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汶川地震后,对汉中市受损严重的部分村镇房屋的结构形式、受损比例、破坏形式及损害程度等进行实地调查,分析震害原因,就普遍破坏现象提出抗震和加固建议,以期为村镇房屋防震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地震典型山地建筑结构房屋震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薄弱环节,指出其在抗震设计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5·12汶川地震震害调查,针对吊脚式和错层式两种典型山地建筑结构房屋的震害进行描述和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启示.其主要震害特征表现为:(1)架空层形成柔弱底层而严重破坏;(2)采用长短不同柱将坡地架空,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3)采用桩柱混合体系将坡地架空,桩基础易发生破坏;(4)错层处楼梯柱、楼梯板破坏严重;(5)陡坎边缘地带建筑物震害较重等.  相似文献   

3.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评价与加固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现有砌体结构房屋建造年代不一、抗震设防标准不同和建造质量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选取了一幢具有代表性的房屋,依据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按照不同的地震参数,用PKPM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对其抗震性能进行评价,得出抗震鉴定结论.然后由点及面地分析了该类房屋在结构抗震设计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加固策略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砖混结构由于选材方便、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多年来砖混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中民用住宅建筑中约占90%以上。砖混结构多采用粘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接性的目的。在地震设防地区,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由于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因此改善砌体结构延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在格尔木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汶川大地震中,砖混结构和生土建筑作为汉中市村镇房屋的主要建筑形式损坏严重。为了提高当地村镇房屋抗震性能,指导人民重建家园,对汶川地震中汉中市村镇砖混和生土房屋,从屋盖及楼盖、墙体、楼梯间和其他构件破坏等方面分析震害特征,针对倒塌、开裂等震害特征提出村镇房屋震害主要原因是由强度不足和抗震构造措施不完善引起。  相似文献   

6.
对地震灾害资料的分析发现,凡在高烈度区保存下来的砖混结构房屋,除场地土地基、砖房的结构布置和施工质量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外,其建筑和结构的构造措施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目前所采用的是以一个确定的荷载来代替地震对房屋的作用,这不能完全反映地震的实际情况,所以说合理的抗震构造设计对房屋的抗震性能影响极为重要,因此在房屋的抗震设计上,强度验算与构造措施应同时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7.
首先对砖混结构的震害进行分析,使砌体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发生破坏的外因是地震动,内因是结构特性。提出多层砖混结构抗震构造措施,规范规定的构造措施都是为了保证房屋的整体性,增大延性。在多层砌体房屋抗震验算中,指出多层砖混结构抗震验算的实质是对墙体的水平抗剪强度进行复核。并探讨了建筑物采取的抗震措施,包括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施工质量以及目前多层砖房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对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45°方向地震作用下RC空间梁柱节点破坏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地震中大量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柱端严重破坏、甚至引起房屋倒塌,没有形成"强柱弱梁"破坏机制.本文从空间梁柱节点受力分析、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数值分析3个方面论述了钢筋混凝土空间梁柱节点在45°方向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在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沿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的设计方法中,没有考虑45°方向地震作用是造成不能形成"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主要原因之一,指出了在框架结构"强柱弱梁"抗震设计中应考虑45°方向地震作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首先对砖混结构的震害进行分析,使砌体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发生破坏的外因是地震动,内因是结构特性.提出多层砖混结构抗震构造措施,规范规定的构造措施都是为了保证房屋的整体性,增大延性.在多层砌体房屋抗震验算中,指出多层砖混结构抗震验算的实质是对墙体的水平抗剪强度进行复核.并探讨了建筑物采取的抗震措施,包括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施工质量以及目前多层砖房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对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比较低,一旦发生强烈等级的地震,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前,国内外工程界愈来愈重视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但相关技术人员们还未充分认识地震破坏建筑物的原因和过程,因此要设计出精确的建筑结构抗震方案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就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存在的三大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探讨,并就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提出了自己浅薄的几点看法,力图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921台湾集集地震的烈度等震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收集到的9.21台湾集集大地震南投县、台中县、台北县和苗栗县的建筑物震害资料绘制了烈度等震线图,并与同一地震中记录到的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等值线图做了比较.对比结果显示二者在形状和覆盖范围上吻合的较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宏观震害的烈度等震线图是正确的、合理的.由于这次地震中受害的主要是单层的土坯、砖石脆性结构,以及不高于7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张等震线图的相符也大致说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导致脆性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震动对这类结构的潜在破坏势.  相似文献   

12.
底层框架-上部砌体结构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结构体系,特别适用于砌体结构房屋对底层大空间的功能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单位对底层框架结构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底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是研究的重点,抗震试验多采用小比例模型振动台试验方法.而对于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多孔砖来说,这方面的抗震研究还较少,采用小比例模型试验也存在制作上的困难.以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多孔砖为对象,通过抗震试验研究其底部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底部框架结构是一种抗震不利的结构体系,但是通过合理的设计,该结构体系能够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底层框架多层砌体房屋为上刚下柔的结构体系,历次地震中这类房屋都有遭受严重破坏和倒塌的实例。本文对结构的强度、刚度、延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增强其抗震性能的概念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汶川大地震震后现场考察结果,介绍了砖混结构房屋在结构体系、墙体、构造柱和圈梁、楼梯和出屋面结构等方面的主要震害特征。为提高此类房屋防震减灾能力,建议对新建房屋结构体系选择宜形体简单、平面规则,慎重使用底框结构;要重视抗震构造设置;对学校教学楼等建筑,尽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限制使用单跨外廊悬挑结构,并提高此类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对已有建筑物,评估其抗震能力,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房屋进行抗震加固。  相似文献   

15.
5月12日发生在汶川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建筑严重损坏,特别是砌体结构房屋。为了掌握各种类型的砌体结构震害特点,探讨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为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依据,地震发生后,课题组成员长期在现场进行震害调查。本文整理和归纳了此次地震中多层砌体结构破坏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各种破坏现象发生的原因。分析表明,多层砌体结构教学楼的破坏主要源于窗间墙承载力不足;按现行规范设计、施工质量较高的多层砌体教学楼和住宅楼能获得良好的抗震性能;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不仅加强了砌体结构的整体性、提高了变形能力,还提高了砌体的抗剪和抗压能力;砌体的破坏形态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应克服当前认识上的一些盲点,考虑砌体真实的受力状态来进行抗震设计;抗震概念设计需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川西地区农村民居建筑物震害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广大农村民居自建房屋仍然存在很大的抗震设防缺陷的问题,通过对川西地区典型农村民居建筑物震害情况的实地考察,分析了不同构造类型的农村民居建筑物的破坏特征,归纳了各类农村民居建筑物的震害原因,探讨了各类构造类型的建筑物在抗震设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防震措施。研究结果为今后农村民居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尼泊尔地区加德满都谷地文化遗产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在Ms8.1级地震后进行了大量震害调查.砖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是谷地内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等3个杜巴广场文化遗产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介绍了两种结构的组成和特点,总结了砖墙破坏、木构件破坏、倾斜和倒塌等典型震害特征,并对其震害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文化遗产建筑震害等级划分标准,根据该标准,对文化遗产建筑的震害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得到两种结构震害等级所占的比例.结果表明,在52处砖木结构和16处砖石结构中,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的砖木结构比例仅为28.8%,而砖石结构仅为18.8%,其余为中等破坏、严重破坏或毁坏,砖木结构的抗震性能比砖石结构稍好.最后,结合文化遗产建筑的震害特征和保护原则,对其加固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8.
砖石作为建筑材料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由砖石和砂浆组成的砌体结构抗拉、抗剪强度较低,抗震性能不足,地震作用下容易破坏甚至倒塌,需进行补强加固,以改善砌体结构的力学性能。由于抗拉强度高、重量轻、安装方便和耐腐蚀等优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在砌体结构加固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对结构的重量和外观影响很小,在历史砌体建筑加固中,内嵌FRP(Near-Surface Mounted FRP,简称NSM-FRP)加固法更有优势。总结学者们对NSM-FRP加固砌体结构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评价汶川地震中地震损伤砖石古塔砌体墙在加固修复后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灌浆与钢箍复合加固震损砌体墙筒试验模型的相关抗震性能参数.以四川某震损古砖塔为样本,研制了四种单层砌体墙筒初始试件,模拟地震作用使其破坏,采用灌浆与钢箍进行加固修复,制作所需试件,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试件的相关数据.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损伤的原结构相比,灌浆与钢围箍复合加固可提高震损砖砌体结构的延性与耗能能力,但对提高震损结构刚度的贡献不大,修复结构的开裂荷载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0.
山地古建筑木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柱底不等高约束而与平地古建筑木结构存在建筑布局、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等方面的差异。近年的古建筑震害调查表明:高烈度区山地古建筑木结构的破坏程度一般重于平地古建筑木结构。为更好地保护山地古建筑木结构,阐述了山地古建筑木结构的基本概念,总结了山地古建筑木结构的建筑特点、结构形式和结构特点,根据多次古建筑震害调查结果,分析了山地古建筑木结构的基础破坏、柱脚滑移、榫卯破坏、柱架扭转、屋面破坏和构架垮塌等典型震害特征及其震害原因,并指出其与平地古建筑震害的异同,从动力特性、分析模型、抗震机理、破坏模式和加固方法等方面阐明了山地古建筑木结构抗震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后续抗震性能研究指明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