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交联酯化淀粉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小麦淀粉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和醋酸酐酯化修饰处理后粘度特性的变化,指出了交联剂用量、交联pH、交联时间、酯化剂用量、酯化pH和反应温度对结果的影响,并得出获得高粘度淀粉的最佳实验条件为交联剂用量0.27%,交联时间3.3h,交联pH10,反应温度25℃,酯化剂用量6%,酯化pH8.9。  相似文献   

2.
采用反相悬浮交联的方法,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同时以三偏磷酸钠作为交联剂,Span80作为乳化剂,聚乙二醇6000作为致孔剂,大豆油为油相制备食用级吸附淀粉微球,研究了pH、反应温度、交联剂用量、反应时间和致孔剂用量等对淀粉微球制备的影响。在pH为10、反应温度50℃、交联剂用量0.8%、反应时间5h、致孔剂用量0.08g/g淀粉条件下,得到的多孔性淀粉颗粒的吸附性能最好,对亚甲基蓝吸附量为1.761mg/g淀粉颗粒。通过扫描电镜、N2吸附-脱附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证明淀粉微球具有多孔结构,比表面积为1 699m2/g。  相似文献   

3.
交联酯化淀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小麦淀粉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和醋酸酐酯化修饰处理后粘度特性的变化,指出了交联剂用量、交联pH、交联时间、酯化剂用量、酯化pH和反应温度对结果的影响,并得出获得高粘度淀粉的最佳实验条件为交联剂用量0 27%,交联时间3 3h,交联pH10,反应温度25℃,酯化剂用量6%,酯化pH8 9.  相似文献   

4.
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反应温度、体系pH值、反应时间和淀粉乳浓度对取代度的影响,得出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5℃、体系pH值8.5、反应时间3h、淀粉乳浓度40%.且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红外光谱图显示在1 570.06cm^-1和1 726.34cm^-1处出现RCOO-和〉C=O的特征吸收峰,表明淀粉分子上引入了酯基和羧酸基.  相似文献   

5.
糯小麦交联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糯小麦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固定淀粉乳质量分数为40%,探讨反应时间、pH值、反应温度、交联剂用量对交联度(即沉降体积)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适宜制备工艺为:反应时间4 h、pH 9.75、温度45℃、交联剂用量9%.同时考察了交联程度高低对其淀粉糊性质的影响,经交联后,与糯小麦原淀粉相比交联淀粉有良好的冻融稳定性、耐酸性能、耐剪切性能和一定的透明度、溶解度和膨润力,并且随交联程度的提高,交联淀粉的耐酸、耐剪切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6.
甘薯淀粉磷酸单酯制备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与混合正磷酸盐作用,采用湿法工艺制备淀粉磷酸单酯.选取酯化剂配比、pH值、酯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5个因素为变量,以产物的取代度DS为试验指标,通过5因素2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得出这5个因素与DS的关系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NaH2PO4:Na2HPO4=3:1;反应温度130—140℃,反应时间2—3h.pH值5.5—6.0、催化剂用量为淀粉重量的4%-6%.  相似文献   

7.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与混合正磷酸盐作用,采用湿法工艺制备淀粉磷酸单酯.选取酯化剂配比、pH值、酯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5个因素为变量,以产物的取代度DS为试验指标,通过5因素2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得出这5个因素与DS的关系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NaH2PO4:Na2HPO4=3∶1;反应温度130~140 ℃,反应时间2~3 h,pH值5.5~6.0、催化剂用量为淀粉重量的4%~6%.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了丝素蛋白乙酰化的工艺条件,主要对丝素蛋白乙酰化工艺参数,如丝素蛋白浓度、乙酸酐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pH值等作了探,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乙酰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丝素蛋白浓度2%、乙酸酐用量15%、反应时间20分钟、反应温度40℃、反应pH8.5,乙酰化程度达到47.8%。  相似文献   

9.
季铵型阳离子变性淀粉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制备季铵型阳离子变性淀粉的工艺条件,其最佳工艺条件是:反应体系的pH应控制在11.5,反应时间为7h,醚化剂用量为淀粉投料量的28%,反应温度应为50℃,所得产品取代度达到0.05,应用本工艺制备季铵型阳离子变性淀粉反应条件温和,生产工艺简单,产品取代度较高,颜色较白,产品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0.
以三偏磷酸钠(sodium trimetaphosphate,STMP)为交联剂制备交联木薯淀粉,从而改善木薯淀粉的凝胶特性。通过改变反应时间、温度、STMP用量和pH,以交联木薯淀粉的最终黏度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确定交联木薯淀粉制备的最优工艺参数,并比较最优条件制备的交联木薯淀粉与原木薯淀粉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制备交联木薯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39.6℃、STMP添加量0.7%、pH值10.23,在此条件下交联木薯淀粉的最终黏度为1 812m Pa·s,高于原木薯淀粉的最终黏度(732 m Pa·s),提高了近1.5倍。动态流变测试结果表明,在0.1~10 Hz频率范围内,交联木薯淀粉凝胶的储能模量(storage modulus,G′)和损耗模量(loss modulus,G″)均高于原木薯淀粉;在4℃老化2 h,交联木薯淀粉凝胶的G′提高,损耗角正切值(tanδ=G″/G')降低。  相似文献   

11.
橡子种类众多,富含淀粉,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本文综述了橡子淀粉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合理、综合利用的各种途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硬脂酸玉米淀粉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硬脂酸为酯化剂,先用乙醇对淀粉进行非晶化处理,然后进行酯化反应制备硬脂酸玉米淀粉酯.考察淀粉中葡萄糖单元羟基(OH)与硬脂酸羧基(COOH)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硬脂酸淀粉酯取代度(DS)的影响,确定较适宜的反应条件:n(OH):n(COOH)=2:1,反应温度为150℃,反应时间7h,得到产品的DS为0.0167.并对其黏度、凝沉性及透明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原淀粉相比,硬脂酸淀粉酯的黏度减小,透明度和凝沉性增大.  相似文献   

13.
应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淀粉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研究了聚合反应机制。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淀粉与丙烯酰胺在水溶液中进行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淀粉种类、糊化、pH值对接枝反应的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以及产品支链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50℃、丙烯酰胺与淀粉的质量比2∶1的条件下,产品接枝率71%,单体转化率97%,支链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700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表征了淀粉及其接枝共聚物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合成的淀粉接枝共聚物保持团粒结构,表面接枝丙烯酰胺均聚物低;糊化的淀粉接枝后,形成了均匀的淀粉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双氧水氧化法冷制淀粉胶的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论述了怎样以淀粉为主要原料,以双氧水氧化,以高锰酸钾为指示剂的冷制淀粉胶的制作方法。它工艺简单,不需要加热设备,质量稳定并可长时间保存。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淀粉改性的原理,并对以异丙醇为分散剂,玉米淀粉为原料,碱性条件下,与氯乙酸反应的羧甲基淀粉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多孔淀粉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法进行多孔淀粉的制备,并通过得率、吸水率、吸油率指标来衡量多孔淀粉的制备效果,从而得出结论:pH=3.5,反应温度=50℃、反应温度在24h及α-淀粉酶:糖化酶=1:8,是多孔淀粉的最佳制备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交联、氧化二种化学方法加工玉米淀粉,制取了复合变性淀粉,并重点研究、筛选了反应体系中催化剂、淀粉浓度、交联剂、氧化剂、反应温度及碱量等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8.
羧甲基玉米淀粉合成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改进的合成方法,即对反应物料进行碱前处理,并加入促进剂,制备了羧甲基玉米淀粉钠。以取代度为目标,研究了氢氧化钠、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以及取代度与产品物性的关系,确定了优化的工艺参数为:氢氧化钠:一氯乙酸=2:1(摩尔比),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20min,淀粉15g,促进剂22g。  相似文献   

19.
淀粉黄原酸酯在橡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淀粉改性的概况以及淀粉黄原酸酯的改性方法,并将淀粉黄原酸酯作为补强剂代替部分炭黑应用在轮胎胎面胶中.实验结果表明:淀粉黄原酸酯能够改善轮胎胎面胶的性能,使其弹性增加16 %,生热减少13 %,磨耗量减少23 %.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对该改性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面粉吸水率与面粉成分,如蛋白质、损伤淀粉、完整淀粉等的关系,提出了面粉吸水的理论模型,研究出一个辅助方程式来纠正由于蛋白质品质差异而引起的吸水差异,经统计回归得到了面粉吸水率与面粉成分的关系式,可预测面粉的吸水率。由方程式参数导出了蛋白质、损伤淀粉、完整淀粉等的吸水比率,分别为2.0,0.5,0.31。。 对面粉中除蛋白质、损伤淀粉、完整淀粉之外的其它物质的吸水作用也作了一定的讨论。同时,指出了我国损伤淀粉测定与国外损伤淀粉测定方法的差异,为制定测定损伤淀粉国家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