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绿色变电站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它具有节能、环保以及降耗的优势,这是传统变电站所具有的.绿色变电站的核心是绿色环保,在变电站的设计、施工以及后期运行阶段都要尽可能的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提高变电站的运行安全性和高效性,实现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从而更好的为电力输送提供服务.据此本文就从设计的角度入手,对当前绿色变电站的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作为同行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电力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基础。为保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新建的110kV变电站也应该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七八十年代建成的110kV变电站同样应当进行综合自动化的改造。本文以某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配置原则、综合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和控制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从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安全遥控和安全操作的角度给出了一种智能控制方法。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智能控制思想。该智能控制方法建立在智能控制专家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它的开发研制丰富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高层软件。本文的智能控制思想及方法也可以推广用应于电网调度自动化中。  相似文献   

4.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最庞大也是最基础的单元,负责做好电能的汇集、分配和变压等工作,它的稳定和安全关系到企业的运行成本和经济效益,也关系到运行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利益。抓好新建变电站投运前期的工程施工管理尤为重要,即在工程前期斩绝隐患苗芽,这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站所投运后的长期安全与稳定,具有至关重要和至为关键的意义。本文就变电站建设前期管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变电站是电力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电力网中汇集电源、升降电压、分配电能的作用。变电站停电将会导致系统的瓦解,造成大面积停电。态检修是一种先进的设备运行管理方式,它不但包含了对某一设备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检修决策等基础的技术,还包含了整个电力企业如何适应技术的发展,改变现行管理体制等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本文介绍了变电站设备的监测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基层变电班组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创新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既面临发展机遇,又迎接着挑战。变电站作为电力企业基层生产单位,同时也是电力企业基层班组,它肩负着重要的任务。要提高变电站安全管理的实效,必须坚持人性化管理,重视变电站员工的个人价值,推行人本管理,创新变电站安全文化,讲求责任义务和权利均衡,促进变电站管理提升。  相似文献   

7.
变电站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电力能源安全输送的重要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变电站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征,这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是有重要作用的,可以大大提高电力输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前变电站的类型有很多,包括智能变电站、数字变电站、常规变电站等等,相对于其他的变电站来说,智能化的变电站更具有显著优势,因而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缺陷还需要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严格的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8.
无人值班变电站拉开了国内变电站变革的序幕,本文在分析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特点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指出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些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9.
线路-变压器组接线方式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接线方式,它主要应用于一些终端小型变电站。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在10kV泉林开关站升压改造工程设计中,创造性的将线路光纤纵联差动保护和主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有机融合,实现了变电站主接线方式的全新设计,并通过实践证明了创新设计方案简单经济和可靠。  相似文献   

10.
变电站是电力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电力网中汇集电源、升降电压、分配电能的作用.变电站停电将会导致系统的瓦解,造成大面积停电.态检修是一种先进的设备运行管理方式,它不但包含了对某一设备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检修决策等基础的技术,还包含了整个电力企业如何适应技术的发展,改变现行管理体制等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本文介绍了变电站设备的监测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区配电网实用规划方案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城区配电网内容及方法的研究,在进行精确负荷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变电站的优化选址定容,进而选取合适的配电网接线模式,研制出城区配电网实用规划方案.该方案对城区配电网的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量电动汽车接入网络为电力系统的经济可靠运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含V2G功能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可利用闲置的电动汽车作为储能装置在用电高峰期将电能反馈回电网,实现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式分布储能单元参与电网的调峰.从供电公司和电动汽车充电站投资商的角度出发,以配电网规划区域电动汽车充电站投资、变电站和线路投资、网络损耗与电动汽车参与电网调峰所增加的附加费用之和最小为目标,建立考虑电动汽车参与电网调峰的配电网规划数学模型,并以配电网经济可靠运行的各种限制为约束条件,实现配电网络的合理规划.最后通过算例分析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已知城市中压配电网的变电站位置、数量和容量的前提下,提出一种基于密度的改进K均值聚类算法,从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和最佳聚类数K的确定两方面进行改进,并提出基于类间差异度和类内差异度的评价函数,对聚类结果的质量进行评估。将配电网划分为大小合适的配电网格,距离相近的变电站划分在同一网格内,每一网格独立供电,避免了距离过远的变电站之间的联络,为后续配电网络的优化规划提供了支撑。算例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数字电网发展对配电网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种基于图模一体化技术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可在提高电网规划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强配网可靠性评估的可视化和提高精准化水平。该方法依托图模一体化技术,以可缩放矢量图形(Scalable Vector Graphics,SVG)作为可视化交互对象,将待规划馈线SVG模拟的规划内容映射至公共信息模型(Common Information Model,CIM)中,再进行解析,并构建配网拓扑数据模型。基于拓扑模型采用故障扩散遍历算法对规划态配电网的馈线和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进行求解。最后,通过模拟某地区的配网馈线规划改造,得出待规划馈线规划前后可靠性指标的变化,证明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该方法能有效提高规划人员对各类配网规划工程可靠性评估的效率,为配电网分析、配电网规划方案评估、配电自愈工程建设的效益评价等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当前基于GIS的配网规划软件现状.根据配网规划的整体流程进行了详细设计,建立了一套功能较完整的配网规划系统.与以往软件相比,该系统具有自身实体库及图模一体化功能,能根据图形自动生成系统拓扑及网络节点导纳阵,在无需大量数据输入的情况下可方便地对网络进行优化规划、潮流计算及无功优化.该系统功能全面,自动化水平高,不依赖于第三方软件和商业数据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及可扩展性.该软件系统已在许多地方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提出一种较精确的多相线等值电路模型 ,可以计算考虑冲击电晕时的多相线暂态问题 ,这种模型可以和EMTP程序接口 ,能计算任意复杂网络的暂态问题。我们已将它编成了超高压变电站防雷通用程序 ,并且用于 5 0 0kV变电站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基于情景分析和柔性约束规划的配电网灵活规划方法.采用多情景方法求得未来多种可能负荷情景下的电网最优规划方案,得到各待选线路在各情景下的被选情况,并根据各种情景可能出现的概率,提出依据电网可靠性要求和线路被选概率的大小选择各条待选线路,形成具有较好适应性的电网灵活规划方案.上述方法可根据电网的实际情况,允许一些线路在Nˉ1的情况下出现一定的过负荷,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使多种规划方法的相互配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智能变电站技术体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现阶段常规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所存在的问题.依据智能电网的发展需要,论述了当今技术条件下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可行性和技术特点.基于IEC 61850通信框架,提出了智能变电站的网络结构、继电保护、测控装置、故障录波装置、一体化五防等核心技术问题的实现方案.对智能变电站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配电网特点及其技术经济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县级配电网规划技术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为配电网规划方案的确立提供依据.最后通过对上海某区电网规划方案技术经济评估,证明了本研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主动管理模式下基于双层规划的分布式风电源选址定容规划模型,以分布式风电源的净收益期望值最大作为上层规划目标,以满足节点电压和支路潮流约束下风电源出力切除量期望值最小作为下层规划目标,考虑主动电压管理在改善节点电压和支路潮流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出模拟植物生长算法与概率最优潮流算法相结合的求解方法.33节点配电系统规划结果验证了规划模型的合理性和求解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