和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采动岩层运动规律是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岩层运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及其对岩层运动规律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采动覆岩经历了卸荷膨胀与再压实的动态过程。受关键层结构控制,上覆岩层由下向上成组破断运动,关键层破断前,阻断了上覆载荷向下方岩层的传递,导致其因卸荷而产生膨胀,包括碎胀与弹性膨胀。随着关键层破断高度增加,覆岩卸荷高度同步增大,因卸荷而膨胀的岩层总厚度不断增大;同时卸荷煤岩也受到已破断关键层载荷的压实作用,从而造成覆岩卸荷膨胀总量的不断变化。将这种覆岩卸荷膨胀总量随覆岩卸荷高度动态变化的现象定义为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进而建立了理论模型,并通过淮北海孜煤矿巨厚火成岩下采煤覆岩裂隙实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对采动岩层运动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影响覆岩关键层下离层量,影响覆岩关键层贯通破断的高度,影响不同开采条件的地表下沉系数等。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改变了对离层存在形式的传统认识,该效应的存在导致关键层下最大离层量一般小于采高的10%,覆岩可注浆充填空间并非传统认识上的"离层区",而主要是注浆充填压力"压实"作用下将覆岩卸荷累积膨胀所转化出的那部分空间,该发现指导了覆岩隔离注浆充填绿色开采技术的创新研发及其在建筑物压煤开采中的成功实践。
|
6.
|
低透高瓦斯煤层群安全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次数:21
|
|
|
|
|
袁亮《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第27卷第7期
|
|
针对低透高瓦斯煤层群安全高效开采技术难题,以淮南矿区为主要试验研究基地,研究应用岩石力学、岩层移动理论和“O”形圈理论,针对不同煤层和瓦斯地质条件,探索出一整套“开采煤层顶底板卸压瓦斯抽采工程技术方法”,建立卸压开采“抽采”瓦斯和煤与瓦斯共采工程技术体系。研究“采场岩层移动规律、卸压瓦斯运移规律、卸压瓦斯富集区、开采煤层卸压范围以及开采煤层增压范围”科学规律,研究“首采层卸压瓦斯、上向卸压层瓦斯、下向多重卸压层瓦斯以及地面钻孔卸压瓦斯”理论与技术,形成系统、成熟的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创新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和技术,解决了煤与瓦斯共采重大工程技术难题。
|
7.
|
试论扩大解放层解放作用的开采技术措施
|
|
|
|
|
刘占文《中州煤炭》,1990年第5期
|
|
众所周知,开采解放层是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行之有效的区域性措施。解放层开采后,通过上覆或下伏煤岩层的垂向移动W、水平移动U、倾斜变形T、曲率变形K和水平变形ε,能够部分地卸除突出危险煤层中的地应力;通过岩层垂向移动量不等产生的沿岩层层面方向的裂缝—离层,以及岩层的水平变形大于其极限抗拉变形而产生的垂向裂缝,能够部分地排放突出危险煤层中的高压瓦斯,降低瓦斯压力和压力梯度。如图1所示的就是中梁山南井 280m水平下解放层开采后,上部被解放层瓦斯压力、流量与工作面距离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无论是卸压,还是排放高压瓦斯,都是通过采场覆岩移动和变形, 产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裂隙网来达到的。因此,如果能够在开采技术上采取措施,尽量增大上覆或下伏煤岩层的移动和变形,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解放层的解放作用。而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对煤矿安全生产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
8.
|
巨厚火成岩下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研究 被引次数:4
|
|
|
|
|
王亮 程远平 蒋静宇 郭品坤 王立国 杨云《煤炭学报》,2010年第35卷第8期
|
|
为考察巨厚火成岩下远程下保护层开采覆岩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通过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实验及现场观测的方法,分析了覆岩垮落变形和裂隙发育规律,研究了巨厚火成岩下瓦斯储运规律。结果表明:巨厚火成岩控制着其上覆岩层的全部运动,弯曲带内存在裂隙与离层长期不闭合的区域,即离层区;弯曲带内离层区存在大量离层裂隙和少数穿层裂隙,其中裂隙成为瓦斯运移的通道,离层成为瓦斯的富集区;巨厚火成岩下断裂带与离层区内气体运移与煤岩体变形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它是渗流场、浓度场和裂隙场(包括离层)之间耦合的一个动态平衡体系。
|
9.
|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研究
|
|
|
|
|
《化工中间体》,2019年第8期
|
|
随着煤矿开采规模的逐渐增大,所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推行绿色开采技术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伯方煤矿开采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和推行绿色开采技术的必要性,研究了保水开采技术、减沉开采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煤矸石再利用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等几种绿色开采技术,旨在为绿色开采技术的推行贡献力量。
|
10.
|
综放面覆岩移动与裂隙带瓦斯运移规律及瓦斯抽采工程实践
|
|
|
|
|
李华炜 刘玉德 张莉聪《中国煤炭》,2010年第36卷第11期
|
|
基于芦岭煤矿的地质条件,通过建立综放工作面开采的岩层力学模型,运用RFPA、UDEC计算软件,对上覆岩层移动规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合岩层移动特征,研究了综放工作面覆岩高位裂隙瓦斯运移规律和机理,由此确定出瓦斯运移的关键层位,找出适合煤与瓦斯共采的基本条件.
|
11.
|
高位硬厚关键层下开采弹性能分布研究
|
|
|
|
|
武泉林 方秋《煤矿安全》,2018年第3期
|
|
高位硬厚关键层下开采弹性能异常集中,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上覆硬厚关键层条件下弹性能分布特征,并分析了硬厚岩层不同厚度下弹性能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受硬厚岩层的影响,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煤壁前方以及煤壁前方硬厚岩层底部煤岩体处于高能量状态,易发生高能量微震事件;硬厚岩层破断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造成煤岩体积聚的能量突然增大;在动力扰动作用下,造成煤岩体强烈震动,容易诱发矿震、冲击地压、压架、煤与瓦斯突出、离层水等重大动力灾害。随着硬厚岩层厚度的增加,破断前后煤壁前方的能量集中程度逐渐减小,硬厚岩层底部煤岩体能量集中范围增加。
|
12.
|
赵各庄矿深部大倾角综放工作面裂隙场的相似模拟研究
|
|
|
|
|
原伟《山西煤炭》,2014年第11期
|
|
针对赵各庄矿3237综放工作面,深部大倾角工作面瓦斯与煤层自燃综合防治中的裂隙场演化特征相似模拟,表明:上覆岩层在采动影响下会产生大量的离层和断裂裂隙;上覆煤岩层上的应力是动态变化的。提出了瓦斯的聚集区和瓦斯的运移规律。
|
13.
|
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的保护效果数值分析
|
|
|
|
|
马建宏 张兵奇《煤炭工程》,2012年第12期
|
|
摘 要:开采保护层是预防煤与瓦斯突出最有效、最经济的区域性防突措施。针对向阳煤矿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问题,理论分析了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的可行性及科学性;运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的应力分布规律和膨胀变形程度,分析层间距与岩层岩性对开采保护层保护效果的影响,得出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对被保护层的保护效果。计算分析认为:开采保护层一1煤层对被保护层二1煤层起到了一定的保护效果,结合保护层开采和瓦斯预抽采可以实现有效消突。
|
14.
|
有关划定解放层解放范围的偏法线规律的探究
|
|
|
|
|
李燮阳《矿业安全与环保》,1986年第1期
|
|
<正> 对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的解放层开采,有关解放范围划定,实质上是地下煤层开采后所引起的岩层移动范围的确定问题,兹作探究如下。
|
15.
|
煤与瓦斯突出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
|
|
|
|
荣波《中国科技博览》,2012年第18期
|
|
煤与瓦斯突出是矿井的特殊涌出形式。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地下开采过程中,在地应力和瓦斯的共同作用下,破碎的煤、岩和瓦斯由煤体或岩体内突然向采掘空间抛出的异常的动力现象。它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
16.
|
开采上保护层下伏煤岩应力效应演化规律
|
|
|
|
|
《煤矿安全》,2015年第10期
|
|
为研究青龙煤矿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下伏煤岩层的应力效应演化规律,评价保护层开采效果,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被保护层最大主应力沿走向分布状态,并对被保护层变形特性和瓦斯流量进行了现场考察,分析了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的卸压规律。结果表明: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最大主应力沿走向呈现"四带"分布特征,卸压带内应力最大释放率为43%;煤层相对膨胀变形率最高达到4.9‰;钻孔瓦斯流量最高为0.194 m3/min,提高28倍。煤层变形特性及瓦斯流动规律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卸压区域更加有利于瓦斯排放,合理布置钻孔可有效提高抽采效果。
|
17.
|
近距离上保护层底板岩层钻孔瓦斯抽采技术
|
|
|
|
|
马宏宇 陈勇 张少帅《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第2期
|
|
针对近距离上保护层工作面开采期间瓦斯涌出量大的问题,通过分析近距离上保护层底板煤岩层采动效应与被保护层瓦斯越流规律,提出近距离上保护层底板岩层钻孔瓦斯抽采技术。在资江煤矿3527保护层工作面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底板岩层钻孔最大瓦斯抽采体积分数50%,瓦斯抽采纯量0.81~2.03 m3/min,平均1.47 m3/min,并确定了底板岩层钻孔的有效抽采范围,该方法实现了保护层工作面的瓦斯防治。
|
18.
|
保护层开采条件下煤层残余瓦斯含量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朱拴成 刘永茜 史小卫《中国煤炭》,2008年第34卷第6期
|
|
保护层开采是保证突出煤层实现最安全、经济、高效的关键开采技术.介绍了采用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岩层移动观测情况,分析了地应力作用下岩层移动变化,讨论了岩层移动过程中的裂隙发育规律和钻孔瓦斯流量变化规律,给出了煤层瓦斯放散的衰减方程,建立了计算吨煤瓦斯损失量的数学模型.结合原始煤层瓦斯含量,间接采用煤层瓦斯等效还原的办法,预测计算了煤层残存瓦斯含量.
|
19.
|
高瓦斯大采高长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
|
|
|
|
杜广占 范二杰 卢延召《中州煤炭》,2012年第11期
|
|
寺河煤矿4301工作面为高瓦斯大采高长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压力。通过采用地面钻孔抽采、井下千米钻机递进掩护抽采以及本煤层顺层钻孔抽采等立体空间式的"三级"瓦斯综合治理模式,实现了地面压裂与井下瓦斯抽采相结合,建立了井上下协同瓦斯抽采模式,同时井下采用"三进两回"的通风方式,有效杜绝了工作面和上隅角瓦斯超限,保证了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实现了煤与瓦斯共采的绿色开采技术。
|
20.
|
注浆过程中离层位置的判定研究
|
|
|
|
|
郝延锦 吴立新《煤》,2000年第9卷第1期
|
|
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 ,研究了放顶煤开采条件下的岩层断裂角等岩层移动参数 ,并应用岩石力学理论 ,对采动过程中覆岩离层位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初步找出了采动过程中离层位置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计算离层位置的基本公式 ,为在离层注浆过程中判断离层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计算公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