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剧变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沉重打击,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的重大挫折,是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但这只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却锻炼了全世界人民的思想意识,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警醒和鉴诫。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脱离工农大众和无力应对风险挑战,都是苏联剧变不可忽视的原因,应该对此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东德曹经一度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佼佼者,跻身于世界十大发达工业国家行列,但其时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最终失败了.从东德的经济改革、执政党建设和苏联的影响方面,分析了东德失败的原因.认为吸取东德失败的教训,重要的是要独立探索符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民心.  相似文献   

3.
苏联剧变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沉重打击,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的重大挫折,是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但这只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却锻炼了全世界人民的思想意识,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警醒和鉴诫。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脱离工农大众和无力应对风险挑战,都是苏联剧变不可忽视的原因,应该对此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有其自身内在逻辑演绎的全新发展模式,形成于我国四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逻辑发展进程中.其逻辑发展内涵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中国模式"的内在发展逻辑是异质于西方世界的,显现了其所具有的历史性与世界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提出,它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五十年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晶,它填补了落后国家走眩社会主义道路后在发展阶段认识上的空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的思想和策略具有密切的历史联系,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认识程度也有差别,但都是全面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思想来源,是"科学发展观"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着重回顾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不懈探索,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核心理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首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倡导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在总结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同时,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晚年以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为主,研究探索并提出了关于在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系统地阐述和展开。列宁和毛泽东虽对这一问题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亦未能完满地回答和解决。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之际,在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系统的理论回答,从而使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具有当代的形式,创造了辉煌的伟业,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放射更加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此,我有很深的感触。毛泽东时代,立足站起来,作出了"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部署,把大量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发展尖端科技上,正是因为我们准备打仗,才能够避免战争,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赢得了和平的大环境。邓小平时代,立足富起来,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论断,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几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与思考,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要弄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这两种手段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中这两种手段所表现的地位,首先注意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一个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这是指国家形态(国家权力的运作形态)问题,对此,我们党代表人民的意志,选择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种国家形态含有十项内容;二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这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或方式,它们都不具有国家形态的属性,相反,在一个国家形态(人治国家或法治国家)中这两种手段可以兼用.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我们党又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其必然性从根据上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必要性,表现在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法律是道德的制度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基于这种同一性,在治理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可以互补.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相比却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这是由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历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12.
二战之后,随着美国和苏联的崛起,英国曾经奏效的均势外交政策已经不能游刃有余地运用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国际舞台之上。这一点在欧洲的外交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视欧洲各国为邻居的"光荣孤立"态度,使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敬而远之",但这已经不利于英国的自身利益。因此,英国在麦克米伦执政时期,调整了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但受制于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申请最终失败。本文主要分析麦克米伦时期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失败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联的解体和失败,从意识形态溃败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应该追溯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虽然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工作极为严密、细致,但效果却不如人意.究其根源,在于勃列日涅夫时期惊人的腐败严重挫伤了民众对苏共的信任,苏共官员们的腐败也使其无法为引导民众信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出表率.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侵蚀了勃列日涅夫时期意识形态信仰的根基.因此,腐败消解了民众对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也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4.
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工程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实验快堆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核能发展"压力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在四代核电技术研发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之一。据悉,快堆具有铀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性高的特点,是世界上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首选堆型,代表了第四代核能  相似文献   

15.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已经有80年的发展历史。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的发展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强调要在实际语境里发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要接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所谓"中心"和"边缘"位置的置换;在实际操作中,不论学者、大众还是国家都要重视市场和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 ,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和第二代核心邓小平 ,对走共同富裕道路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索。邓小平在坚持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正确成分的同时 ,抛弃了其错误的部分 ,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共同富裕观 ,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7.
冷战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中苏、苏东关系是冷战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重点。综观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虽有合作,但更多的是冲突。不正常的国家关系是导致社会主义实践遭受重大挫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非市场经济国家就是指不使用市场作为资源分配手段的国家。非市场经济问题,旧称"统制经济"问题,起源于冷战时期西方国家贸易法中处理诸如基本贸易待遇和反倾销问题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一种歧视性做法。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结盟"外交战略,使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国际政治中取得了超越自身经济实力的国际战略地位。但这一外交战略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弱点。8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毅然放弃了"结盟"外交战略,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从而开创了新中国外交的崭新局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中,经过几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探索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它的最初设想;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它的萌芽;本世纪50至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它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及我党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它的形成。它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